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回归教育本身

2021-10-09张昆

出版广角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科评估评价

【摘 要】  2002—2021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连续进行了五轮全国性一级学科评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国内高校的学科生态及其演变脉络;参评高校及学科也得以明确自己的历史方位,了解自己的优劣短长,为以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参照。在五轮评估中,每轮都较前轮有所改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反思这五轮评估,结论是高校学科建设要回归教育本身,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支点做文章,牢牢抓住学生、教师、教学、平台诸环节,这对于完善后继的学科评估体系,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学科评估;新闻教育;院系管理

【作者单位】张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计划研究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系列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7.007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按照一定的节奏,定期对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教育部主导,已经连续进行了五轮一级学科评估,这些评估全面地呈现了高校的学科生态,反映了不同高校各学科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让高校及学科学院的负责人明确了自己的历史方位,找到了与同行的差距和相对优势,为今后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学科与学科评估

学科是知识发展并分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像现在如此多类别的学科划分,所有的知识被统称为“哲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才从“哲学”这个大门类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知识探索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的分化越来越细,逐渐产生了系统化、专门化的学科,学科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术队伍、学术平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应该怎样理解学科(Discipline)?《现代汉语词典》把学科看成“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1]。中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在《前言》中,视学科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所谓相对,指的是学科分类可以有不同的视角,独立则是指每个具体的学科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归纳、抽象和创造形成知识,根据共性特征而划分的知识体系成为学科,可以说,知识分化是学科产生的前提。学科词源来自希腊文中的“didasko”(教)和拉丁文的“(d)idisco”(学)[3]。国外一些著名的辞书,都将学科与教学、学习和规训等联系在一起,可见学科不仅承担着教育与学习、知识的深化研究,也带有一定的管理和制度层面的性质。学科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学科自身的学术水平建设,也涉及师资队伍、教育制度、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因而在各高校各学院,学科建设往往是“一把手”的责任,它关系到学院的整体基调,是一项综合性、持续性、系统性的基础建设工作。

在高等院校,各学科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众多同类学科之间比较,谁高谁低、孰强孰弱,需要严格的评估才能分清。评估,是由评与估两个具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的词组。评即评价,估即估量,无论是评价还是估量,都需要参照系,只有同类的事物之间才可以评价,也只有存在可计量的标准,才可以对同类事务进行估量。任何估量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学科评估是对高校所属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目标、价值、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是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的二级学院大多是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组建的,所以一级学科评估往往直接表现为对学院的综合评价。

学科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使各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社会人才流动和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可靠信息;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4]。其中的核心指标是师资力量,一个学科应当配备学历较高、学缘多样、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师资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以确保学科稳定、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競争力。人才培养在学科评估中得到高度的重视,从生源到就业,从教学过程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均被纳入考核的范围。论文、著作、获奖以及学术声誉等是学科评估的关键指标,权威期刊文章和代表性著作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学科的学术实力,获奖和学术声誉则是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体现。学科评估中还有一些重要指标,如科研项目、课题经费、获奖成果、研究平台及办学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评估的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水平也是重要的指标。与国际学术界紧密联系、互通有无,才能让学科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学科评估的数据会影响到社会观瞻、学生生源和社会资源的筹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会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拨款和资助的力度,学科水平越高越能得到政府、行业和公众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前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回顾

对高校学科进行系统的评估,是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基本职能。这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一是服务大局,即服务于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协同创新”的大局;二是服务高校,也就是通过对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帮助高校了解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势与劣势,促进学科内涵的提升;三是服务社会,即通过评估为社会大众提供客观可信的第一手数据,提供高校不同学科的全国排名,便于学生选报学校,便于高校与社会、行业的互动交流[5]。基于这些功能,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启动了第一轮全国性学科评估,迄今已经进行了五轮。

第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在2002—2004年进行,因为是首轮,延续时间比较长。此轮评估分三次进行:2002年第一次参加评估的一级学科为12个;2003年第二次参加评估的一级学科为42个;2004年参加评估的一级学科为26个。此轮学科评估本着自愿申请参加的原则,三次评估一共有229个单位、1336个学位点参加,其中新闻传播学科参加的是第三次评估。此轮参与评估的新闻传播学科一共只有9个[6],参评学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广西大学。

