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AI主播革新新闻生产理念

2021-10-11王俊杰张帅

新闻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

王俊杰 张帅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使媒体不断优化升级,其中AI主播在新闻制作、信息整合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智能传播转变了新闻的生产理念,提升了采编效率,革新了技术手段,强化了生产深度。但同时我们还需要避免算法误差,防止技术滥用。AI主播因减少成本体现出实用性,因高效实时播报体现出时效性,因满足用户多元需求进一步细化了生产领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由此面临一系列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对AI情感深入发掘;新闻体验多维打造,拓宽用户感知;人机传播协同共生,达到优势互补。

【关键词】AI主播  智能媒体  新闻生产

在媒体行业,新闻媒体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各个环节皆因人工智能的加入而得以重塑。而以AI主播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运用到新闻生产领域,给媒体融合带来了更多可能。2018年11月7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新小浩”,其大数据采集、智能播报等技术赋予了新闻生产领域新的活力。2020年5月首个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正式亮相,其拥有3D数字人体建模、多模态识别及生成、实时面部动作生成及驱动等多项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2021年5月24日,“数小博”在数博会亮相,新华社此次设计的智云虚拟主播更凸显智能化的特点,科技感极强。本文基于智媒时代这一基础语境,探讨AI主播对于新闻生产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一、精准定位:智媒化为新闻生产领域赋能

技术的更迭成为时代的必然,技术进步驱动新闻产业升级和发展也是显而易見的现象,现在和未来的新闻产业将以智媒化为关键词。智媒化是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新的媒体发展形态。①如今的新闻生产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渗透在新闻行业的多个环节。

(一)转变生产理念,提升采编效率

智媒时代万物互联互通,技术变革带来了新闻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型,更为重要的是新闻生产理念的优化升级,着重表现为人与媒体的关系。举例为证,在大众传播时代根据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对于接收端人群的称呼常以“受众”一词代替,受众作为受传者,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而在网络传播成为基础背景的当下,较为通行的提法则是“用户”。名称的变更不只是修辞的变化,实则意味着传播行为、传播特点与模式的更迭,因为“用户”比“受众”更具能动性与消费感。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已不能够完全满足大众需求,数字化时代推动新闻领域的传播业态向纵深发展。AI主播与网络媒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融合,进而批量化和定制化生产,将适合的内容即时传递给另一端口的人群,紧贴对方的思维方式,传递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传递的信息产品要从叙事手段和风格方面找准用户的喜好,采用双向互动的模式。能够即时互动、定制化推送的AI主播,正是在这方面体现了传统媒体未能涉及的优势。

(二)革新技术手段,强化生产深度

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工作“利器”。在不少垂直细分的领域,真人主播利用媒介技术手段产出具有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新闻稿件,充分彰显人类独立思考、情感共鸣的长处。正如这样一种观点,AI主播并不会取代真人主播,因为AI使得真人主播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创造更加精品化的节目,而这确是AI主播鞭长莫及之处。

在2020年两会报道上,AI智能编辑部正式问世,它为两会全媒体报道实践带来5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看、听、悟、审、查”。②人工对于新闻素材的总结能力毕竟有限,而AI则可以根据采编需要以及信息特征,迅速进行归纳、排版和发布,集时效性和准确性于一身。这一编辑部的另一亮点是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5G具有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多连续等特征。③虽然相隔一千多公里,但只需要在两个演播室内就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并且毫无卡顿。2021年两会进行时,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紧贴“AI智媒”,携手天猫精灵共同打造两会报道,如用户可在智能家居安装天猫助手,随时随地一览两会盛况。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期间,为了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新闻生产尝试采用线上完成。在突发事件数量多、时效性要求强的情况下,技术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广西新闻》的记者曾运用一台智能手机远程操控,将文字、图片、短视频等素材传回编辑手中,再通过电视台的内网进行内容的分发和产出。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卫视首次推出了AI合成主播“小晴”,其所报道的《战役进行时》关注最新的疫情进展,科普疫情防控常识,传递疫情防控的温暖故事等,得到了目标人群的广泛关注。

(三)避免算法偏差,防范技术滥用

智媒化传播建立在个人对信息的处理之中,算法则是核心要义。AI主播内部信息将由人类编程导入,在此期间需经过技术人员的思考、设计,主观意识强于客观存在,一系列“偏见”似乎导致算法的不唯一和不准确。为此,设计者要遵循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及时调整AI主播数据更新库,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目前网络中不乏有虚假新闻的存在,技术的专利掌握在权威媒体手中。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力度,防范技术失衡。④新事物的出现大概率会“野蛮生长”,如何避免技术浪费,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值得思考。随着AI主播的升级,面孔是否称之为“新”,有待商榷。“恐怖谷效应”也提醒媒体从业者不要盲目追求“像”的极致,而要增添“个性”的色彩,IP赋能要比盲目的技术加持更长久和可持续。

二、模式创新:AI主播重塑新闻报道

AI合成主播是通过提取真人主播在新闻播报时的语音、唇形、面部表情和动作特征,并与建模训练等技术相结合而成。⑤AI主播通过捕捉真人主播外在特征,通过声音和运动的建模创造出与人类相似度极高的虚拟智能主播。

(一)减少内容成本,兼实用性

自AI主播诞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为AI主播赋予了诸多用途。例如,它可以模仿人类的表情神态和播报方式、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工对话等。由于科技加持,AI主播基本能够解决播报中出现的错字、漏字以及吞字等错误,实用性大大提高,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无论是中文稿件还是外文稿件,AI主播都可以得心应手,无需像人类那样必须经过经年累月的培训和学习,这大大减少了内容生产中的人工、时间、材料,降低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成本。此外,AI主播的形象和声音已经十分逼真,便于人们接受。因此,AI主播已不仅仅是播报工具,而是逐渐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多维空间内产出优质的新闻内容。如今AI主播在节目中可以独当一面,这虽然给传统的主持行业带来了危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给整个主持行业带来了变革的机遇。

