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系列的形式与内容
——以广州歌剧院为例

2021-10-12缪梦帆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扎哈哈迪解构主义

缪梦帆

四川轻化工大学

扎哈·哈迪德获得了2004 年象征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的同时也让她成为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第一位女性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出的每件建筑作品,都包含着许多与人们传统观念完全相反的思想,这便使她的作品一经问世便会在整个建筑界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业界知名设计家都会在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中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可谓是与传统建筑设计背道而驰,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不正是重新定义了建筑吗?让建筑的外形和内部空间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作用也让建筑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奇特的建筑外形,不仅能够很快吸引人们的眼球,还常常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与发展

解构主义的产生还得益于1988 年七名建筑师在纽约举行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中,他们各位都对解构主义有着全新的理解,其作品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人们从建筑当中看到了解构主义建筑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但那个时候这七名建筑师没有任何一个作品来对他们建筑理念进行诠释。随后几十年里,这七位建筑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开始慢慢地影响着其他国家,让这种奇怪的建筑慢慢被人们接受。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成为了建筑设计界最耀眼的星星。

二、解构主义与扎哈·哈迪德建筑思想的奇妙关系

(一)扎哈·哈迪德对解构主义的看法

扎哈·哈迪德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实战设计者,不管外界嘈杂的声音有多少,她总是不予理会,直接将自己的建筑作品抛到大众视野。一个在不同文化碰撞下成长起来的设计者,再加上她那前卫、激进的设计思想成就了她勇于创新,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自1988 年纽约“七人展”后,解构主义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扎哈·哈迪德,尽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扎哈·哈迪德一再地强调自己的设计与解构主义无关。只是单纯地想设计一些独特的建筑,仅此而已。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始终无法脱离现实生活的桎梏,来自于施工、和表现形式上的问题,永远是她最先考虑的问题。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与大多数的设计师截然不同,作为观赏者、使用者的我们联系解构主义的建筑特点,很容易就给扎哈·哈迪德扣上解构主义的帽子。而扎哈·哈迪德在“解构主义展览”的一炮而红,使人们对她以及她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在展览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真的就可以凭此把扎哈·哈迪德归类到解构主义里吗?如果执意要说说扎哈·哈迪德与解构主义是画等号的,那么也只能说她们就像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偶然相遇之后,又回到各自的领域,相遇过,最后却分道扬镳。

(二)扎哈·哈迪德设计思想在解构主义影响下的批判继承和创新

扎哈·哈迪德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她对设计的独特见解,她的设计思想并非是绝对的解构主义,更多的是在她对建筑外形设计以及内部空间组成形式的再设计,再转化。与此同时,也强烈地批判了理性主义,在极具现代主义的阵营里高歌后现代人文主义设计思想,从而贯穿扎哈·哈迪德的整个设计思想。在她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在传统的,规则的,有秩序的结构方式上加以创新,打破原有的规则,重组自己的设计元素,让每个空间都变得流畅、连贯。这何尝不是对标准化、理性化的建筑设计的一种创新?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让自己的设计风格,尽最大可能地布满整个作品。

(三)解构主义与扎哈建筑设计的关联性

在扎哈·哈迪德看来建筑是一个整体但又复杂的系统。在设计中充斥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扎哈的设计作品,始终都是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但在许多作品中,扎哈她的设计思路、理念不仅超越了传统理性的束缚,也消灭了一切等级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她的作品就像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小型社会缩影,在这之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而有的仅仅是她那独特造型下呈现给我们的前卫设计理念。在这之中,扎哈·哈迪德她不同意解构主义完全覆盖建筑设计的理念,她尽自己最大努力,在现有的建筑设计规则上做出自己的创新。

三、广州歌剧院中解构主义设计的形式与内容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第一个建成项目,也是她最满意的作品之一。70000 平方米的广州歌剧院坐落在珠江河畔。被称为“圆润双砾”的方案隐喻在珠江河畔被江水冲刷出来的两块漂亮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的建筑物就像是砾石置于敞开的场地之上,极具后现代形体寓意。广州歌剧院也延续了扎哈·哈迪德曲线型的设计风格充满着和谐和自然之美,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场地的设计也顺应了珠江水流的方向,这个现代科技与广州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足以被称为功能、形式、内容都具备的优秀方案。在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法中,几何形体的提取、变形、再重组常常使作品有着出乎意料的形态。看似静态钢筋混凝土与钢材造就的歌剧院外形与流线型的表面设计和内部装饰,不正正造就了它的动态美吗?在动态美中寻找“砾石”的归宿,这个作品,把这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1 广州歌剧院外貌特征