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开始于2006,2018年结束,分两次进行。相对于第一轮评估,本轮评估有一些改进,加强了信息的可信度。主要是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强化了分类评估;同时首次使用“学科类信息采集客户端”系统进行数据报送,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其中第一批31个一级学科的排名于2007年公布,第二批50个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于2009年1月公布。第二轮学科评估也是自愿申请参加,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一级学科申请参加,参评学科数比第一轮增加了77%。其中新闻传播学科参评学校有31所[7]。

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于2012年实施,历时一年。此轮评估也遵循自愿申请参加的原则,在评估方式上较前两轮有所完善。本轮评估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需数据由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公布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数据两部分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第三轮学科评估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其中参与新闻传播学科评估的学校有48所[8]。这轮评估的结果,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

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2017年完成。此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此次评估雖然也坚持“自愿申请、免费参评”的原则,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实施“绑定参评”规则,即同一学科门类满足参评条件的学科须同时申请参评或均不参评。此轮评估依旧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此轮参与新闻传播学科评估的高校有81所[5]。

从第一轮到第四轮学科评估,历时14年。由于广泛参与以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开放态度,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估体系。评估的方法越来越完善,权威性越来越高,参与评估的学科和学位点越来越多。就学科评估的实际效果而言,对参评学科真正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但是,客观地分析,这四轮一级学科评估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评估指标的设计方面,存在重规模胜于重质量,科学研究优先于人才培养,以及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唯项目、唯奖励的倾向,这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健全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亦有充分的认识。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9]2020年9月,在与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10]习近平的重要指示,为新一轮学科评估指明了方向。

三、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特点

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在全面检讨前四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的基本理念、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创新。此轮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1]。这一思想与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完全吻合。该方案要求在学科评估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12]。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呈现与以往四轮评价不同的特点。

第五轮学科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方面呈现了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此轮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13]。因为指标体系的改变,评估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试比较第四、第五两轮评估的指标体系,两轮评估的一级指标数量相同,都是四个,但在排序方面发生了变化。第四轮评估是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第五轮则变为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声誉。最大的变化是第五轮把人才培养质量提到了第一位,把师资队伍与资源排到了第二位。显然,人才培养质量被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从二级指标的设计来看,第四轮人才培养质量有三个二级指标:培养过程与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第五轮评估则在原有三个二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思政教育特色与成效”二级指标,并且将增加的这个二级指标放在第一位,成为整个评估指标体系的先行指标。这意味着在人才培养方面,思政教育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体现了德才兼备、先成人而后成才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看,相对于此前的四轮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有如下特点。

第一,突出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成人的教育,涉及政治、道德素养和人格的塑造。丰富的学识、专业技能如果能和完美的德行、正确的政治立场结合在一起,便达到了理想教育的目标。古罗马教育家昆提连说:“一个真正有才气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良,我认为才思迟钝总比怙恶不悛要强些。”[14]第五轮评估把思政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成为整个评估指标体系的第一指标。与这一理念相适应,在学科评估简表填报方面,给予“思政教育的特色做法”1000字篇幅的文字表述(参考第五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简况表》),远高于其他三级指标。

第二,重视教材建设与科研育人。除思政教育外,第五轮学科评估还特别重视教材和科研育人的作用,专门将其列为三级指标,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两个主要环节。第五轮学科评估启动前后,国家教材委员会也启动了首届国家级教材奖的评审。党中央、国务院把教材建设视为国家事权,可见事关重大。教材的数量与质量,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学科的整体水平。教育过程中的科研育人也十分重要。科研育人,就是高水平教师将学生引入研究课题、学术前沿,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启发学生,这对于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三,创新教师评价。“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5]相对前四轮学科评估,第五轮在教师评价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其一,把师德师风放在师资评价的第一位,这显然是对近年来师德沦丧、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回应。其二,“破五唯”在此轮评估中正式落地。舆论界呼吁反“五唯”多年,社会上已达成了共识。“五唯”中至少有“三唯”,即文凭、论文、帽子,与教师评价有关。虽然教师评价不可能完全去除文凭、论文和帽子,但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化安排,大大降低了其权重。其三,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五轮《学科评估简况表》对一级学科学术梯队的考核,使得每个新闻传播学科只能排出十人团队,其中45岁以下者不能少于三分之一。这彰显了青年学者在师资队伍整体中的重要性。