(二)高效实时播报,追时效性

人工智能赋予传统新闻生产新的能量。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内容的时候,它能够全天候工作,新闻的时效性追求因此得到保障。人工智能的新闻写作已经运用到传统的新闻行业中,机器人处理文字、数据的能力要比人工更加敏感和迅速。例如新华社和搜狗联合发布的AI合成主播不仅可以依托智媒处理文字信息,还可以针对数据、图片、视频进行快速反应,做到高效传播。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新闻播报的反应速度大幅提升,例如在新华社App终端,AI主播播发了《排爆、狙击、战场救援!您想看的爆燃场面这里都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报道。AI主播多次参与春运、春节、两会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总播报数量超过13000条,为用户提供权威、实时的跨语种新闻资讯。⑥

(三)满足多元需求,求细分化

过去的大众传播一直有着“子弹论”“魔弹论”的理论影响,人们一直是被动接受来自媒体的信息。如今,双向互动才能将用户和传播者紧密联系。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出网状化结构,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AI合成主播的诞生能够促进信息的细分化,基于用户的兴趣习惯、年龄结构进行大数据分析,计算出播报的方式。虽然大数据的计算可以将用户分类,但目前尚且不能够完全做到精细化,因为用户的兴趣爱好可能会随着时间改变,人工智能需要不断更新数据模型来匹配用户喜好。以往真人主播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的能力来进行风格定位,而如今的AI主播可以根据数据的写入随意切换语言风格,并且能够实现用户和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满足其多元化的内容需求。

三、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

新时代新闻报道焕发新的活力,AI主播在外型、声音方面已有较大突破,未来应在情感、体验、人机协同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一)AI主播情感尚未成熟,亟待深入研究

情感研究是人工智能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方向,随着AI主播的迭代创新,3D版AI主播已在形象、声音等方面足以与真人相提并论。人性化的视觉符号易拉近距离,产生熟悉感。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领域需对AI主播进行模拟、识别和理解的实验,未来能够产生近乎人类的情感思维。⑦上述表明了AI主播的情感输出是创新点,更是研究诉求与目的。如今AI主播虽可进行简单的人机互动,但共情能力尚有欠缺,与人类的高级心智水平还相差甚远。在情感维度,人类依旧是以算法输入来控制AI,AI主播的情感表达依赖于算法,这是弱人工智能的特点,或许未来可对AI主播情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突破。

(二)新闻体验多维打造,拓宽用户感知

随着5G、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段也日益增多。信息传播开始在用户的感官维度上做文章,以往的“拟态环境”变为了“沉浸式”传播,所谓的追求“体验感”正是此理。基于先进设备的应用,新闻报道可以变得更富科技感。新闻结合多维的感官内容,便可让用户身临其境、亲临新闻现场。例如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使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的技术创办了《全息交互看报告》,这一模式浸入了内容的发展、数据的收集,将真实的场景全景式的还原给用户。此外人工智能与传媒领域相结合,展现了新闻报道渠道的灵活性,延伸了人们的知觉,促使新闻传播的形式多样化转变。这样的交互式融合发展给传统新闻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三)人机传播协同共生,达到优势互补

未来媒体的三大特征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和自我进化,这预示着新闻工作者与机器智能技术的相互协作、相互进步将是主流趋势。⑧过去人工做基础的采访、剪辑、编写等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十分巨大,多数新闻难以被深度剖析和解读。AI主播并非“补偿性媒介”,而是与真人主播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可互换关系的机会,这也将优化人机协同,共为创作所服务。⑨伴随着人工智能愈加强大,智能媒體与新闻媒体相互融合,媒介功能被充分延伸,这推动了整个媒体行业纵深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人机并非是零和博弈,而是优势互补。媒体要打造人机共生的和谐空间。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内容的独特与丰富始终不可或缺。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与情感服务,仍是媒体行业不容推卸的责任。

四、结语

在智媒时代,AI合成主播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显著成果已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它的迭代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为新闻领域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不可否认的是,AI主播的发展受到当前技术的限制,传播模式还较为机械化,未来创新方向应放在满足用户体验、完善节目内容、融合媒体新闻报道技术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工作者应当具有适度的忧患意识,在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人机融合的同时,合理利用技术优势来弥补人类不足,让人工智能增益其所不能,让人类更加深化人之为人的意义。

注释:

①小白人俱乐部.智媒体,关乎未来的时代![EB/OL].https://www.sohu.com/a/254357432_100274962,2018-09-17.

②顾名贵,郝冠南,刘星宏.创新新闻表达,开启新颖智慧——AI智能编辑部赋能人民日报社两会全媒体报道[J].中国传媒科技,2020(06):7-10.

③陶一萍.以技术创新打造精品融媒体产品——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两会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0(06):11-13.

④张蓝姗,任雪.AI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J].中国电视,2019(11):13-16.

⑤郁江兰.AI合成主播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以新华社客户端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2):248-249.

⑥王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J].出版广角,2019(21):64-66.

⑦王志良.人工情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

⑧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6/11/219509602.html,2016-11-22.

⑨王秋硕,鲁昱晖.智媒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嬗变与价值考究——以“AI合成主播”为例[J].中国电视,2021(04):86-91.

作者简介:王俊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
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影响
浅议自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参与
微信朋友圈如何重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