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体验·传承*
——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阅读推广案例分享

2021-10-14王晶晶

甘肃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非遗调研文化遗产

王晶晶

(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00)

1 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年来,浙江省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建设指导方针,要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的号召,服务浙江省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足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需求,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属性及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使命,创新阅读推广内容与形式,将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体验式阅读模式相结合,以4·23 世界读书日为契机,连续5 年开展“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实践活动。

浙江作为文化大省,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有以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为代表的浙江文化;以浙东学派、阳明心学和浙江近代人文思想为代表的浙江思想;以丝绸、茶叶、青瓷、木雕等为代表的具有浙江地域标记的经典产业。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的“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实践活动,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寻访对象,了解其在当地的传承情况,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策略,并将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是促进非遗文化保护、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阅读推广形式,拓展阅读推广深度的有益尝试。

2 “深度文化之旅”创新实践

2016-2020 年,浙江财经大学连续5 年开展“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实践活动,足迹遍及浙江省11 个地市,共寻访16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深度文化之旅将阅读、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三位一体”的阅读推广新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的渠道,加深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以文化探访的形式,促进落实文化育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以文旅交融的形式,加强高校学生与非遗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非遗发展。

表1 2016-2020 年“深度文化之旅”立项实践方案

续表

2.1 活动主题

每年4 月-12 月,图书馆组织并指导学生实践团队,围绕“寻文明古迹,探文化瑰宝”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从浙江省各地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自选某一文化主题,进行深度阅读、深度实践、深度传播。

2.2 运行机制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由图书馆、校团委、各学院共同组织,地方政府、非遗单位参与策划、采访,校内媒体、地方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图书馆馆员、学院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以图书馆读书节系列活动、浙财有约品牌活动为平台支撑,从活动策划、组织、方案征集与立项,到实地调研、撰写报告、媒体宣传与成果分享,全程有序。

2.3 实施流程

“非遗”深度文化之旅活动,共分六个阶段运作:

4 月,策划与组织。

5 月,方案征集与立项。学校、校团委、图书馆通过官网通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实践方案,之后从实践方案中,选择主题鲜明、立意积极向上、能结合专业特色、能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进行立项,并向立项团队拨付3000 元活动经费。为保障评选的公正性、专业性、权威性,由图书馆、校团委、学院老师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两轮打分,选出“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实践团队。

6 月,课题挖掘。实践团队在图书馆馆员、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查询、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度阅读与分析,进一步挖掘方案课题。

7 月,实地调研。利用暑期时间,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全程带队下,前往浙江各地,奔赴非遗所在地,寻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非遗涉及的音乐、绘画、手工艺等,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在实地调研的同时,各实践团队积极联系当地中小学、电视台、政府单位等,通过非遗进校园、媒体报道、争取政府支持等方式,向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传播非遗。图书馆与各实践团队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调研的开展情况及实践成果、感悟等,形成深度文化之旅系列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8 月,整理实践资料,提交调研报告。活动结束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结合实践体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图书馆收集、整理各团队于实践中获得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建立“非遗”深度文化之旅文化资料库。

9 月-12 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浙财有约乐分享。图书馆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实践团队做客浙财有约·真人图书馆,以PPT、视频、实物展览、现场表演等形式,与广大师生互动交流,展示实践成果,分享实践感悟,传播非遗文化。

3 案例特色

3.1 “三式”研究 彰显阅读深度

以看、写、说三种方式,调动身体的各项技能来阅读。

“看”表现为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实地查看,既进行资料阅读、文献阅读,又进行实物阅读。在方案征集阶段,学生需通过文献查阅、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中选择某一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相关资料后,提炼出实践主题,并撰写实践方案,制作、汇报PPT。在课题挖掘阶段,立项团队的指导老师们,会阅读负责团队的实践方案,并给出指导和建议,开出阅读书单。学生围绕各自研究课题,结合老师的指导建议,阅读指定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进一步完善实践方案。在实地调研阶段,学生阅读保存在当地博物馆、非遗文化馆、文化传习所等场馆中的非遗实物、文献、视频资料,体味非遗魅力。

“写”是指在深入了解、思考之后,撰写实践方案、新闻稿和调查报告。在实地调研阶段,除了阅读保存在非遗场馆中的各种类型的资料,学生还要撰写新闻稿,在校内外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在调研结束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度阅读非遗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体悟,撰写调研报告。

“说”表现为面对面的探讨、交流与分享。从调研前期与指导老师的相互探讨,到调研时与非遗传承人的相互交流,再到真人图书馆与师生思维的碰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对“非遗”的阅读,又启发、引导更多学生、公众了解、阅读“非遗”。

3.2 “三实”互动 保障体验深度

“非遗”深度文化之旅活动以实物资料、实地考察、实人访谈,促进深入互动,保障深度体验,带来视觉、心理冲击。

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如书目推荐、新书通报、讲座等,图书馆、专家学者常作为阅读推广的主体,是信息输出者,读者作为阅读推广的客体,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出-接受的关系。而在“非遗”深度文化之旅活动中,读者自主性增加,成为能动的阅读主体,而作为阅读推广主体的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却成为阅读推广的内容,读者通过阅读实物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实人访谈,与阅读内容进行深入互动。

深度文化之旅活动也是体验式阅读推广的成功实践。所谓体验式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过程中,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和馆藏资源特点,开展由读者参与的、与馆藏阅读内容相关的诸如制作、欣赏、表演、参观、竞赛、游戏等阅读体验活动,让读者置身于阅读体验情境中,从而获得满意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1]。

在实地调研阶段,实践团队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非遗”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所,阅读保存在其中的实物资料。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中,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中,学生完成了体验式阅读,真切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3.3 “三库”分享 提升传播深度

建立“真人图书库”。一方面,将真人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专场视频存档,做到可循环播放;另一方面,与非遗单位、非遗传承人取得联系,并维持良好关系,做到可预约“阅读”。

建立“调研材料库”。汇总、收集各团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新闻稿、照片、纪录片等材料,按时间保存好,结合“非遗”相关书展、真人图书馆活动,举办图片展、资料展。

建立“非遗实物库”。既收集各实践团亲身体验并参与制作的非遗实物,也收集各非遗单位、非遗传承人赠送的非遗实物。在丰富馆藏的同时,收集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活动效果

从个人层面来看,“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家特色传统文化的渠道,加深了学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学校层面来看,“非遗”创新实践在多方位的文化探访中进一步落实文化育人,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从文化传承层面来看,“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将记忆、体验、传承融为一体,以文旅交融的形式,加强高校学生与非遗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非遗发展。

5 结语

“非遗”深度文化之旅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保护建立了良好的平台,5 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了丰富的积累。下一步,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强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合理选题,充分阅读文献,完善实践方案;进一步挖掘文化的起源与内涵,通过开展培训,布置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思考;进一步分析和思考后期成果,汇总调研报告、新闻稿等材料,结合专业文献进行深入分析,考虑设置“非遗展厅”,将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猜你喜欢

非遗调研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