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范化特征研究

2021-10-13杜双艳汪晓莉丁晨

关键词:英译本语料库

杜双艳 汪晓莉 丁晨

摘要: 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与BNC小说库,综合运用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对《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的范化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后发现:英译本与BNC小说库进行语内对比时,在罕用词、名词化词缀、被动句式、关系从句和连接词等特征的运用上都呈现出比目的语原创文本更加标准而规范的倾向,体现范化特征;英译本与源语文本进行语际对比时,在处理原文中超量使用的感叹号时采取了规范化的处理,同时通过大量省译的方式以便更适合目的语的规范,也体现了范化特征。《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明显的范化特征出于三方面的需要:减少意识形态和宗教冲突、提高目的语读者阅读体验、实现国家机构外宣目的。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 范化;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1)03-0242-0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07

A Corpus-based Study of Normalization in English Version of Jade King

DU Shuangyan1, WANG Xiaoli2, DING Chen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Jade King and BNC Fiction,combining intra-lingual comparison with inter-lingual comparison,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normalization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ade King.The comparison with BNC fictions reveals that Jade King shows a tendency of being more standard and normalized like hapaxes,nominalizations,passives,relative clauses and connective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source text indicates that Jade King shows a tendency of normalization in dealing with over-used exclamation marks with the strategy of omission.Both intra-lingual and inter-lingual comparisons have shown that Jade King presents a feature of normalization,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ree needs:to decrease ideological and religious conflicts,to improve target readers reading experience,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translation.

Keywords:

Jade King; normalization; corpus

范化是翻译共性的一种,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遵从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特征和做法的趋势”[1]。自贝克首次提出范化概念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對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梅[2]考察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作品的法语译本和俄语译本,发现两种译本中都存在较为普遍的范化倾向。胡开宝[3]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研究了《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中“把”字句等汉语典型句法特征的使用情况,指出范化基本适用于英汉翻译,但应考虑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文体是否相同。不过,也有学者对范化持有怀疑态度。芬兰的蒂尔科宁·康迪特[4]在考察影视字幕的翻译文本后发现,译文中连接词的使用低于原创文本,并未出现范化倾向。秦洪武、王克非[5]基于汉英对应语料库(GCEPC)对翻译汉语进行特征考察后也认为,翻译文本的结构容量扩增,句子偏长,与范化的特征有所相悖。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文体和不同语言出发,对范化特征进行了考察。但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鲜少采用综合模式,也较少采用汉语-英语的文本进行考察。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当代女作家霍达[6]的代表作。小说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随后于1992年由关粤华、钟良弼夫妇[7]翻译成英文,收入“熊猫丛书”系列。《穆斯林的葬礼》被视为当代汉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其英译本进行范化特征的考察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和BNC小说库,综合采用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对英译本中的范化特征进行综合考察,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与BNC小说库进行语内对比时,是否存在范化特征,表现如何?2)《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与源语文本进行语际对比时,是否存在范化特征,表现如何?3)如果英译本总体存在范化特征,其原因是什么?

一、研究设计

(一)语料选取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为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中的子库——《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与BNC小说库。《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利用ICTCLAS 3.0、Treetagger 2及Paraconc软件辅以人工处理,在句子层面分别实现了平行对齐。其中,对所有省去未译的句子均用“untranslated”加以标注,以为后期研究提供方便。BNC小說库则是抽取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所有的小说语料共452篇组成。语料库具体库容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根据切斯特曼[8]的观点,翻译共性可以通过语内对比模式和语际对比模式进行研究:前者关注目的语中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译者对目的语语言的处理方式;后者基于源语文本与译文间的关系,关注译者对源语文本的处理方式。范化是翻译共性的一种,对翻译共性的综合研究方式无疑也适用于《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范化特征。因此本研究也综合采用两种考察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作品英译本与BNC小说库进行对比,考察英译本中典型目的语语言特征的使用。笔者主要选取了词汇层面的罕用词和名词化词缀、句法层面的被动句式和关系从句、语篇层面的连接词。如果英译本在这些变量的使用频率上都与BNC小说库持平或者显著高于BNC小说库,则表明英译本存在“遵从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特征和做法的趋势”,体现范化特征。其次,将作品英译本与汉语原文进行对比,主要考察译者对源语文本中异质性或非常规性表达的处理方式,主要选取了原文中超量使用的感叹号及英译本中的大量省译现象作为考察变量。如果译者倾向于将原文内容翻译为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和阅读期待的译文,则表明英译本具有范化特征。最后,结合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语内对比

