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2021-10-14李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25期
关键词:过刊一流科技期刊

李娟

(江西农业大学期刊社,南昌330045)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纸质出版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获取,阅读方式的改变加速了数字化办刊模式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出版界发展新趋势[1-3]。涉农大学学报是涉农院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不仅是涉农大学的品牌,更是涉农大学科研水平对外展示的窗口,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开设涉农大学的科研成果传播。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4],强调了国内科技期刊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已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5]的285种期刊中,涉农院校主办的大学学报无一种入选,结果令人遗憾,原因值得深思。如何在未来5年和15年发挥涉农大学学报作用,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是业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提高国内涉农大学学报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排名与影响力,笔者从数字化视角出发,调查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涉农大学学报在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可行建议,以期为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基本情况

涉农大学学报是涉农高校科研对外宣传的窗口,其主办单位均为高校,刊物以综合性学科为主,兼具单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笔者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库《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6]收录的涉农大学学报为调研对象,核心版共收录国内涉农大学学报33种(表1),均为中文期刊,拥有单刊官方网站,主办单位分布在北京市、江苏省3种;黑龙江省、辽宁省、广东省、湖南省、陕西省、山东省、上海市、云南省、浙江省2种;安徽省、福建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吉林省、江西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1种。33种涉农大学学报均为农业综合类刊物,且33种刊中31种刊创刊于1949年以后,13种刊创刊于1978年以后。

表1 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核心版)基本情况

续表1

2 数字化现状与对比

2.1 互联网建设分析

随着国内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使用,涉农大学学报官方网站的建设数量在2000年以后迅速增加。网站作为期刊编辑部对外宣传窗口,具有信息获取便捷性、直接性、快速性等特点[7],通过将期刊内容整合处理,以PDF或HTML格式供读者在线下载或在线碎片化浏览,其中HTML格式不需安装任何软件直接以网页形式浏览全文[8],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期刊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是提升期刊数字化最直接的方式。

调查统计发现,33种涉农大学学报均开放了期刊网站,说明涉农大学学报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出版的重要性。各学报网站发布的信息近乎一致(表2),90%以上的期刊提供了期刊的主要信息,包括期刊介绍、投稿指南、过刊浏览、编委会、编辑部联系方式、下载中心、论文模板、版权转让协议、文章点击/下载排行等,这些栏目的设置为读者了解期刊、下载文献及投递稿件提供了极大便利。

表2 网站信息栏发布情况

2.2 在线采编系统使用情况分析

在线采编系统是科技期刊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应用是实现期刊无纸化操作的基础,也是期刊网站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线采编系统将编辑从过去纸质稿件的邮寄、收发、外审、退修改反馈信息等繁琐的工作流程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录用稿件及时在线预出版,确保读者及时浏览网站资源,密切关注相关领域最新动态[9]。目前,在线采编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操作十分娴熟,已顺利将投稿、审稿、编辑、排版、出版、发行、管理及经营中的每个环节整合在同一操作系统平台中,显著提高了办公效率、出版效率和稿件时效性,同时便于作者及时关注投审稿系统稿件进展状态,有效提升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

调查结果(表3)显示,33种涉农大学学报中,32种期刊使用在线采编系统,占总比例的97%,说明在线采编系统的普及率很高,各编辑部已经认识到在线采编系统的作用,并熟练掌握了其操作方法,提高了采编工作的效率。调查发现中国知网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使用较为广泛,占比30%,其次是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勤云采编系统和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三才采编系统,占比分别为24%和18%。

表3 在线采编系统使用情况

2.3 在线发布系统功能分析

期刊在线发布系统是将期刊的纸质内容以二进制代码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呈现在电脑终端,实现期刊网上发行,主要形式有当期期刊内容的在线发布、过刊浏览、在线预出版等。在线发布系统对于在线浏览、查阅资料、缩短出版周期,提高点击量、下载量、被引量、引文频次和期刊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在线发布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以便利读者为基础,切实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与期刊知名度,提升期刊的数字化程度。

2.3.1 当期期刊内容在线发布状况 根据调查发现,33种涉农大学学报中,22种期刊网站在线发布了期刊的目次、文章摘要、PDF全文下载、HTML在线浏览,并实现了开放获取OA出版,可供读者免费浏览下载期刊已出版的论文(图1)。有8种期刊发布目次、摘要、PDF,有2种刊发布目次、PDF、HTML,仅1种期刊发布目次和摘要。由此发现,大多国内涉农大学学报已经实现了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且对开放获取出版较为重视,无偿提供期刊论文浏览下载,实现无偿知识服务,不仅便于读者网络浏览、下载、复制、打印及传播,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期刊国内外影响力[10]。

图1 当期期刊内容在线发布情况

2.3.2 过刊浏览 过刊数字化检索方式简便,操作容易[11],不仅便于科研工作者通过网站快速查阅近期或过刊论文,更利于扩大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减少因数据库的冲击、纸质版发行量减少而带来的损失。

