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俄罗斯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

2021-10-12张严峻

对外传播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中国形象社交媒体

【内容提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塑造中国形象、加快两国关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俄罗斯青年群体对中国的接受和亲近度明显提高。中俄青年是两国发展、友好交流的未来。对俄罗斯青年群体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未来我国对俄传播工作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对俄传播 青年群体 社交媒体 对华认知 中国形象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扩大和深化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在此过程中,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夯实民意基础、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交注最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中俄青年群体拥有更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他们是两国发展的未来,是中俄友好交流的未来。当前,我国对俄传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当务之急是打造面向俄罗斯青年群体的文化传播路径,为俄罗斯青年了解中国文化搭建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平台,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增添助力。

一、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的现状

(一)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整体呈现稳定态势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整体呈现稳定态势。多数俄罗斯民众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国际影响力等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的态度。尤其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在此背景推动下,俄罗斯对中国的关注上升到了新高度,中俄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ВЦИОМ)、俄罗斯非官方调研机构“列瓦达中心”(Левада-центр)、社会舆论基金(Фонд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Мнение)等多家俄罗斯权威民调机构数据均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在俄罗斯友好国家排名中始终占据第一位①,超过了俄罗斯传统盟友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17-2019年,支持中国是俄罗斯“盟友与友好国家”的比例和中国在俄罗斯友好国家排名中的支持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②,不排除这是受到了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均有一定程度緩和的影响。总体来看,俄罗斯社会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20年,由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俄头条”客户端联合发起的“2020年中俄社会民意调查”③显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依然稳固,俄罗斯民众对中俄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态度。俄罗斯受访者表示,“勤劳”“自信”“诚信”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品质,与2018年同项调查相比,俄罗斯人对中国人“诚信”的认同感明显提升,其背后或许得益于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媒体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二)中俄抗疫合作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友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在此背景下,中俄抗疫合作得到两国民众的普遍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俄两国人民友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初期,俄罗斯社会对华友好态度较2019年有明显下降:据“列瓦达中心”调查统计,俄罗斯社会对华积极评价从72%降至65%,对华消极评价从17%升至24%④。对此,列瓦达中心研究员科琳娜·比比亚(Корина Пипия)解释称“这是由疫情引起的合理范围内的波动,疫情稳定后,对华积极评价会重新回到70%以上”⑤。当中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果,俄罗斯社会对华认知再次更新:2021年1月“列瓦达中心”数据显示,俄对华积极评价升至75%,消极评价降至14%⑥。“2020年中俄社会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0%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的抗疫措施,超过80%的俄罗斯人评价中国抗疫工作“有效”,大多数受访者对中俄在国际多边抗疫合作中的立场和作用表现出积极赞同的态度。53.3%的俄罗斯受访者认为,疫情不会对中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其中45.1%的人认为会产生正面影响。82.9%的俄罗斯人认为“把疫情的全球扩散,全部归因到其他国家,是一些国家的政客转移目标、推卸自身责任的手段”,尤其在美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行动“标签化”、污名化问题上,超过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受访者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⑦。

(三)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接受和亲近度明显提高

随着中俄两国在各个层面交流的扩大深入,两国民众正深化对彼此的认知印象。俄罗斯青年一代对中国的接受程度与亲近程度增势明显。不同年龄段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存在明显差异,老一代俄罗斯人在面对中国时更易表现出大国情怀和优越感,俄罗斯青年一代多出生于苏联解体后,没有所谓的“历史包袱”,目睹中国现代化飞速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他们更愿意去发现中国更为积极的一面,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也更加理性、客观、全面。中俄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中俄青年之间有共同的价值观标准。从中俄两国青年眼中对方国家印象的调查结果来看,中俄青年互认程度较高,对中俄关系的现状较为认可,对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明确期待⑧。据统计,18-39岁俄罗斯人中至少73%的人对中国抱有好感,远远高于对美、欧国家的好感程度⑨。

