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

2021-10-11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代邯郸市铜镜

杜 杰

(邯郸市作家协会 书画院,河北 邯郸056002)

2020年5月,微信上出现一个金代铜镜,尺寸较大,直径30.5公分;镜背铸有精美的“长命富贵”四字,字口清晰,结体舒展,特别是镜缘刻款“大名府录事司验记官(押)”(见图1),引得藏家学者广泛关注。

2013年,网上出现一个刻款“邯郸官(押)”的金代人物故事镜,与邯郸收藏鉴定家温晖先生一致认为,近几年与邯郸有关的史料文物应该留在邯郸本地。

近几年,金代铜镜受到藏家学者的重新认识,特别是有特色的精品镜,更是受到藏家的追捧。这个“长命富贵”铜镜,文字精美,直径较大,在金代乃至历代铜镜中,也不多见。其特殊的地方还在于边缘上的“大名府录事司验记官(押)”刻款,“大名府”即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金代时为大名府路的治所,因此备受关注。此时,邯郸一位文化活动家得知消息,果断收购下来,把这件文物留在邯郸。他说这是邯郸人的责任和使命!

图1.大名府款镜

一、金代铜镜

铜镜萌芽于夏,兴起于战国,盛行于汉唐。各个时代的铸制工艺、形制、纹饰的变化及铭文的使用等,均体现着各自的艺术个性特征。辽宋金元铜镜是战汉唐铜镜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的铸造工艺、纹饰风格泾渭分明。尽管铸造技术普遍没法和战汉唐比,但辽宋金元的精品铜镜一样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样是青铜艺术世界的瑰宝。

金代(1115-1234年)为女真人所建,占据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与南宋对峙,统治长达百余年。从考古角度来说,在这一时期和这一区域内人们制作、流通的铜镜,统称为金代铜镜。

1127年,金兵开始第三次南下攻宋,次年3月占领洺州(今邯郸永年广府镇),11月占相州(今邯郸临漳、安阳一带),12月攻取大名府,1129年6月破磁州城,至此,今邯郸地区尽归金所有。

金代自建立后,采取“实内地”的政策,将中原内地的大批匠人迁至北方,积极吸收汉地文化,铜镜在制作上也是异军突起,借鉴吸收同时期宋代铜镜的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河北、山西、陕西不少地方是金代铜镜的产地。同时,由于禁铜政策的实施,铜镜必须经官府检验、签押后才允许流通。因此以纤细清晰、散而不规整的字体契刻官府验记和押记,成为金代铜镜的一个显著特征。

较之汉唐铜镜,金代铜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镜体的变化。由厚重变轻薄,镜钮由大变小。

(2)成分的变化。青铜是红铜与锡、铅、锌等金属的合金。金代铜镜的成分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转变为高铅青铜,即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使铜镜硬度降低,韧性增加,与汉唐铜镜易碎残断形成鲜明对比。

(3)錾刻款记。金代铜镜多在镜缘或镜体上錾刻官府验记的字样,并带有押记。

二、金代的禁铜措施

连年的战乱,尤其宋金对峙时期,铜原料严重匮乏不足,双方都实行了严格的铜器管理制度,铜镜必须经过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登记,并在器物上錾刻县地官匠验记文字和押记,才准许在一定区域内出售和使用。

(一)禁铜背景

一是战争消耗铜材,铜源严重不足。整个五代、两宋时,政权并立,社会长期对峙,致使战乱频繁,大量的铜源被用于兵器铸造,生产生活所需铜料严重匮乏。据有关史料表明,北宋时,铜业仍规模发展,迭有增加,每年的铜产量能保持在百万近以上。但南渡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为“坑冶废兴不常,岁入铜多寡不同”,全国铜产量只有26万斤,铜产量骤降。

二是市肆铜镜价格过高,私铸风盛。铜镜是生活必需品,又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铸镜工艺较易掌握。由于铜源不足,市肆铜镜价格过高,民间便多有销钱制铜镜者,仿铸盛行。《金史·食货志》载:金世宗“八年(1168年),民有犯铜禁者,上曰:‘销钱作铜,旧有禁令,然民间尤有铸镜者,非销钱而何?’遂并禁之。”作坊以四十几枚小钱即可铸出一面直径12、厚度0.3厘米的铜镜,几可获利五倍。

(二)禁铜措施

金初战争频仍,耗铜甚多,同时还需大量铸币,所以铜十分匮乏。据《金史》记载:“权祔肃宗神主于世祖室,奉始祖以下神主于随室,祭器以瓦代铜。”即使是皇宫中供奉祖先的祭器也不得不用陶器代替,于是实施禁铜政策。