调查发现,33种涉农大学学报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过刊数字化网络平台发布,过刊发布的期数如图2所示。19种期刊过刊浏览创建栏目、摘要和PDF全文下载,11种刊物仅创建了栏目未上传过刊论文,1种刊物仅上传了过刊论文摘要,2种刊物未创建过刊浏览栏目。过刊浏览在国内涉农大学学报中还未完全普及。

图2 过刊浏览情况

19种发布过刊浏览的刊物中,17%的期刊网站发布超过了50~100期的过刊,33%的期刊网站发布了100~150期的过刊,44%的期刊网站发布150~200期的过刊,超过200期占比为11%(图3)。有10种期刊的过刊回溯至创刊年份,分别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图3 官方网站过刊期数发布状况

2.3.3 在线预出版 在线预出版(online first)是借助互联网、手机、网盘等数字载体,把期刊已录用稿件提前在线发布,实现以单篇论文为单位的网络出版。与印刷出版相比,在线预出版具有更新快、传播快、出版周期相对灵活、论文时效性明显缩短等特点[12]。目前在线预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目次、摘要和全文3个不同层次[13]。在线预出版按内容通常分为已录用但未正式排版、已录用排版但无页码等几种类型。

调查分析发现,在线预出版是论文提前发表的一种出版形式,可显著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增强出版论文的传播力、影响力、见刊度,有效提升刊物的被引量和引文频次。目前,33种涉农大学学报中设置在线预出版的为15种,占比45.4%(图4)。15种刊物中,有5个刊物在线预出版创建了栏目、摘要、PDF全文下载,8个刊物仅设置栏目而无期刊内容,2个刊物仅上传论文摘要,而未设置在线预出版的刊物达18个。国内涉农大学学报的在线预出版普及率不高,其在线预出版数字化效果有待提高。

图4 在线预出版发布情况

2.4 多元化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新传播途径层出不穷,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不断提升,原本单一的平台发布形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期刊发展的需求,实现期刊多元化、立体化的快速传播是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多元化的期刊传播渠道主要为微信公众号、RSS订阅和邮件推送(E-mail alerts),其对提升期刊数字化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2.4.1 微信公众号 微信是国内目前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平台和最重要的信息交互平台之一,浏览操作简便,信息发布及时,用户覆盖面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4-16],已成为人们交流联系的常用工具。2015年12月,腾讯官方数据显示,微信平台平均用户高达5.7亿户[15]。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实现科技期刊手机客户端的在线发布、在线浏览,并周期性、及时性地向读者推送期刊最新录用稿件信息,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查统计显示,33种涉农大学学报中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有24种,开通率达73%(表4),说明各涉农大学学报对微信公众号建设较为重视,使用覆盖率较高。24种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共性菜单设置“在线查询”,子菜单包括论文检索、稿件查询等栏目,并提供稿件在手机客户端的随时查询功能;“期刊在线”,子菜单包括本期目次、过刊浏览等栏目,实现期刊内容在手机客户端的在线阅读服务;“关于我们”,子菜单包括期刊简介、期刊订阅、投稿须知、联系我们和新闻公告等栏目,提供投稿基本要求、期刊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此外,个别刊物根据本刊办刊的特色设置了不同的菜单栏目,以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2.4.2 RSS订阅和邮件推送(E-mail alerts)RSS订阅和邮件推送是根据订阅用户的需求自动发送期刊的当前目录、摘要等,使目标读者及时了解刊发信息,增加目标读者的阅读概率,提高文章的影响力[17]。邮箱推送包括文章内容推送、专家讲解推送、专业会议直播推送、相关课程推送等。目前文章内容推送已成为大多数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和提升期刊数字化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调查分析显示,33种涉农大学学报提供RSS订阅的有13种、邮件推送的期刊有8种,使用率分别为39%和24%(表4)。可以看出,涉农大学学报对RSS订阅和邮件推送重视不够,对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的推送服务较弱,制约了期刊影响力和期刊知名度的提升。

表4 微信公众号、RSS订阅、邮件推送基本情况

3 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网站建设良莠不齐

调查发现,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期刊网站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概括为:(1)网站内容相对单一,页面常年维持一个模式,布局结构相似,特色欠突出,各学报发布的信息近乎一致,配色与图片不鲜明,缺乏视觉吸引力,且数字化内容相似,多为期刊的主要信息或基本信息。(2)互动交流平台较少,仅有30%的期刊网站开设了留言板功能,及时满足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信息需求,大部分期刊的信息传递仍以单项为主,双方不能进行快捷的互动交流。(3)有一部分学报网站缺乏管理和维护,网页更新慢,新闻时效性低,期刊内容上传延迟,读者进入网站只能浏览少部分文章,网络利用率极低,甚至部分网站建设功能不全,子链接无法打开,尚未开通投稿系统,依然使用邮箱投稿。(4)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