二、近年来对俄传播的实践与效果

(一)传统人文交流合作模式迎来新挑战

近年来,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中俄政府奖学金、中俄互换奖学金等留学项目的设立,越来越多中俄青年选择前往对方国家留学。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导致留学市场“腰斩”,影响了两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计划,而对于在读学生来说,点状教学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对数字化技术过度依赖、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等都是后疫情时代两国高校合作和人才交流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文学和文艺作品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有调查数据显示:能接触到中国哲学的俄罗斯人多为25-45岁的青年(占受访人数的81.5%),说明俄罗斯青年群体开始对中国精神文化有较高的认知⑩。中国文学所蕴含的东方元素和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青年中的传播更具可行性。近年来中国文学对俄传播的实践经验显示,中国文学对俄输出主要依靠政府支持,注重价值观输出,而俄罗斯引进中国文学作品时更强调其可读性及商业价值。如何解决供需双方之间的矛盾,构建符合俄罗斯青年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亲近性文本,是中国文学对俄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正开辟出一条有效的青年化路径:从内容来看,除了原先最为俄罗斯观众熟知的古装剧、玄幻剧外,《三十而已》《冰糖炖雪梨》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尤其引起了俄罗斯青年的热烈反响;在播出渠道上,《长安十二时辰》等热播剧除上线奈飞、优兔等大平台外,还同时授权给分众化特色平台,吸引了大批俄罗斯年轻观众;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本土社交网站VK(Вконтакте)上活跃着多个中国电视剧字幕组,为配合俄罗斯观众看译制片的习惯,更多中国影视剧采用俄语配音同步字幕的形式,语言处理上更贴近生活,代入感更强。影视文化传播作为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二)社交媒体为对俄传播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社交媒体已成为一国形象塑造和话语权争夺的重要平台,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秩序的限制,形成了自由无界的信息流动格局。在中俄全面持续加强战略合作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共同打造中俄双语融媒体平台“中俄头条”(Россия-Китай:главное),两年内获得600万用户订阅,为中俄两国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沟通渠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入驻俄罗斯社交媒体,努力开拓对俄传播新领域。《人民日报》从2013年起在VK上注册账号,运营至今粉丝数已破38万人,发布内容中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前沿时讯、社会民生百态的新闻和短视频尤其赢得俄罗斯年轻网民的“点赞”。

当前,社交媒体国际舆论场域呈现断层式发展,全球使用率最高、普及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基本被美国所垄断。中国社交媒体走向海外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切实体现,也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机遇。2018年,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全资收购美国音乐类短视频软件Musical.ly,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软件。这是中国互联网产品“出海”的一大突破。2021年4月调查统计显示,97%的俄罗斯网民都对TikTok有所了解11。据“列瓦达中心”2021年2月调查显示,抖音海外版应用TikTok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软件中排名第四位,俄罗斯用户数量在短短两年内从2%升至14%,高于脸书(9%)、推特(3%)等老牌社交软件12。

俄罗斯在华留学生积极借助新媒体渠道,向俄罗斯社会传达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和体验。2018年,来自圣彼得堡的青年导演艾丽莎·帕什科娃受邀参加“看中国”青年项目,以“贯通”为主题拍摄短片,从“桥隧之都”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找到了中俄两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让更多俄罗斯人透过镜头看到了中国的新发展。疫情期间,在东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俄罗斯青年德米日来到浙江丽水乡村,用短视频记录了上百个中国乡村生活场景,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向俄罗斯网友介绍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获赞超千万次。曾获汉语桥冠军、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罗维卫早已是中国观众圈子里的“名人”,他参与中国节目录制,用流利的汉语向直播间的中国粉丝分享学习心得,向俄罗斯青年一代介绍中国抗疫故事,让不少俄罗斯青年进一步关注中国当代发展。

三、对俄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俄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折扣现象

文化折扣是指受众因文化背景差异而无法认同或理解文化产品价值的现象。中俄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现象是对俄传播遭遇瓶颈的原因之一。有数据显示,57%的俄罗斯青年认为中俄文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13,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能激起俄罗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给中俄青年相互深化理解带来了层层阻碍。多数俄罗斯人对中国了解不充分,两国在战略上的互相需求没有消除民间的冷漠和不信任,“官方热,民间冷”“中老年热,年轻人冷”的状况在中俄文化交流中仍有体现,例如,多数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知仍局限于“长城”“龙”“成龙”“茶”等单一符号,对民族、社会制度、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价值观和理念难以产生认同感14。中国媒体在对俄“自塑”中国形象时,往往对俄罗斯国情、俄罗斯民族特性等缺乏关注,在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话语表达时常与俄罗斯社会现实产生脱节。俄罗斯是一个感性的民族,在关注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余,文化、趣闻、社会生活等软性主题更能打动他们。而中国媒体还没有完全找到契合俄罗斯社會能够接受的方式,报道视角过于刻板,情感表达还有些僵硬,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俄罗斯青年对华认知的多元与矛盾