1.罕用词

罕用词指的是整个文本中只出现一次的词语,其使用频率可以说明文本的词语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文本的创造性程度。罕用词越少,表明文本的创造性程度越低,相应地则可以表明其规范性程度越高。肯尼[9]和胡显耀等[10]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经将罕用词作为考察译本范化特征的变量,因此本研究也沿袭这一做法,利用WordSmith软件统计对比了《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和BNC小说库中的罕用词使用频率,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英译本中罕用词的使用频率(43.02%)低于BNC小说库中的罕用词频率(44.62%),且卡方检验表明两个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就表明,与BNC小说库的原创英语相比,《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在罕用词层面创造性较低,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规范化程度较高,进而表明英译本存在范化倾向。

2.名词化词缀

名词化词缀是英语的典型语言特征之一。比伯等[11]提出,后缀tion/sion,ment,ness和ity及对应的复数形式可体现名词化。笔者利用WordSmith软件,统计《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和BNC小说库中这种名词化词缀的总体使用频率。如果英译本中的名词化词缀使用频率显著高于BNC小说库或二者持平,则表明英译本遵从甚至夸大了目的语语言中的典型特征,存在范化倾向,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英译本中的名词化词缀频数为2 128,占比1.28%;BNC小说库中名词化词缀为157 458,占比0.95%。经卡方检验得知,英译本中的名词化词缀使用频率显著高于BNC小说库,由此表明英译本倾向于较多使用目的语语言中的名词化词缀这一典型特征,符合范化的定义,从而可以说明《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存在范化倾向。

3.被动句式

在句法维度,被动句式是英语的典型特征。根据范化的定义,如果翻译文本中目的语典型特征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或趋同于原创语言中使用频率,那么就可以表明翻译文本存在范化倾向。鉴于be和get是引导英语被动句式的典型词汇,笔者通过WordSmith软件对《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和BNC小说库中be和get引导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了检索,并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了不属于被动句式的例句,最终统计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被动句式使用频率高达0.70%,高于BNC小说库0.45%,且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即翻译文本中被动句式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英语原创文本,由此表明英译本在被动句式的使用层面上存在范化特征。

4.关系从句

关系从句是英语的典型句式,表达对中心词的限定和修饰关系,该句式可通过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引导。胡开宝、谢丽欣[12]等人的研究也都将关系从句作为英语文本的典型句式进行考察。因此,本研究也选取关系从句的主要引导词(包括who,whose,whom,which,that when,where,why等),统计《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和BNC小说库中的关系从句使用频率。如果翻译文本中的使用频率与原创文本基本持平或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则表明英译本存在过多使用目的语典型语言特征的倾向,存在范化特征。经WordSmith统计后的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译本中关系从句的使用频率0.67%高出英语原创小说的0.51%,且卡方检验结果也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推断,在关系从句的使用层面上,《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存在大量目的语的典型特征,体现出了范化倾向。

5.连接词

连接是通过连词、连接副词或介词短语等表达语篇中逻辑关系的一种手段。英语作为特征明显的形式化语言,连接词的使用极为普遍,是英语语篇层面的典型语言特征。因此,笔者在语篇层面选择连接词作为考察变量,通过WordSmith软件统计《穆斯林的葬礼》和BNC小说库的使用频率。如果翻译文本中的连接词使用频率与原创小说库基本持平或显著高于后者,则表明译本倾向于使用目的语文本中的典型语言特征,存在范化倾向。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译本中连接词的频数为12 031,占比7.23%,高于BNC原创小说库的5.63%,且卡方检验值也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在连接词的使用层面,《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目的语特征,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存在范化倾向。

(二)语际对比模式

1.省译

笔者在对比《穆斯林的葬礼》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时发现,英译本中存在大量的省译现象,比例超过40%。經WordSmith统计后的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穆斯林的葬礼》原文共有16 263个句子,而英译本省译的数量达到了6 991,比例高达42.99%。省译当然不一定是范化特征的直接体现变量,但是如果译者省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本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规范,使其更加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需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省译可以被视作是范化的体现形式。

经考察后发现,《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省译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描写;二是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历史、风俗、文化的描写;三是对中国玉器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典故等传统文化的描写。

例1

十二月九日,北平的六千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例2

阿訇宣读婚书已毕,众人接堵阿以,韩子奇和淑彦她爸再次拿手,以示姻亲已经圆满缔结,牢不可破。候在新郎旁边的茶坊将跪在拜毡上的天星搀起,向来宾道谢,茶坊高唱:今日躬两揖,明日到府成大礼!

