APP下载

红酱盆炎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研究

2021-10-14赵欣曾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9期

赵欣 曾涛

摘要:目的 探讨红酱盆炎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中药灌肠,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红酱盆炎汤。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对比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治疗后均低于本组治疗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红酱盆炎汤联合中药灌肠可有效改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型;红酱盆炎汤;症状积分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9-0031-03

盆腔炎性疾病是性活跃期、月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可局限于单个部位,亦可累及多个部位,未及时有效治疗将造成炎症反复发作、输卵管妊娠及不孕等[1]。该病的病因复杂、病情顽固,目前临床多使用抗生素治疗,但会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及耐药性等问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能够有效控制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防治后遗症,且能避免西医治疗长期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中药保留灌肠是盆腔炎性疾病常用的中医疗法之一,药物成分可有效渗入病变部位,见效快、效果持久;红酱盆炎汤由四妙丸和金铃子散加减而成,二者均可减轻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症状[2-3]。鉴于此,本研究予以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患者红酱盆炎汤联合中药灌肠,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6.58±5.29)岁;病程1~12 a,平均病程(4.20±1.93)a;输卵管炎4例,盆腔结缔组织炎10例,子宫内膜炎12例,其他4例。对照组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5.93±5.71)岁;病程1~13 a,平均病程(4.07±1.88)a;输卵管炎6例,盆腔结缔组织炎9例,子宫内膜炎13例,其他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妇产科学》[4]中诊断标准。(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湿热瘀结型盆腔炎诊断标准:下腹有固定部位刺痛或胀痛,腰骶胀痛,带下色黄质稠且量多,神疲乏力,腹痛于经期加重,经期延长且量多,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舌质黯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涩或弦滑。(3)18~50岁,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准备妊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2)对涉及药物过敏、无法接受中药灌肠。(3)合并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4)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

1.4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遵医嘱予以抗炎治疗: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399,0.5 g/瓶)静点,bi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头孢他啶注射液(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0013268)静点,2.0 bid,盐酸多西环素(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752),口服,0.1/片,0.1 bid。中药灌肠:取金银花、败酱草30 g,大血藤、黄柏、延胡索、蒲公英各20 g,乳香、没药、陈皮、三棱、莪术各15 g,上述药物以400 mL清水浸泡0.5 h,中小火煎至100 mL,温度降至30℃~40℃后放入灌肠袋。选取合适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20 cm左右,随后将灌肠液以75滴/min滴入,完成后直肠保留至少60 min,1次/d,经期暂停。护理:保持病房和床单位的干净、整洁,要求患者多卧床休息;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增强营养摄入;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针对性疏导负面情绪;灌肠期间保护好患者隐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面色,并在灌肠前后观察皮肤破损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红酱盆炎汤:取大血藤、败酱草、蒲公英、薏苡仁各20 g,紫花地丁15 g,川楝子、蒼术各12 g,延胡索、黄柏、三棱、莪术各6 g。诸药加水500 mL,水煎2次,取药液200 mL,早晚分服,1剂/d,经期停服。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7d及治疗14d后统计2组症状及体征积分。(1)症状及体征[5]:①主症:依据患者下腹痛、腰骶部酸胀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等方面的轻重程度依次记0分、2分、4分和6分。②次症:根据精神状况、热势起伏、月经规律程度、经行腹痛加重情况记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体征:宫体压痛或(和)单侧或双侧附件增粗,双侧附件包块大小及压痛等轻重程度分为0分、2分、4分。分值高表示症状、体征严重。(2)临床疗效。(3)安全性:比较2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B超检查等变化。

1.6 疗效标准[6] 以盆腔积液减少≥80%,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为显效;盆腔积液减少≥25%,症状积分降低≥40%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 对比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及治疗14d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治疗14d均低于本组治疗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安全性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无明显变化,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盆腔炎是临床常见妇科病,西医多使用抗生素治疗,然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发生耐药性、二重感染等后果,效果不尽满意。该病属中医“月经不调”、“妇人腹痛”、“带下病”等范畴,经行、产后正气不足,湿邪之邪结于下焦,气机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滞而成淤,血瘀将使湿热加重,二者缠绵不解,盘踞胞脉,不通则痛,造成通经、腹痛等症状,故而湿热和瘀血是本病的关键所在[7]。

中药灌肠过程中药物成分可经直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灌肠方中败酱草可活血止痛、解毒清热、排脓消痈;金银花、大血藤、蒲公英清热解毒;黄柏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延胡索止痛、活血、行气;乳香消肿活血;没药消肿定痛,散瘀生肌;陈皮理气化痰、燥湿;三棱、莪术消积、行气、止痛;全方共奏解毒清热、散结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同时中药保留灌肠能够改善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8]。本研究在中药灌肠基础上予以观察组红酱盆炎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接受灌肠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中药灌肠联合红酱盆炎汤可进一步减轻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治疗效果。红酱盆炎汤口服方是由红酱蒲丁四妙丸和金铃子散加减而成,方中以黄柏为君药,燥湿清热,苦寒降泄,可入肝肾直清下焦;苍术健脾燥湿为臣;辅以薏苡仁渗湿利水,排脓除痹,解毒散结;大血藤、败酱草、蒲公英、紫地丁清热利湿解毒;三棱、莪术破血祛癖、行气消积、止痛;川楝子行气、泻热疏肝;延胡索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行气止痛,诸药联用正合湿热瘀结之病机[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花地丁、败酱草、蒲公英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功能,可较好的抑制格兰阴性菌与阳性菌;黄柏、苍术中的挥发油有抗炎、镇痛、利尿作用;三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莪术可抗菌、抗血小板聚集[10]。内服联合外用,药性可直达病所,有效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消退,解除组织粘连增生。同时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中医多途径给药在提高盆腔炎治疗效果的同时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红酱盆炎汤联合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收效良好,可促进症状、体征消退,疗效优于单纯灌肠,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丹,陈晨,刘树民,等.从“正虚邪恋”理论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4):138-140,148.

[2]王昕,刘颖华.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2):135-138.

[3]王璐,徐键,陈学奇.四妙丸加减对湿瘀互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6,35(6):601-603.

[4]乐杰,谢幸,林仲秋.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5]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6]谢永杰,黄琼,周波兰,等.温经通络隔姜灸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2):49-51.

[7]李春春,霍艳宁,刘筱茂,等.银翘红酱汤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继发性不孕症疗效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3):529-532.

[8]马力凤,龚燕岚,唐虹.不同时辰复方藤酱汤保留灌肠在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13):2243-2246.

[9]刘伟平,滕秀香.当归芍药散联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118-121.

[10]缪绿妍,杨艳琳,吴艳春,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彩超图像研究临床经验方盆炎合剂的作用机制[J].西部中医药,2019,32(2):37-41.

(收稿日期: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