俄罗斯历史上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由官方渠道构建,因而较为完整单一。如今,俄罗斯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据此构建的中国形象也更为多元。来过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普遍对华保持友好态度,喜爱中国和中国文化。而没有来过中国或从未接触过中国人的俄罗斯青年人对中国的印象相对较为刻板,带有明显的陈旧和滞后性,比如不少人认为中国人都会武术,中国仍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等。有一定数量的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崛起以及中国的全球定位持怀疑态度,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由于俄罗斯始终带有对中国“后来居上”的复杂微妙心态,俄罗斯青年人一方面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竞争对手。远东及边境地区既希望中国产品充盈俄罗斯市场,又担心中国移民潮的出现。据统计,至少31%的俄罗斯人不希望中国人在俄罗斯定居或长期居留15。在西方舆论的长期攻势下,俄罗斯青年群体中仍有部分声音歪曲中国话语和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时常被误读为中国企图扩张、谋取霸权的工具。超过半数的俄罗斯人表示,中国是俄罗斯最信赖的伙伴之一。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如要继续维持两国友好关系,真正实现“民心相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媒体传播方式的无序庞杂

近年来,媒体进一步成为民众除自身体验外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多数俄罗斯民众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的。疫情防控形势下,“面对面交流”被“屏对屏沟通”取代,社交媒体不仅使得大众参与新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时也带来了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其他行业的发展。总体来看,俄罗斯媒体市场较为无序庞杂。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宣传报道,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端口向社会开放后,用户得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与看法。俄罗斯媒体市场也不乏一部分受到西方资助或带有西方背景的新媒体及自媒体平台,往往会发布“中国威胁论”等不合理的负面信息,混淆视听。而在俄罗斯媒体市场长期受到西方舆论主导的背景下,中国媒体仍处于边缘和被动境地,无法向俄罗斯受眾及时传达和更新中国形象。

四、新形势下对俄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新形势下的中俄关系稳步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战略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尤其是对俄罗斯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无疑将会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为此,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作为。

(一)提升媒体国际话语权,创新媒体传播路径

当前,讲好中国故事须着力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话语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而如何让俄罗斯受众能摆脱媒体设定的固有思维与表达方式,听懂中国声音、理解中国故事并产生兴趣,以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对俄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中俄有良好稳定的民意基础,但俄罗斯对中国的误读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多以正面宣传和报道为主,对于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贪污腐败、环境污染、医患冲突等各种问题报道较少。据统计,央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VK账号,正面和中性报道高达97.6%,负面报道仅占2.4%16。实践证明,在对外传播中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进步,也不要刻意回避不足。一方面可对抗疫成果与经验、经济成就、科技发展等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可主动对中国制度及发展模式中出现的诸如反腐等问题进行解读。

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创新、拓展媒体传播路径,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渠道,利用自媒体的交互功能,让传播者与俄罗斯受众形成互动沟通,进一步融合对俄媒体传播平台,借助俄罗斯社交平台拓展影响力。当前,中国主流媒体已和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塔斯社广泛开展合作,在中俄节目联合制作、合拍纪录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GTN俄语频道、央视等已由电视频道向多媒体编辑部转变,形成了电视、官网、社交平台一体化融合传播模式,CGTN俄语频道在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已吸引了近两百万粉丝关注。

(二)加强对象国研究,有针对性地为青年受众提供传播内容

俄罗斯作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国,其国民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文艺领域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因此对新媒体产品在内容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俄罗斯用户量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TikTok已从最初的舞蹈类短视频分享站点发展成为集资讯、教育、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平台。TikTok俄罗斯办事处表示,俄罗斯TikTok平台正配合用户兴趣进行引导,教育和文化类内容的比例在TikTok呈上升趋势。同时改变的还有用户构成。截至2020年7月,TikTok的俄罗斯成年用户人数已明显超过中小学生人数,18岁以上青年用户占41%。

