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航海火器的演进历程

2021-10-12陆伟

大众考古 2021年4期
关键词:燃烧室火龙火药

陆伟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诞生后,中国人就发明了火器。陆地战争之外,在水战和航海中,火器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极大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唐末到明初,中国火器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随着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及欧洲等地,对当地军事技术变革和社会政治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突火枪

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杨行密的部将郑璠围攻豫章(今南昌)时使用了“发机飞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应用于战争的记载。宋金时期,中国火器继续得以发展,出现了突火枪和火药箭。突火枪以木竹为原料制作,内部放火药与弹丸,点燃引线来杀伤敌人。突火枪“以巨柱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十余步”,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分析突火枪已具备了管型射击类火器三要素,即有身管、火药及弹丸。突火枪可以说是世界枪炮的鼻祖。

火药箭

据北宋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载,“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药轻重,以弓力为准。”12世纪,金国发明了飞火枪,这也是一种较早的火药箭。

火药箭自诞生之日就被广泛用于战争中。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胶西陈家岛海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宋金陈家岛海战”。这一年,金主完颜亮派遣水陆大军进攻南宋,其中完颜郑家率领庞大的金国舰队从海上进攻南宋首都临安,宋将浙西路马步兵副总管李宝奉命抗击来犯敌方舰队。李宝获悉金国水军在陈家岛后,决定顺风奇袭金国舰队。海战中,南宋水军用火药箭,抛射火球、火炮等远距离攻击武器大破金军,粉碎了完颜亮海上攻灭南宋的企图。据《宋史·李宝传》中“宋军用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的记载可知宋军的火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宋金陈家岛海战是世界首次使用火器的海战,对世界海战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手铳

竹制的突火枪因容易炸裂、杀伤力小等缺點,不适合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以铜、铁为原料制造的金属火铳应运而生。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型手铳是1970年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手铳,很有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与乃颜部作战的遗物,因此有关学者推断此铳铸造时间最迟不晚于1290年。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元代“至正元年造”手铳,全长444毫米,重3.3千克,由铳筒、燃烧室、尾銎3部分构成,全身共有7道圆箍,以加固铳身。铳筒呈直筒状,在其上面有一椭圆形把手。铳筒后面为燃烧室,燃烧室呈灯笼形状,在其壁上有一药线孔,专为安放药线之用。燃烧室后面为尾銎,尾銎上面刻有“至正元年造”(1341)铭文,为元惠宗年号。这件手铳制作精良,是国内现存较早的元代手铳。

明代是火器制造的重要时期,明朝手铳相对于元朝不仅制造数量多,其制造工艺也更加精湛。洪武一朝制造的火铳,构造大多较为规整,一般由铳筒、燃烧室及尾銎3部分构成。铳筒较长,约占全铳的三分之二;铳筒后面紧接着燃烧室,多呈灯笼形状,上面有引药孔,以安装火药线之用;后接尾銎,中空且呈喇叭形。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洪武柒年造”手铳,全长320毫米,重2.5千克左右,前膛呈筒状,大概占全铳的三分之二左右,前膛之后为药室,药室略鼓呈灯笼状,药室后为尾銎,在其上面有“洪武柒年造”(1374)铭文。这件火铳保存较为完整,制作水平较为精良,体现了洪武年间(1368—1398)火器制造水平。

永乐年间(1403—1424),为避免风雨灰石对火铳药室的侵蚀,开始在手铳上安装火门盖,这样可以保持燃烧室干燥清洁,增加手铳使用寿命。首都博物馆藏一件永乐“天字伍仟贰佰叁拾捌号”铜手铳,其燃烧室上面就有一个火门盖,以防止风雨灰石对火铳药室的侵蚀,延长手铳使用寿命。

元明时期,手铳广泛用在水战中。朱元璋率领的明军与陈友谅汉军在鄱阳湖水战中,明军广泛配备的手铳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每艘海运船装备手铳16支,碗口铳4门,火枪4支,火攻箭20支,火蒺藜炮10门及神机箭20支等。永乐年间,郑和船队广泛配备手铳,以防备海盗来袭。

碗口铳

碗口铳是元明时期出现的大口径火器,因其铳口形如碗口状而得名,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碗口铳为元大德二年(1298)的制品,该碗口铳的铳身上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铭文大意为“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据考证,这件碗口铳是元朝军队与察合台后裔叛军作战所用的火器。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碗口铳,全长220毫米,口径220毫米,重21.5千克。这件碗口铳造型古朴、制作粗放,与现存的其他元代碗口铳制造工艺较为相近。

明代还出现了大型碗口铳,这种碗口铳的重量可达70多千克。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蓬莱县(今烟台蓬莱区)营子里村发现了一对大型碗口铳,全长为630毫米,口径230毫米,实测重73.5千克,身有铭文“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 洪武八年二月 日宝源局造”,证明这对碗口铳是莱州卫装备的火器,用于防备沿海倭患。

碗口铳作为一种大口径火器,广泛应用在水战中。明朝军事技术研究专家何汝宾在其军事著作《兵录》中记载:“碗口铳以凳为架,上加活盘,以铳嵌入两头,打过一铳,又打一铳,放时以铳口内衔大石弹,照准贼船底艕平水面打去,以碎其船,最为便利。”可知明朝水军先将炮弹嵌入碗口铳的铳口,照准敌船水线位置发射打出,可以将船板或舷板打碎,使船沉没。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元明时期出现的火箭火器,也是世界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的筒体由毛竹制作而成,龙头与龙尾由木头雕刻而成。火龙腹内藏数支火箭,龙头、龙尾处各有多只火箭,腹内火箭与龙头、龙尾火箭用火药线串联,龙头、龙尾火箭则由一根总火药线串联。士兵使用“火龙出水”时,先将其放在距离水面3—4尺(1—1.33米)高的位置,点燃总引线,进而将龙头、龙尾处火箭点燃,产生巨大推力飞行,外面火箭的火药燃尽后,又引燃腹内火箭,使其从龙口处射出,继续飞行来攻击敌军船只。“火龙出水”的射程可达2—3里(1000—1500米),被李约瑟誉为“原始的阿波罗火箭”。

“火龙出水”是中国古代专门用于水战的火器,明代焦玉在其编写的军事著作《火龙经》中记载:“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远,如水龙出于水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可知“火龙出水”实际上并不是从水面下发射,而是从海面上发射,其轨迹也是保持低平的。

火器外传

中国古代火器一般通过三条路线对外进行传播,一条为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丝路是连通中外的重要路线,它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一条为蒙古人西征路线,13世纪,蒙古人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仅灭了西夏、金朝及南宋等政权,更从陆上、海上进行了广泛的军事行动,而火药与火器作为当时重要武器,广泛传入东南亚、南亚、中亞、西亚乃至欧洲等地,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现存古文献可以证实这一点;还有一条传播路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传播路径也是我国航海火器的主要传播路线,近年来东南亚水下考古成果证实了这条路线的存在。中国火药及火器制作技术相继传入这些地区,使其进入冷热兵器混用的崭新时代。

(作者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燃烧室火龙火药
炼丹的意外收获
小火龙
没有应和就没有独白
“火药弟弟”
再见了,小火龙
波瓣掺混装置结构参数对SPATR燃烧室性能影响仿真研究
庆贺新年
“MSCBelem”轮副机超速故障分析与处理
MS6001FA燃气轮机DLN2.6+燃烧系统分析
生物柴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模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