例1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前期国内的具体形势;例2描写了韩天星与陈淑彦举行穆斯林传统婚礼的习俗,富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但是在英译本中,上述内容都消失殆尽。此外,也还有大量的此类信息在英译本中被大量省去。

一方面,对原文内容的大量省译具有负面影响,大量文化信息的缺失,必然会影响译语读者的信息接收和审美体验,未免遗憾。另一方面,这种处理方法却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汉语原文中作者描述了大量的国内国际政治历史事件,描写了穆斯林的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婚丧仪式、民族节日以及信徒的心理结构等,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但是对西方读者来说,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信息却相当陌生,如果进行全文翻译,不仅很难操作,而且将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不影响故事主线发展的情况下将很多信息省译,只保留了一些主要内容。这样既减少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历史事件的陌生感,降低了阅读难度,又加快了叙事进程,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充分照顾了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和期待,这也是范化的重要体现。

2.感叹号的翻译处理

贝克指出,范化趋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采用典型的语法结构、标点符号、搭配和常规用法等”[1]。《穆斯林的葬礼》原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感叹号,总数达到4 657个,占比1.92%,而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的感叹号使用比例一般只有0.90%左右,由此可以表明这部作品原文中的感叹号属于超量使用,这是原文文本的独特特征。相比而言,英译本中的感叹号数量和比例却大大降低,全文只有864个感叹号,占比仅有0.52%。同时,笔者也统计了BNC小说库中的感叹号使用情况:总数为47 148,比例是0.28%。由这些数据可知,《穆斯林的葬礼》原文中超量使用的感叹号在译者的处理之后,使用数量和频率都与目的语原创文本相差不大。这就表明,在对超量使用的感叹号进行处理时,译者将原文中的异质性语言特征处理成了更加贴近目的语的文本,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范化倾向。下文将结合译者对感叹号的具体处理方法,辅以实例分析,对译者的处理过程和效果进行考察。具体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原文感叹号转换成句号的比例最高,达到41.46%;其次是省略未译,占比39.49%;随后是感叹号保留,只有11.23%;还有7.82%的感叹号被处理成逗号和问号。下文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例3

外面谁都知道我早就破产了,要不然,公私合营的时候准得给我划个资本家!

译文

For sometime everyone has known me to be bankrupt,otherwise they would have put me in the capitalist category at the time of nationaliz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例3中原文的感叹句表达了韩子奇对局势的无可奈何。在没有缺失主要信息的情况下,译文的句号更便于读者理解故事情节。目的语读者在读到“公私合营”和“资本家”等字眼时,可能会感到陌生。而通过这种改译,译者利用陈述句客观地描述事实和形势,可以让读者更加直接地切入故事背景,提高阅读体验。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原文的感叹号时,多是从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及理解惯性出发的。在不丢失重要信息的前提下,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掌握故事发展脉络,理解人物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范化的体现。

(三)原因分析

前文的分析结果显示,《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在目的语典型语言特征的使用上与原创文本存在高度共性,而在处理源语文本异质性特征的过程中也始终是出于遵循英语语言规范、照顾目的语读者阅读需求的考虑。因此,可以认为该译本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范化特征。下文分析这种处理的原因所在。

1.减少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的需要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就必然依赖并取决于对来自异域的他者的接受。文学译介,尤其是在两种存在显著差异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文学译介时,读者的接受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13]。但翻译活动并非真空作业,语言外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过程与结果 [14]。《穆斯林的葬礼》在英译过程中,由于考虑到不同的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语言外的因素会引起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矛盾冲突,译者对某些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规范化处理,使其更加适应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首先,《穆斯林的葬礼》原文中处处充满着宗教气息。作者霍达[15]在后记中指出:“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但是在译文中有关于宗教内容的部分被大量省译,其原因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宗教生活息息相关。二战后,大量移民涌入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民族结构,不同的观念行为引起了不断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愤怒的穆斯林”运动,到了90年代,更是出现了“穆斯林恐慌”论。《穆斯林的葬礼》于1992年翻译成英文推向西方世界,正处于“穆斯林恐慌”论在西方社会流传的特殊时期。因此,为了顾及海外读者的阅读感受,减少宗教间的冲突,译文中大量的宗教内容被省译。

其次,由于翻译活动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紧密相连,译者要想使译文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一定要把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考虑进去[16]。由于汉语原文完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原文中有不少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消极形容西方文化的内容。如果直译,势必会引发目的语读者的不快反应,影响阅读体验,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可控制的冲突和损失。所以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大量关于国际国内政治沉浮与局势变化的描述时,倾向于将有可能引起意识形态冲突的内容进行省译处理,一方面有效地减少了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降低了译本的阅读难度,更好地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要。