《金史·宗室齐氏》卷60载:“(正隆二年)私置禁铜器,法当徒。”并订出了不准携铜出境与搜刮民间铜器的严厉禁令,《金史》卷48载: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冬十月,初禁铜越外界,悬罪赏格。括民间铜“省奏:‘随处榷场若许见钱越境,虽非销毁,即与销毁无异。’遂立制,以钱与外方人使及与交易者,徒五年;三斤以上死。驵侩同罪。”

为了禁止私铸铜镜,官府还制定了收缴旧铜的办法,“(大定)十一年(1171)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值)之半。惟神佛像、钟、磬、钹、钴、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或降低镜价,“明昌(1191年)二年十月,敕减卖镜价,防私铸销钱也。”

又鼓励有功者,“十二年正月,以铜少,命尚书省遣使诸路规措铜货,能指坑冶得实者,赏。”

上述铜禁种种,在民间却是置禁令于一旁,有禁不止。为障官府耳目,多仿汉、唐、宋镜以“托为旧物”,《金史·食货志》卷48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十一月,上谕宰臣曰:‘国家铜禁久矣,尚闻民私造腰带及镜,托为旧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约。’”

经历海陵、世宗、章宗三代,至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因时废铜钱,推行交钞,才得以缓解。这时民间铸镜始不再呈递官署检验,各地遂有开设作坊者在市肆公开出售。金朝铜禁约60年。

从刻款年代看,目前所见刻款纪年最早的是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最晚的是章宗泰和四年十一月(1204年),官府检验铜镜经历了世宗、章宗两个统治时期,由此可以推断刻款大致始于大定年间,终于泰和年间,约35年。

金代铜镜的验记刻款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铜钱被毁,禁止了私人铸镜,抑制铜镜价格,控制铜镜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金代铜镜的刻款

历代铜镜上很多带有文字的。人们通常把所铸的文字与所刻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专家普遍认为,铸字称之为铭文,刻字称之为刻款。

在镜子上阴刻文字及验造制度,始于晋,延续于唐,盛行于金代。金代之前多为铸字,汉镜尤盛。金代铜镜也有铸字的,但相当一部分是刻字。因此以纤细清晰、散而不规整的字体契刻官府验记和押记,成为金代铜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金代禁铜政策的具体反映。

金代铜镜刻款内容包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我们研究金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别是历史沿革,都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资料。因此,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已进入专项收藏研究的领域。

刻款铜镜的范畴。从刻款这个角度来看,范畴则要广一些,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金代的自铸镜。包括仿汉、唐的镜子。二是跨区镜。即与金代时间上并行的辽宋镜子,也有金人刻的款。三是金代继续使用的前代铜镜。如在出土的汉、唐、辽镜上,见到有金代的刻款。

刻款的位置。金代铜镜的刻款位置多位于平缘、折缘上,也有些位于图案内区、纹饰空地等。

刻款的文字。金代铜镜刻款使用的文字,一般是同时使用汉字和女真字两种文字,女真字在刻款的末尾。文字笔划深浅不一,宽窄有别,手摸有凹凸感。窄又浅的细线条为一次划出;深而宽的线条,则是几刀加工一划。同时出现有减笔字,可能是受空间不足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的字是约定俗成。

刻款的内容。金代铜镜刻款的内容一般包括四部分:行政区划+检验机构和官位+“验记官”或“官”+押记。内容可以少一、两项,但这种排列顺序不会改变。此外,个别有检验官的姓名、刻款的纪年、重量等。

检验的机构。金代检验铜镜的官府主要有以下机构:警巡院、转运司、录事司、司候司、猛安谋克、县、群牧所、佛和道教等机构。从目前发现的刻款资料看,绝大部分为管理民事的地方机构,涉及中央机构的很少,县级机构签发的铜镜最多。检验官多为办理案簿的文职官员,官职较低,多在六至九品之间。各级负责铜镜检验的机构主要有:

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这一级负责检验铜镜的机构有“转运司”“铸镜所”等,如“河东南路转运司委差官(押)”“山东东路铸镜所”(押)。

诸府及节镇负责检验铜镜的机构是“录事司”,如“太原府录事司(押)”。

在防御州、刺史州检验铜镜的机构是“司候司”,如“抚州司候司官(押)”。

县级负责检验铜镜的机构是县署,如“香河县官(押)”。

此外,还见有私人店铺参与检验的,如“梁家记”等。

四、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

(一)金代行政区划与邯郸

金国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共19个,其中与今邯郸相关的有3个:河北西路、大名府路、河东南路。

1.河北西路,天会七年(1129年),将河北路一分为二。河北西路辖3府9州。其中:

洺州辖9县: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乡、鸡泽、曲周、洺水。

磁州辖3县:滏阳、武安、邯郸。

彰德府辖5县:安阳、林卢、汤阴、临漳、辅岩

2.大名府路。辖1府3州。其中:

大名府辖10县:元城、大名、魏、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

3.河东南路。辖2府10州。其中:

潞州辖8县: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

(二)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

目前所知,金代刻款铜镜涉及邯郸地名的有:大名府、磁州、邯郸、滏阳、武安、馆陶6地。简述如下:

1.“馆陶县官(押)”款缠枝花纹镜,六出葵花形,圆钮。邯郸市博物馆藏品。

图2.馆陶缠枝花纹镜

图3.武安孔雀纹镜

图4.武安团花纹镜

图案采用细而浅的浮雕手法,枝叶缠绕,绵延而牵连,花瓣嫩弱,婉约而秀丽。钮左侧边缘纵刻“馆陶县官(押)”(见图2)。

馆陶,现为邯郸市馆陶县,位于邯郸市东部,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毗邻。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初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馆陶县属阳平郡;唐初属魏州;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属于大名府;金代因之。县,县级签发的铜镜最多,款式也多种形式,绝大多数无官职,只是泛称。县令官位从六品。

2.“武安官(押)”款双孔雀纹镜,亚字形,圆钮,边长13.8厘米。邯郸市博物馆藏品,1992年邯郸市文研所移交。

钮外饰双孔雀同向飞翔,首尾相接,姿态优美,羽毛舒展华丽。钮下部羽外侧缘内自右向左刻“武安官(押)”(见图3)。

武安,现为邯郸市所辖县级市,位于邯郸市西部。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为赵之武安邑;秦灭赵后,武安属邯郸郡;汉初设县,属魏郡,当时县城在今市区西南50里固镇;王莽新朝时,改武安为“桓安”,东汉初复名武安;隋代县城移至该地;唐武德元年(618年)以来武安先后改属紫州、慈州、洺州、磁州;金代时属河北西路洺州所辖。

3.“武安县官(押)”款团花纹镜,亚字形,圆钮,直径13.2厘米。邯郸市博物馆藏品,邯郸市土产三库出土。

钮区内饰以九瓣花蕊和连珠,四团花纹饰,花叶相接,布局疏朗清隽,突出纤柔清秀的审美风尚,边缘内点缀一周连珠纹。钮右侧边缘纵刻“武安县官(押)”(见图4)。

4.“滏阳县官(押)”款“胡州南石家真青铜照子”文字镜,八出菱花形,圆钮,直径16.4厘米。邯郸市博物馆藏品,邯郸市峰峰矿区孙庄宋墓出土。

钮左侧方框内两列纵书“胡州南石家真青铜照子”(胡系湖之简写)。钮右侧空白处纵刻“滏阳县官(押)”(见图5)。此镜是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为金代在跨区南宋铜镜上刻款的实物。

滏阳,古县名,治所即今邯郸市磁县。北周析临水置,以城在滏水之阳,故名;隋唐以后为磁州治;金代时属河北西路洺州所辖。

图5.滏阳镜

5.“邯郸官(押)”款许由巢父人物故事镜,八出菱花形,圆钮,直径14厘米,厚0.4厘米。缘闲堂藏品,2013年4月24日见于盛世收藏网。

钮左右两侧远处峰峦起伏,钮左侧一棵大树,横贯于内区上部。树左下为许由,盘坐在河岸边,左手托住右手抬至耳部,作洗耳状。树右侧站立者为巢父,左手牵牛右手指向对面许由,二人作对话状。钮下一凹凸花式长桥,桥下河水流淌,水面区域空白处自右向左刻“邯郸官(押)”。整个图案用笔简约,远山一笔而过,近景细致入微(见图6)。

邯郸在北宋时属于宋,在南宋时属于金,时属河北西路洺州管辖,县名。邯郸在殷商后期已是一个较大的居民城邑,属京畿之地;西周初可能属于邶国;周公平乱封康叔于卫后,邯郸可能才属卫国;春秋时邯郸归属于晋(公元前651年),并逐渐进入了赵氏的势力范围;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75年),赵国建立,邯郸正式归属于赵国;战国时,赵国将国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公元前386年);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邯郸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一落千丈。西汉建置赵国(公元前202年),邯郸经济得到恢复,成为全国“五都”之一,是当时全国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东汉末叶开始走向衰败。曹魏时期废赵置县,邯郸成为魏郡管辖的普通一县;从此之后一直到清末,邯郸的隶属关系虽屡有变动,但其普通县城的地位从未改变。2016年邯郸县与邯山区合并为邯山区。

图6.邯郸许由巢父故事镜

图7.凤求凰纹镜

图8.“王”字缠枝牡丹纹镜

6.“邯郸官(押)”款凤求凰纹镜,八出葵花形,圆钮,边长14.2厘米,厚0.2厘米。修竹轩郭茂林藏品,1986年7月见于邯郸市黄粱梦镇冯村。

凤凰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羽毛漂亮的为雄,即钮右侧的为凤,左侧花尾的则为凰。钮外凤与凰首尾相接,各衔一簇团花,右侧凤尾羽毛舒展华丽,左侧凰尾羽毛婀娜妩媚。靠近边缘处点缀一周连珠纹,钮左侧边缘纵向刻“邯郸官(押)”(见图7)。