第四,突出质量,弱化数量。第五轮评估对评估指标也有数量要求,但是比较少,而且限制了数量规模。以往的评估,学术论文、专著、教材、师资队伍都不限数量,有多少可以填报多少。第五轮评估弱化了数量,突出了质量,彰显了代表作的影响力。如师资队伍,除了概况数据,重点凸显的只有教师限10名,学术成果限报40篇论文、10本专著、5个代表性成果、5大服务案例,优秀在校生与毕业生各限20名。对于重要的指标,在申报方面则没有设限,如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一流课程、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获奖,这些指标更能使参评学科拉开差距。

第五,强调均衡发展。第五轮学科评价的指标设置更加重视均衡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学生参与度和贡献度;毕业质量坚持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相结合,注重用人单位评价[11]。师资队伍方面,既重视师德师风,又重视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既重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又关注一般教师的发展。对于学科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均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均衡发展的诉求,对于学科建设具有正面的引領作用。

四、五轮学科评估引起的思考

从2002年开始第一轮评估,到2021年第五轮评估,历时近20年。虽然评估活动不时受到舆论的质疑,但总体来看,从初衷到最终结果诸方面审视,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对一定阶段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检阅,不仅从国家层面反映各学科发展的总体水平,而且还帮助各学校各学科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明确自己的优劣短长,找到以后建设的正确路径。所以每次评估总会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反思,检讨自己的学科建设方略。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布结果,但是申报及评估过程,尤其是填报《学科评估简表》,对于学科学院负责人的心灵触动是毋庸置疑的,必然引发他们对一些关系学科发展根本问题的思考。

第一,学科发展目标是要追求大而全,还是当而特?这一直是考验校院两级负责人智慧的重大问题。一个学校总有一个目标和规模定位,由于资源的限制,每个学科不可能无限扩张。就新闻传播学科而言,一级学科下面有11个本科专业,除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他高校不可能在专业设置方面完全覆盖,需要根据学校的学科生态和人力资源有所选择,从而彰显自己的学科特色。可是,在新闻教育界,常常会有一些学校反其道而行之,总觉得人越多越好,专业点越多越好,结果是平地铺大饼,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强。最近两轮学科评估在指标设计上纠正了这种大而全的做法,去掉了论文总数、师资规模门槛,淡化规模,把重点放在特色质量上。第四轮评估考察学术队伍时,每个单位要列出20名教师,第五轮只需要排出10名教师,大而全的学科完全占不了便宜。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每个学科在确定发展目标与规模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大求全,规模要适当,专业与研究方向选择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彰显存在感。

第二,学术水平与师德师风。最近几年,教育界频发学术失范、师德师风事件,大学这座象牙之塔因此被抛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大学教师尤其是学术带头人,自然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仅有学术才能是远远不够的。有才无德的教师,才华越是出众,可能越是危险,不仅会带坏学生、危害学生,甚至会危及社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6]所以师德师风建设不可或缺。古人倡导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先,以德驭才,应该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原则。

第三,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每个学生进入大学都会选择相应的学科专业;大学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因为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结合专业,学生们也在学习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了解国情,体认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两者并重,不可偏废。过去一段时间,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专业教育,忽略了思政教育。第五轮学科评估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思政教育的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要将思想道德、政治修养、家国情怀置于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独有的,欧美的大学也十分重视政治、伦理和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政教育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政课程,也要关注课程思政,全员思政。