2.提高目的语读者阅读体验的需要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要贴近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减少文化隔膜,促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穆斯林的葬礼》在英译过程中,出版社和译者自然都希望原文中所蕴含的丰富中国文化能够得以成功传播,在目的语读者获得良好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多、认同更多。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和感受,力求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满足其在阅读过程中的文本期待,使其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译本出版时正值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上的诸多不同,两种文化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时会有所差异。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对原文特殊句式和大量蕴含文化信息的内容进行了适度修改。当时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任外文局副局长的黄友义[17]提出,译者要把中文忠实地翻译成外文,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汉语原文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对于那些缺乏对外针对性,难以让外国读者理解的文章段落和词句,译者有责任提出来与文章或图书作者商量,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而对缺乏必备基础知识的目的语读者而言,原文中大量的政治历史事件及各种宗教和中华传统文化负载信息的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影响阅读速度,若加以注释,文本在内容上的难度会增加且难以操作,因此,译者在不影响故事主线发展的情况下,保留了主干内容,加快了叙事进程,满足了目的语读者对阅读顺畅度的需求。

3.实现国家机构外宣目的的需要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被收入“熊猫丛书”系列,由中国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熊猫丛书”是典型的国家机构对外翻译项目,由中国外文局1981年出版发行,主要面向欧美国家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与文化,向西方国家展现良好的中国形象[18]。因此,在作品的英译本中展现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国形象,是这一翻译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如前文所述,小说原文中含有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变革与历史战争的事件,同时该作品的英译时间又恰好与1989年的北京学潮运动相隔不久,当时某些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别有用心的报道,歪曲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对“熊猫丛书”的海外传播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让不了解我国政治历史的西方读者较为清晰地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向他们展现一个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译者在保留故事主要情节、不影响叙事节奏的情况下,省去可能引起误读的部分,在语言上更加规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一个符合他们需要的译文,照顾了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正是翻译规范化的体现。

三、结束语

本文对《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的范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考查,研究发现《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呈现出比目的语原创文本更加典型的语言特征,且译者在处理源语文本异质性语言特征时始终采取适应于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表达法,所以,译本在总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范化特征。

从《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的翻译效果来看,由于考虑到中国与西方主流国家间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对阅读流畅度的需求,有意识地对源语文本中易于引起冲突及语言晦涩难懂的部分进行了省译,同时采用目的语语言系统中的典型语言特征以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增加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而展现了积极健康的中国形象,实现了国家机构外宣的目的。然而,该译本在国外所获得的反响并未如我们预期的那样热烈,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由于该作品的翻译出版处于当时特定的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大背景下,译者对源语文本中具有典型文化色彩和民族特点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范化处理,虽然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译文中民族特色的缺失,难以令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未免是一种遗憾。不过,如今的中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重大举措,而蕴含丰富民族内涵和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在英译过程中也许可以更加注重回归文学本性,从而为异域读者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相信這也是促进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BAKER M.Corpus-based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C]∥SOMERS H.Terminology,LSP and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175-186.

[2] MAY R.Sensible elocution:howtranslation works in & upon punctuation[J].The Translator,1997,3(1):1-20.

[3] 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学刊,2009(1):111-115.

[4] TIRKKONEN-CONDIT S.Translationese —a myth or an empirical fact?:a study into the linguistic identifiability of translated language[J].Targ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2002,14(2):207-220.

[5] 秦洪武,王克非.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2):131-136.

[6]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7] HUO D.The Jade King[M].Translated by GUAN Y H,ZHONG L B.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7.

[8] CHESTERMAN A.Beyond the particular[C]∥MAURANEN A,KUJAMKI A P.Translation Universals:Do They Exist?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33-49.

[9] KENNY D.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M].Manchester:St.Jerome,2001.

[10] 胡显耀,曾佳.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新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1):56-62.

[11] BIBER D,CONRAD S,REPPEN R.Corpus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 胡开宝,谢丽欣.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英语关系从句的应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4(4):8-16.

[13] 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37(3):6-17.

[14] 柯平,张萍.翻译——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评《翻译:宗教、意识形态、政治》[J].中国翻译,2000(2):52-55.

[15] 霍达.我为什么而写作[N].文艺报,1991-04-20(006).

[16] 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7] 黄友义.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使我局书刊出版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中国外文局第四届优秀书刊评选颁奖大会上的讲话[J].对外大传播,1995(8):6-8.

[18]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编辑: 朱渭波)

收稿日期: 2020-09-12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科学人文社科类重點研究项目(SK2017A0063);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校级项目(FXG2020ZY01)

作者简介: 杜双艳(1993-),女,助教。

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E-mail:dunancyer@163.com

猜你喜欢

英译本语料库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浅谈语料库分类及用途
国内外语料库建设研究简述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