(一)在错综复杂的线条中重组出结构美

解构主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偏离建筑设计本身的,这就导致作为欣赏者、使用者的我们并不是从建筑的结果来体会它的意义,而是直接体验建筑,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解构主义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建筑意义上对体型的追求,在破碎、复杂、矛盾的结构线条中寻找符合设计师们理念的表现手法。从而来诠释他们对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解,设计者们就像是一个修复大师,把零散的、没有规则的元素,通过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化成世人瞩目的建筑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从外部的“砾石”形态到剧院内部的空间划分,结构造型,看似错综复杂的线条,实则井井有条地展示出独特的结构美。形态不一的块面与线条相互交汇,仿佛跟着音乐跳动、起舞,无不让欣赏者们对这两个奇怪的“砾石”产生不同的个人见解。但这种错综复杂的线、面交织,使得有大量的曲线产生,这就导致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曲线转角使得花岗岩和混凝土在转角处的施工难度大大加深,再加上国内技术的欠缺最后也导致实体效果不佳。但扎哈·哈迪德用自己对解构主义的理解,展现出了建筑不一样的自由之美。

(二)不羁的线条绽放出建筑的曲线美

对于现代主义推崇的简约、直线、矩形等建筑形式而言,解构主义则通过曲线的形式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建筑体态美。当然,除了曲线,通过扭曲、变异等得到的形态,也充分运用到设计当中,目的就是为了当建筑充满韵律和动感美。广州歌剧院被称为“圆润双砾”,这不仅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灵感所在。两块“砾石”照应着珠江中被江水冲刷的石头,被江水常年打磨,早已变得光滑圆润,无一不体现出曲线的体态。我们可以对照扎哈·哈迪德其他建筑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没有发现笔直的线条和体态简单的几何形体。

(三)在传统桎梏中挣脱出的自由美

如同西班牙建筑设计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一样,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常被世人理解为“设计疯子”,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其实也一样。解构主义设计理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规则,大变化的建筑特点,常常给观赏者、使用者一种乱、没头绪的感觉,但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欣赏,就会看到其建筑的内外结构以及功能布局上的处理方法——简约、大方。但大多数的欣赏者,常常只通过看到的表面就给一个建筑下定义,认为这是不符合常理,扭曲的建筑,实则不然,这不正是体现了从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而展现给我们的一种自由美吗?一切都在设计者们合理的设计范围之内,解构主义理念下产物,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追寻着背后统一的秩序。

广州歌剧院整个建筑以及当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自由的线条,这何尝不是设计者内心的反映。剧院中的材质以及钢架结构没有一处沿用了传统转折的形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无限的曲线。部分玻璃材质的运用,使得剧院的采光也更加亲和,而这也使剧院内的空间划分更加的自由、合理。

四、广州歌剧院设计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任何事物既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它的结构、曲线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建筑设计者的设计内容和形式。就建筑而言,形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从建筑出发,建筑形式是解答建筑目的的手段。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因地、因时、因环境而变,形式是解决众多综合因素的一个最终结果,如:气候、施工、功能、地域文化、环境、可持续性等等。扎哈·哈迪德在设计广州歌剧院时,无不考虑中国广州地区的气候、经济、文化、城市、环境等问题,在考虑众多形式因素后,在设计中彻底融入了广州地域文化,艺术和历史、社会人文的独特见解,再加上扎哈·哈迪德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对解构主义的批判继承,使设计出来的广州歌剧院是那么地和谐,自然。广州歌剧院已然成为珠江河畔的聆听者,也必将成为建筑界的一颗闪耀明珠。

猜你喜欢

扎哈哈迪解构主义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重塑与解构
结晶之美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从“女魔头”进化成“神”
著名女建筑师逝后首展水城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