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社区”的几点思考

2021-10-09耿敬

画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众艺术家社区

在总结艺术界近10年来艺术乡建的社会实践之后,“艺术社区”的概念被提出来。这既是对以往艺术乡建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艺术社区”概念所涉及的“社区”,既不属于基层行政范畴的管理区划的意义,也不是建立在安其那主义(Anarchism)基礎上纯粹的艺术家群落;而是一种与社区成员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塑造其高品质生活与归属感的“小家园”(Little Homeland)。

虽然自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之后的社会学家为社区这一概念给出了140多种界定,但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聚居于一点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虽然其基本构成要素(如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等)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甚至有些要素不再必要或日益弱化,但始终有一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即便也在发生着变化),那就是联结社区成员的纽带。正因为这一纽带的存在,社区才能算是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生活共同体。前工业时代农村共同体的社会联结纽带缘于血缘、地缘、亲缘,城市共同体的社会联结纽带则更倾向于业缘与友缘,网络共同体的社会联结纽带越来越倾向于趣缘。

我们之所以提出“艺术社区”的概念,就是期待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的纽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推动“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进入社区,给普通民众提供各种可能与机会,去参与并融入艺术之中,并让民众在参与和融入的过程中得以表达个体的情感,能够体味生活的愉悦。

目前提出构建“艺术社区”的构想,是有其可行性前提的。

首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构建高品质的生活社区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如何构建更符合个体实际生活的社区,如何营造社区认同感、培养社区共同意识、构建独特的社区文化,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题。虽然我们的“艺术社区”概念不同于现有的行政社区,但可以通过社区的艺术实践,与社区治理实践相结合,借助行政力量和组织资源,推进“艺术社区”建构。

其次,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与社会生活、普通民众的结合成为可能。一方面,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多元化,与消费文化相伴随的是公众美学的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艺术常态化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旨趣,强调“艺术的解放”,即艺术要从传统、古典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要去中心化;艺术不再是部分精英的专利,普通民众也有权参与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批评甚至创作,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这种艺术发展就使得高雅艺术有了从“庙堂”走向“乡野”、走入社区的可能。

再次,随着社区自治的发展,社区“自组织”也应运而生。社区中一些具有一定才艺的居民,与乐于参与文艺活动的居民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这时的他们,不仅是被动员并改变的艺术主体,也成为构建“艺术社区”的推动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高品质的艺术化生活,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实现了个体生活品质的提升,充盈了精神生活,寻找着“在家”(“小家园”意义上)的感觉。这为艺术社区实践中“艺术动员”提供了可能。

最后,社会力量在艺术融入社区的实践中,提供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经验与路径。随着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改造的一系列实践,包括近10年的艺术乡建实践,培养了众多有志于城乡社区改造与振兴的有识之士。他们的实践主要提供了两种较为有效的经验:一是投身于城市社区的微改造,或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的努力改变了社区空间环境的变化,更美观,更适宜人居。其做法往往是对原有的建筑、区域、设施或物品加以改造,将这些退化到生活意义之外的空间赋予新的功能,予以激活。二是通过实地的艺术活动,让民众了解到艺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在与当地民众的交流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试图以艺术作为媒介,为新型的社会关系构建创造契机。

“艺术社区”的构建,是需要多元主体按照不同的方式与逻辑参与其中的,这包括艺术家、社区成员、各类社会力量甚至政府力量等。

对于参与“艺术社区”构建的艺术家主体,其实是有着一定的要求或限定的,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艺术家都适合。从社会责任感上说,我们认为那种特别注重或囿于主观性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是难以投身于这项事业的。在“艺术社区”的构建中,艺术实践是要为日常生活服务、为人们的审美服务的,其目的是要为民众构建高品质的生活。为此,我们特意提出“社工艺术家”“社工策展人”等概念,就是要强化这一诉求。具有这种诉求的艺术,应该是一种具有批判观念的当代艺术,强调艺术要脱离其原有的限制,要突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与藩篱,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予以展开,并吸引普通民众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之中;动员那些“没有经验的人发自内心自发创作”,在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所说的原生艺术(Art Brut)的创作实践中,丰富其精神生活。此刻的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是与个体感受与情感表达密切关联的生活内容。

构建“艺术社区”最核心的主体就是社区成员。“艺术社区”强调和注重的是社区成员的艺术参与。作为社区成员的艺术参与,可以分有组织有意识参与、无组织有意识参与、有组织无意识参与和无组织无意识参与。虽然任何一种参与形式大于构建“艺术社区”都是有意义的,但我们更注重有意识自组织参与的社会治理价值。一方面,民众通过参与、创造艺术的活动,积极融入社区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彼此间的信任与交流,从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打造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公共生活;另一方面,民众通过多样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促进积极休闲的生活方式,加强个体的审美意识,提升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让民众在艺术这一文化生产性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构建“艺术社区”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媒介,即社会力量。这一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非政府的,既可以是营利的也可以是非营利的。这一主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艺术家与社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艺术与社区、艺术家与普通民众有效地加以联结。“社区枢纽站”“艺术社区工作室”就是这样的“桥梁”,其职能类似于日本的“传递艺术”项目,通过各种具體可行的项目化设计,开展在地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一是引入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实践,突破传统的艺术展示方式,将艺术从博物馆、美术馆中解放出来,进入日常生活,在社区为民众营造一个艺术体验的场所和沉浸其间的艺术生活空间;二是进行恰当的艺术动员,通过艺术家与本地居民的合作,共同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共同的艺术活动创造各种可能的社区景观,让民众在体验艺术项目中唤起其生活的记忆和情感的表达,在创作实践中确保其文化的独特性,在互动中改变或提升其文化艺术的认知能力,将生活社区构建为具有“在家”感的“小家园”,进而推进当代中国社区的文化建设;三是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来不断优化社区(无论是乡村社区还是城市街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对于各类空间、建筑、厂房、仓库、田地、道路加以原有功能之外的艺术赋能,以营造更适宜高品质生活的艺术社区,进而以新的艺术思路,创造出新的艺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重造艺术生活。

以这一思路构建的“艺术社区”,既可以建构于乡村聚落、城市街区,也可以建构于各类现代职业社区,如企业、学校、医院等,甚至可以不受地域的局限,因为社会学家有时是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体意义上使用“社区”(community)一词的。

虽然“艺术社区”不是行政管理意义的社区,但“艺术社区”可以植根于行政社区;虽然“艺术社区”不是单纯的艺术家群落,但艺术家群落却可以推进“艺术社区”的建构。

注:耿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民众艺术家社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