善用俄罗斯年轻人的话语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对俄传播工作中,需认真研究俄罗斯青年的话语表达和思维习惯,使用受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表达方式。一方面,增加文化类节目和自采新闻的比例,推动《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节目在俄传播。另一方面,应尽量贴合俄语表达习惯,避免汉语逻辑思维,不能以单纯翻译稿件为主,而应考虑青年群体的接受度,多讲故事多举例,减少说教色彩。

(三)从官方、智库、大众层面巩固对俄传播机制

一是官方层面应继续加强对俄输出,构建常态化机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以来,中俄两国不断加强官方层面的文化互动交流,先后举办了“中俄媒体交流年”“中俄旅游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等各类活动。在此过程中,中国形象在俄罗斯得到多视角、多方位地展现。中俄互办文化展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9年3月,故宫文物珍品展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展出,8月,151件来自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艺术珍品“回访”故宫。2021年6月,“丝绸之路国际周”在杭州国际丝绸博物馆开幕,当天同步上线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携手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国内外百余家博物馆共同建设,致力于打造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与云上策展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二是发挥智库的沟通机制,加强和完善中俄双方的互动协作。近年来,两国智库在向政府建言献策、沟通政府和公众、为国际交流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智库交流机制已日益成熟。2020年5月,中俄媒体智库首次使用云技术在线举办,共同围绕疫情下的中俄合作、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借助俄罗斯智库的影响力,中方理念得以在俄传播,营造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俄罗斯民众对华民意的更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三是促进中俄青年交流往来,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活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多由两国政府推动进行,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未来须进一步推动实现“自下而上”主导的文化交流,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加强两国青年学生的友好往来是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环节。由上海市教委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大学生暑期学校”已成功举办十届,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现已由实地体验型项目成功转为“云端”游学模式,进一步为中俄青年学生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

张严峻系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调查结果详见:Опрос: Как Вам кажется, кем сегодня является Китайдля России?https://wciom.ru/index.php?id=236&uid=116055;Опрос:Россияне увидели США в плохом свете. https://iz.ru/news/679127;Опрос: С какими из этих стран, по вашему мнению, у Россиисейчас наиболее близкие,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http:// fom.ru/Mir/13624.

②Друзья и враги//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28 Октября 2019. №.4089. https://wciom.ru/index.php?id=236&uid=9971.

③《2020年中俄社會民意调查报告:两国民众彼此认可,中俄关系社会基础更加巩固》,新华网,http://home.xinhua-news.com/gdsdetailxhs/share/7624722-?pageflag=iframe,2020年06月19日。

④Левада-центр: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https://www. levada.ru/2021/03/30/rossijsko-kitajskie-otnosheniya/. 2021-03-30.

⑤Запад становится ближе На фоне коронавируса россиянедемонстрируют усталость от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ронтации. https://www.kommersant.ru/doc/4259349?from=main_8.2020-02-18.

⑥Левада-центр: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https://www. levada.ru/2021/03/30/rossijsko-kitajskie-otnosheniya/.2021-03-30.

⑦同③。

⑧杨昕沫:《中俄两国青年眼中的彼国形象——基于民意调查的分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07-109页。

⑨Левада-центр: Отношение к странам. https://www.levada. ru/2021/02/19/otnoshenie-k-stranam-7/ .2021-02-19.

⑩李玮:《俄国“熊”眼中的中国“龙”——基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调查数据的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82页。

11Россияне стали больше времени проводить в TikTok.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https://iom.anketolog.ru/2021/04/01/tiktok-v-rossii-2021.2021-04-02.

12Левада-центр: Социальные сети в России. https://www.levada. ru/2021/02/23/sotsialnye-seti-v-rossii/.2021-02-23.

13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россиян о китайцах и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http://fom. ru/Mir/14071.2018-07-20.

14Shagdarova Oyun:《俄罗斯青少年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调查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7年。

15Welt: россияне любят Китай, но не доверяют китайцам. https:// russian.rt.com/inotv/2018-09-13/Welt-rossiyane-lyubyat-Kitaj-no. 2018-09-13.

16张立春:《社交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三大央媒VK账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为例》,《传媒》2020年第11期,第76-80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中国形象社交媒体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