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用于病理诊断的效果分析

2021-10-14张晓云

甘肃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病理

张晓云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病理科,甘肃 张掖 734000)

数据显示[1],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已成为我国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数处于中晚期。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MRI、X 线检查,易于操作,但漏诊率较高,还需进行病理检查。不同检查技术对疾病的诊断效能存在差异,常规技术病理检查为穿刺活检法,在确定病灶分期、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但仍有较高的漏诊率,且对患者痛苦较大。免疫组化技术通过染色,对比肿瘤组织切片,能够对组织内抗原进行定量、定性、定位,进而判断病变程度,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相对较轻[2]。本研究将免疫组化技术用于病理诊断,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疑似肿瘤患者133 例,男/女为69/64,年龄46~77 岁,平均(63.85±3.52)岁;体重49~75kg,平均(62.20±4.53)kg。

1.2 方法

患者均行常规技术检查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讲解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放松心情。

常规技术:常规穿刺活检,采用影像学技术确定病理位置、大小,活检穿刺法取出患者肿瘤组织,与标准组织进行对比。

免疫组化技术:取患者肿瘤样本组织 (大小1cm×2cm×0.2cm)浸泡于甲醛溶液中,浸泡2h 后采用透明液透明60min,而后使用脱水液脱水60min,并浸蜡液60min,使用石蜡包埋法对组织进行常规切片,厚度以2μm 为宜,而后免疫组化染色,于37℃下3%过氧化氢溶液内孵育10min,对切片进行高温灭活,经蒸馏水冲洗(3min)、110℃高压锅内修复(2min),使用PBS 洗涤(5min),于常温下孵育120min,再次使用PBS 洗涤,加入UltrasenSitiveTM SP 试剂,使用DBA 显色,染色过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然后使用中性树胶封固,观察染色情况。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颜色为棕黄色提示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②对比活检穿刺法与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结果与诊断价值,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与漏诊率。

③诊断配合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对诊断技术的配合度评分量表评价,内容包括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信任感3 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检查配合度越高,对检查方法的影响越轻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检查依从性评分以(±s)描述,t 检验。计数资料如2 种诊断技术间的结果比较、诊断技术与病例结果的比较采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当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133 例疑似肿瘤患者中有108 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血管瘤10 例,占9.26%,肺癌37 例,占34.26%,转移性肿瘤22 例,占20.37%,肝癌31 例,占28.70%,内胆管癌8 例,占7.41%。

2.2 2 种诊断技术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免疫组化技术肺癌诊断准确率97.30%及总诊断准确率97.22%高于常规技术72.97%、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种诊断技术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例(%)

2.3 2 种诊断技术诊断结果比较

常规技术诊断灵敏度(82/108)、特异度(18/25)、漏诊率(26/108)分别为75.93%、72.00%、24.07%,免疫组化灵敏度(105/108)、特异度(24/25)、漏诊率(3/108)分别为97.22%、96.00%、2.78%。免疫组化技术灵敏度高于常规技术(χ2=21.070,P=0.000)、漏诊率低于常规技术(χ2=21.070,P=0.000)。2 种诊断方式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20,P=0.054)。见表2、表3。

表2 常规技术诊断结果

表3 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结果

2.4 2 种诊断方式患者检查配合度比较

免疫组化技术检查时患者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高于常规技术(P<0.05)。见表4。

表4 2 种诊断方式患者检查配合度比较(±s,分)

表4 2 种诊断方式患者检查配合度比较(±s,分)

3 讨论

免疫组化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近年来随着抗原修复技术进步,自动免疫染色系统的建立,即用型试剂盒抗体的商品化,使该技术更加简便,易于操作,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肿瘤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早期有效、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尽早接受规范化治疗,对于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以观察到的切片结果作为基础,并对抗体筛选,进而进行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常规技术,能够观察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分布,从而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较好,能够长期保存,便于染色对照,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可对抗原起到一定修复作用[3]。免疫组化技术在鉴别肿瘤组织起源方面效果较好,例如部分肿瘤来源不明,无法明确肿瘤发病部位。如细胞角蛋白(CK20)在胆管癌、胃肠道癌中呈阳性,在乳腺癌,肺癌中呈阴性。而明确肿瘤的来源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此外,该技术对交界性肿瘤区分良好。常规技术难以检出微小转移灶,在区分淋巴细胞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与部分癌症早期转移方面敏感度欠佳。而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准确及时发现微小转移灶。本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技术总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技术,且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漏诊率更低。提示免疫组化技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诊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较高。罗珂研究显示[4],免疫组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比常规技术较高,而漏诊率相比常规技术较低,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损害小,患者检查配合度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技术检查时患者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高于常规技术。提示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较小,与临床研究具有一致性[5]。

但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抗体特异性与解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必须有适当的阳性与阴性对照,如对照组不理想或被忽略,可能会影响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不仅需要依靠规范化操作,还需正确的解释,在解释时应结合鉴别诊断,抗体特性、研究组织性质等。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定假阳性,本研究中假阳性率为0.93%(1/108)。抗体必须保持合适的浓度内且在保质期内,若过期或抗体浓度不足可能会影响着色,出现假阳性[6]。抗体孵育时间控制可影响假阳性发生,对于夏季应适当缩短孵育时间,而冬季应稍微延长时间。同时,操作时若组织变干,则可能引起假阳性。免疫组化结果中的假阴性不是真实的反应,出现假阴性的原因中,抗原修复方法不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抗原选择时应根据抗原特点选择,热修复注意修复的方法及温度。一抗效价降低或失效也会影响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好坏会对医生判断染色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病理诊断结果产生影响[7]。

为确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可靠性,现提出以下建议,①确定适宜的试剂浓度,以得到最大强度的特异性染色或最弱的背景染色作为试剂的最佳浓度;②设立对照组,确保免疫染色质量:包括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对于已知存在抗原的阳性对照组,最好选用含有少量抗原的癌组织作为对照,空白对照可采用非免疫血清。③在对抗原修复时,确保修复工具、修复温度与修复时间一致,切片应该自然冷却后再进行染色,修复工具以微波炉、高压锅为宜,修复温度应在100℃以上,修复总时间应>15min。④在染色过程中保持切片处于湿润状态,孵育过程中确保孵育盒平整,避免抗体液体流入组织内。⑤报告染色结果时应适当结合临床诊断、抗体、鉴定等,避免一味解释,将假阴性、假阳性等各种异常进行排除。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技术用于病理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更高,且漏诊率低,能够增加患者检查舒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染色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