3.2 提供服务水平欠佳

在此次调查中,33种涉农大学学报有54.5%的期刊提供过刊浏览服务,大部分作者查阅文献只能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国内数据库平台搜索下载;有一半的学报未开通在线预出版,全文下载服务只有15%的期刊提供。在邮箱推送方面,国内涉农大学学报交流匮乏,友情链接、根据文章刊载方向与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期刊推荐等推送服务较少。期刊网站发布的内容多为印刷版内容的再现,缺乏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增值能力低,仅有2种学报设立了iPad移动阅读平台。在“一种内容,多媒体展现、多渠道发布”的数字化出版趋势下[18],改善原有单一的期刊发行模式,推广多元化平台发布,对于促进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编辑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19]。科技期刊建设的根本在于编辑出版人才,一流的编辑创办一流的期刊,加快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中之重。科技期刊需要具备复合型编辑能力的人才队伍[20-23],国内高校科技编辑虽然业务扎实、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但对于数字化出版、数字化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方法缺乏足够认知,仍然习惯以往的思维惯性,对新媒体不适应,对新概念不理解,对新技术不学习;而新媒体从业人员虽然思维创新,长于运营,但缺乏扎实的编校业务功底;技术人员热衷开发,但不了解期刊业务和应用需求。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方面,国内涉农大学学报人才队伍明显不足,尤其缺少懂内容、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4 建议

纵观涉农大学学报的发展历史,涉农大学学报办刊数量在经过改革开放规模化扩张之后形成稳定架构,并逐步回归内涵式发展,未来打造精品期刊、特色期刊是涉农大学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向。在此发展趋势下,提升数字化、扩大服务内容是涉农大学学报改善和解决数字化存在问题、发挥学报作用,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涉农大学学报重视期刊网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资源整合,完善知识服务,培养契合新媒体环境的数字化出版队伍,以涉农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助力完善一流期刊建设。

4.1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期刊网站服务

期刊网站是期刊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主要发行平台,对于扩大期刊影响、提升期刊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部分涉农大学学报的网站建设和维护都是由编辑部工作人员负责,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网站页面色彩暗淡、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更新较慢,影响期刊数字化效果。期刊主办单位、编辑部应注重期刊网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增强专业技术支持,强化与网站建设公司、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切实提升期刊网站服务,提高期刊国内外影响力与知名度。

4.2 整合期刊资源,提升数字化

期刊在线发布、过刊浏览、在线预出版是将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后,通过互联网呈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但目前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整体上还处于单纯的提供信息化服务阶段。涉农大学学报可以借助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腾云期刊采编平台、网络首发平台、成熟的社交媒体平台等,为涉农大学学报的数字化出版提供系列平台级的支撑服务,包括选题组稿、学术相似性检测、审稿人推荐、参考文献校对等采编服务;增强出版、数据论文和全流程出版在内的多种出版形式;为作者提供科研选题、投稿选刊、科研协同创新和论文撰写辅助等出版服务;为读者提供移动端和桌面端多种形式的数字阅读服务;为出版管理提供国内国际印证的评价和人机结合的半自动化审读服务;利用成熟的社交和自媒体平台开展新媒体传播服务,不断完善国内涉农大学学报知识服务的内容,提高数字化水平。

4.3 加强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4]中“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新型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开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资源库”的明确要求,建议国家在出版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设置数字化出版方向的编辑出版学相关专业,加大对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化等方面编辑的培养力度,着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增强编辑的专业能力,并建立专门的数字化出版研发队伍、研究机构,加大对数字化所需硬件设备、技术人员及相关条件的投入,重视网络编辑、经营和出版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每年的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90学时培训中,开设数字化出版方面的课程,介绍国内外最新数字化出版技术和技术软件,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4.4 一流学科助力涉农大学学报建设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5],其中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9]。高校拥有特色的学科和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涉农大学学报应该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和高校生源的优势,促进国内涉农大学学报的建设。涉农大学一流学科助力学报建设主要表现在:(1)一流学科为学报提供高质量的稿源。一流学科拥有一批素质高、实力强,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科研水平过硬的优秀学科团队,学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成为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为涉农大学学报稿件的主要来源。(2)以一流学科为牵引提升学报水平。一流学科的研究方向可以为涉农大学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提供参考。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团队为其主要推动力量,学科团队实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反映了其学术科研水平的高低,而学术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建设的水平。(3)一流学科助推学报编辑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从事涉农大学学报期刊编辑工作,不仅可以充实学报编辑队伍,提升期刊建设人才支持,还可以借助其人际交往提高学报影响力,扩大学报用户群体。

猜你喜欢

过刊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国蔬菜》网站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