第四,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大学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齐头并进。但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高校过于重视科学研究,在学科评估指标设计方面,衡量科研水准的指标比较多而且权重高。这种评估导向直接影响了高校师资的工作取向。教师们更愿意在科研方面多出成果,而不愿意在教学方面多付出。第五轮评估涉及教学的指标更多更细,提高了教学及其绩效的权重,这是对以往错误的矫正。它鼓励教师兼顾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五,论文与专著、教材并重。大学教师既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又是勤奋研究、追求真理的学者。作为学者,其成果表现是多样的,如论文、专著、教材等,都是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学教师科研评价,一直是重论文,轻著作,尤其是轻教材。这种取向显然存在偏颇。论文时效性强,代表最新成果,自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专著经过时间的洗练,其成果可能更系统更厚重;教材则是经典知识、合法知识的系统呈现,这种呈现既符合科学逻辑,也切合认知规律,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论文与专著。第五轮学科评估比较全面、均衡地厘清了评价论文、专著、教材的价值尺度,将会成为今后教师知识生产的指挥棒。

第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足鼎立。大学的功能和使命何在?过去我们一直重视大学育人功能、科研功能,却忽视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自进入信息时代,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科技转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所以社会服务成了衡量、评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与育人、科研相比不遑多让。在这个意义上,育人、科研、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个重要的支点,哪一个都不能少也不能弱。

第七,明星战略还是团队协同?学科的主体是人,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一个企业、一个学科的成员不可能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管理学有所谓二八定律,一个单位大部分的工作可能是由少部分人做的,而另外大多数人只做了少量的贡献。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是依赖学术明星,还是关注团队成员的协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比如阿根廷足球队围绕着马拉多拉一人建设,而同期的德国队则像一部机器,队员之间的协同远比队长重要得多。结果马特乌斯的德国队战胜了马拉多拉的阿根廷队。同样的道理,目前的学科评估虽然也重视学术明星,但是又限制了学术明星的权重,再重要的人其填报成果数也有限制;相反,学术团队的一般成员在评估中也有了出彩的机会。这种导向符合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值得关注。

第八,在校生与毕业生。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是教师的天职。对此高校内外的认知颇为一致。至于已毕业的学生,是否也是学校学院服务的对象,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学生毕业即为校友,其行为与学校无关。也有主张,学校是学生的终身服务机构,即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也割不断与学校的精神联系,犹如离开父母的游子。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社会服务是以校友为中介的,来自社会的各种捐助大多数都有校友的背景。所以不仅在校生,毕业生也是学校的工作对象,应该把学校学院建设成学生永恒的精神家园。

总之,新世纪以来的近20年间,连续五轮全国性的学科评估,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则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大学教育究竟该怎么办?学科建设该遵循什么路径?学科评估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标准?如何处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怎样平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科发展是大而全好还是小而精好?等等。最终结论就是大学教育要回归到教育本身。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构筑的平面。大学的天职是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要让教师们安心教育一定要有条件的保障,为此高校必须开展高品质的社会服务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教育界最近热议“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说到底,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如果学生们潜心向学,教师们德才兼备,师生互动良好,学术研究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绩效显著,学校资源供给充裕,任凭外界风云变幻,评价指标千变万化,也不会影响学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学院的领导与其关注评估指标的变化,随之起舞,莫如坚守教育本质,遵循规律,不动如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S]. 2009.

[3]康兰. 关于大学学科和大学学科建设概念的思考[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9-10.

[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学科评估工作简介[EB/OL]. [2021-08-01].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276985.shtml.

[5]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 [2021-08-01].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283494.shtml.

[6]张昆. 新闻传播教育導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7]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2009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EB/OL]. [2021-08-01].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zlpj/xksppm/.

[8]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EB/OL]. [2021-08-01].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2021-08-0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2/c64036-30289666.html.

[10]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22)[2021-08-01].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1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2021-08-01].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2020xkpg/wjtz/285009.shtml.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1-08-0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3]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就《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答记者问[EB/OL].(2020-11-03)[2021-08-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02_497816.html.

[14]昆提连. 教师的任务[M]//柏拉图,等. 教育的艺术.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15]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0-04-19)[2021-08-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73252412259416&wfr=spider&for=pc.

[16]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学科评估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评估依据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最终评估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