7.“磁州司候司(押)”款“王”字铭文缠枝牡丹纹镜,八出葵花形,圆钮,直径17.9厘米,厚0.46厘米。缘闲堂藏品,2020年1月见于山西太原古玩商。

钮外为四组同形枝叶的牡丹花,靠近边缘处点缀一周连珠纹,正上方铸一连珠“王”字铭文,左侧边缘纵刻“磁州司候司(押)”(见图8)。

磁州,现为邯郸市磁县,位于邯郸市南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归赵;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之后两废一置;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置礠州,加石字旁,以与河东慈州相区别;天佑三年(906年),因与河东慈州音同,改为惠州;后梁复为礠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为磁州;金代时属河北西路管辖,州名。

司候司,官署名。金朝置,分设于防御州、刺史州等处,掌监察吏卒,维护治安。设司候、司判领司事,秩正九晶,从九晶。下设司吏,公使。司候司签发的铜镜较多,亦可见金代防御州、刺史州下设的司候司也有检验铜镜的职能,由此似可补司候司职能之缺。

8.“大名府录事司验记(押)”款双孔雀纹镜,八出菱花形,圆钮,直径15.6厘米,厚0.25厘米。个人藏品,2019年2月见于微拍。

双孔雀首尾相接,环绕相顾,羽毛层叠丰厚,舒展的尾羽,颀长而华丽,靠近边缘饰以双线八出菱花纹。钮右上边缘顺时针刻“大名府录事司验记(押)”(见图9)。

图9.双孔雀纹镜图

10.“长命富贵”文字

9.“大名府录事司验记官(押)”款“长命富贵”文字镜,八出菱花形,圆钮,尺寸较大,直径30.5厘米,厚0.65厘米。个人藏品,2020年5月见于山西运城古玩商,据传五年前出现于河南。

钮外由上顺时针铸楷书“长命富贵”四字,文字清晰有力。边缘右上方逆时针錾刻“大名府录事司验记官(押)”(见图10)。

大名,现为邯郸市大名县,位于邯郸市东部。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大名在唐五代时兴起;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宋代,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金朝,设大名府路,治所在大名府(今大名县)。

录事司,官署名。金、元主管民事、市政和赋役的机构。金置于诸府、节镇所在地,掌同警巡使。设录事一人,秩正八品;判官一人,秩正九品;下设司吏,户一万以上者设六人,不及一万户者依次递减。

上面所录资料中的前4面铜镜,目前正在邯郸市博物馆新馆展出。

《河北省考古文集·1998年》收录裴淑兰、冀艳坤《金代铜镜检验刻记浅析》一文,后附“河北出土金代铜镜检验刻记登记表”,所列邯郸地名的铜镜也有4面,可惜没有附图片。经与收集到的邯郸市博物馆所藏铜镜对照,描述基本一致的有3面铜镜,即前文中的1、2、4号。2020年9月,该文作者之一、年逾七十的河北省文研所冀艳坤女士刚做完手术在家休息,她在电话中与笔者讲:“登记表来源为省文物保护研究所藏品及各地出土资料的汇总。描述不一致,可能就是不同的两面镜子。”也就是说,可能还有1面邯郸地名的铜镜,即她文中的3号镜:双凤纹镜,亚字形,刻款为“馆陶县官(押)”。

2021年1月25日,笔者与郭须善先生到邯郸市博物馆为该馆拓制“邯郸”款铜镜拓片。工作人员取来4面铜镜,过后整理资料时,发现其中恰有这面“馆陶县官(押)”的亚字形双凤纹镜,证实冀艳坤女史所言据实。这面“馆陶县官(押)”款“晁汖”铭文双凤纹镜,亚字形,圆钮,直径10.6厘米。钮外饰双凤相向飞翔,中间两簇团花相接,边缘内点缀一周连珠纹。钮上下部铸有铭文,分别为“晁”“汖”二字。钮右部边缘纵刻“馆陶县官(押)”(见图11)。1992年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移交邯郸市博物馆。

另外说明一下,本文第7面“磁州司候司(押)”款“王”字铭文缠枝牡丹纹镜,2020年9月缘闲堂正式交由邯郸市博物馆收藏。也就是说,目前所见到的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共有10面,其中有6面在邯郸市博物馆收藏,另外4面在个人手中收藏。

图11.馆陶双凤镜

综上,所见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汇总整理如下表:

金代铜镜邯郸地名检验刻记统计

猜你喜欢

金代邯郸市铜镜
落叶语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
邯郸市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