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Web 前端开发》线上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

2021-10-14

甘肃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超星章节课程内容

刘 颖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既是疫情下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展示[1]。《Web 前端开发》 课程在该形势下建立了线上教学平台,并实施了教学。

1 线上课程建设平台选择

开展线上教学之前,首先要选择一个优秀的平台。在准备线上开课前,学习了由超星教师发展中心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线上培训课程,课程中介绍了《“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实践--利用“一平三端”实现在线教学》《我在武汉直播培训——基于“一平三端”的备课、建课、用课、学课、管课》《六步网络教学法》等,重点研究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是超星公司推出的一个产品,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智能化,因此决定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Web 前端开发》课程。

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有如下优势:

(1)建课方便灵活。线上课程建设快捷方便,按照超星平台建课步骤,依次建设课程及课程章节,在章节中可以添加PPT、视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已有的示范教学包查找合适的课程内容来更快捷的建课。

(2)课前预习方便可查。教师可把课程需要自学的内容提前发布到网上,并设置任务点,学生在课前通过手机、电脑均可学习,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可通过任务点完成情况掌握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3)课堂互动测试灵活。课堂中可通过超星平台发布签到、通知、提问、测试等互动活动。

(4)课后考核及时方便。课后可发布调查问卷、测试题等检查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同时测试题丰富多样,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多种主观和客观题型。

(5)教学统计清晰便捷。在统计栏目下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章节学习次数、教学预警、成绩管理、课程积分等数据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线上课程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很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清晰的掌握所学内容。《Web 前端开发》课程是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目标

续表1

2.2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在设计时,既要考虑易于学生学习,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因为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战疫英雄和感人事迹,因此教学设计适当融入思政内容,对学生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2-3]。《Web 前端开发》课程实践性强,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中考虑运用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首先要有吸引学生的案例,其次在案例中要能将知识目标贯穿其中,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发兴趣。经过给学生发放问卷、教学团队研讨、结合课程目标,《Web 前端开发》课程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见表2。

表2 《Web 前端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2.3 课程考核设计

疫情时期,不能实时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个方面。由于是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因此更侧重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4],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章节测试和课堂表现,结果性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占65%,结果性考核占35%。

3 线上课程的建设

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课程,可以在手机端学习通APP 平台,也可以在电脑端。本门课程是在电脑端建设的,首先用帐号登录超星泛雅平台,然后选择加号来新建课程。

3.1 新建课程

在图1 中输入课程名称等基本信息,然后单击下一步,在下一个页面中选择课程图片,然后单击保存,然后进入下一个选择是否自动生成章节页面,选择不自动生成章节,再单击保存,即完成了《Web 前端开发》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图1 线上课程电脑端建设

3.2 编辑课程内容

在生成的课程页面,单击编辑按钮,可完成课程内容的编辑。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内容编辑

按照设计好的课程内容,依次输入课程内容标题。然后在章节下的子标题里添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提前准备好,包括文本、图片资料、PPT 课件资料、微课视频资料等等。

本课程共设置六个章节7 个案例。

3.3 课程班级建立

在《Web 前端开发》课程开始授课前,需要将上课班级添加到该课程下,建立好上课班级。可以先通过电脑端建立课程班级,然后指导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学习通APP 并通过扫码进入班级,进入课程班级后,给学生发送学习通使用指南,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通上学习的方法。

4 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并将教学资源发布到课程网站中,接下来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采用“课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线集中授课+课后作业”的方式开展。

4.1 课前学习引导

每次课前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发布通知,提醒同学们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并规定学习时间,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中清晰的标明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均是在建设课程时设置好的任务点,也可是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随时添加的一些内容。为了检验学生完成的情况,针对重难点知识设置章节测验,然后在统计中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情况,以备在集中授课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也能随时通过学习通的对话功能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2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接收到通知,可在学习通APP 中打开课前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前各项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文档、视频等任务点。学习后完成课前章节测试。学生随时通过学习通的群聊或者会话功能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

4.3 在线集中授课

教师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测试及反馈情况,组织课堂内容。制作教学课件,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学习活动,知识点充分传递给学生,学生完成内化吸收。

在线集中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手机学习通APP上进入《Web 前端 开发》课程,在底部单击开启“投屏”功能。然后在电脑端打开投屏,在投屏上随着课程内容的传递,同时开启各活动环节,比如“抢答”“测试”“选人”“问卷”等互动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活跃了线上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一直跟随老师的授课思路进行学习,没有老师监管的情况下,不溜号,实时在线。

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可随时在手机端或者线上课堂中提问,老师能及时查看到并给与回复。比如教师给学生发布测试题,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完成人数,做错题的情况,在投屏中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4.4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达到知识的彻底掌握和内化。以第一章为例,课后作业为完成案例“致最可爱的人页面制作”。作业中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将心中的最可爱的人设计到网页中。教师通过学习通或者电脑端“作业”栏目查看学生完成的作业及已交和未交名单。图3 为部分同学的第一次作业。

图3 《Web 前端开发》课后作业展示

5 课程实施反思

《Web 前端开发》课程在疫情期间,使用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统计功能,综合分析学生在疫情下的线上学习效果非常好,教师和学生双双受益。

5.1 教学设计很重要

教学开展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线上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将课程内容发布到网上,而要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包含教学目标中的全部内容,又要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要有监督和管理、考核机制。

5.2 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提升了教学效果。《Web 前端开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任务,设置课前测试,章节测试、课后作业,并设置完成时间,查看任务点完成情况,教师发布的客观测试题可自动出成绩,对成绩进行统计,随时供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而且还可方便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极大的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5.3 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更清晰

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让过程性考核得以清晰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能清晰的反映出来,对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能及时的查看到。《Web 前端开发》课程线上课程平台的使用,对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无法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不及时的问题,以及对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回复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5.4 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Web 前端开发》课程在平台上教师可及时提醒同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收到教师的提示,自己学习平台上的任务点内容,教师对一些实践操作给予指导,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并上交作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5 为疫情后课程的混合教学提供了依据

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Web 前端开发》线上课程,丰富的课前资源、灵活有趣的课堂互动,过程性学习的记录统计,让本门课程的教学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这一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资源单一、形式填鸭,交流评价不及时等问题。教师在吸收了疫情期间教学的经验,疫情后,将这种形式沿用,将线上课程平台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结合,有效的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Web 前端开发》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超星章节课程内容
超星数据库录入证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全文数据库(维普、超星)收录证书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Rotation of dust vortex in a metal saw structure in dusty plasma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