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弘扬雷锋精神中增强文化自信

2021-10-08李娟娟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李娟娟

摘要:从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雷锋精神与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入手,探究雷锋精神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弘扬雷锋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最优路径,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推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弘扬雷锋精神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1原098原0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委托项目重点项目“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L19WTA014)。

雷锋精神是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需要的精神财富,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特征。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历史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雷锋精神不是雷锋所处时代的文化产物,不能简单地仅仅把雷锋精神的产生归结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变化的自然结果,雷锋精神是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雷锋精神是较为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历史思维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339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要传承好、弘扬好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作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传达雷锋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促使人民群众学习雷锋,确立立身做人的基本标准和高远追求,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道德标识和行为典范,以其永恒的时代价值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敢于担当,一批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从学雷锋活动中汲取动力,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把新的内容融入弘扬雷锋精神的伟大实践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2]。作为一种富有永恒性的文化符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价值观自信的鲜明表征。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雷锋精神自信的思想砥柱。雷锋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光辉象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雷锋钢铁般意志的精神动力,使雷锋自觉维系和增强党内团结,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赤胆忠心的爱国自信。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自信的内在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何以自信的根基,彰显了共产党员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特质。雷锋始终以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抓手,自觉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原则性,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自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雷锋精神自信的重要来源。雷锋崇尚实干,从农民到公务员,从公务员到炼钢工人,从拖拉机驾驶员到推土机手,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力量,增长才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增强全局观念和发展意识,凸显了实干兴邦的发展自信。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雷锋精神自信的深厚底蕴。雷锋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搭建模拟汽车驾驶台,研究驾驶技巧,以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争创优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雷锋精神自信的重要基因。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3 ]13雷锋始终以昂扬的姿态和勤俭的作风聚焦生产和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坚持做人立身之本,创业成事之基,开创了干事创业的奋斗自信。

(二)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

雷锋精神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雷锋精神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服务于人民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长期认识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自信,它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客观逻辑,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脱离不了实践的任何一种形式。雷锋精神是“人化”的存在物,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提升的结果。“人化”直接表现为劳动,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4 ]170。雷锋精神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也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共同决定了雷锋劳动实践“必须做什么”的真正特质。“必须做什么”是雷锋精神顺应实践逻辑,引领价值追求的实践自信,高度的实践价值认同体现“雷锋属于那个年代,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时代”的真正自信。

雷锋精神彰显人的主体性。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提道:“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5 ]605在这里,恩格斯在论述历史产生发展的同时肯定了个人的作用,承认历史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全部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还生产和再生产复杂的社会关系,由此构成推动历史前进发展的主体力量之源。雷锋是“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对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主体创造作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追求,坚守本职、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凸显人的主体自信。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性。虽然距离雷锋生活的年代已有60多年,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并没有推翻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和永恒性。“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既是对雷锋精神演进规律的哲学把握,又是对雷锋精神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现实阐述,雷锋精神因引领文化自信而持久永恒。首先,雷锋精神的永恒性植根于人民之中,立足于文化发展经验的归结和提升,回应人民内心的真实关切。雷锋精神蕴含的人民至上标识已成为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共识,引导社会成员在践行雷锋精神的優良品德和工作作风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构建起坚定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其次,雷锋精神的永恒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道德自信的成果。雷锋精神以其永恒的道德形态,发挥着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的功能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现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尊崇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二、雷锋精神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雷锋精神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代代人思想精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重要凝聚力。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厚植雷锋精神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

1.中华传统文化厚植雷锋精神发展的土壤。道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恒长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德”是高尚的品质和品格,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支撑,注重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体现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雷锋用生命在诠释崇德修身的基础性意义,以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完整性、独立性作为主要目标和主要价值诉求。用自己军人的身份表明对党的绝对忠诚与绝对拥护,对发展军事文化的极端重要性,用自己劳动者的身份表明多为人民做贡献,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极端重要性;用自己政治人的身份表明强化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极端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雷锋精神,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觉悟,“向上向善、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原则,“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处世之道,;“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效仿的先进典型和模范榜样。

2.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和拥护的精神根柢。内含优良道德品质的雷锋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在连队自觉自愿为战友们服务,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困难和冷暖放在心上,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雷锋精神在民众中最直观的形象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热心肠,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雷锋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个子小我也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向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6]29雷锋的利他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一脉相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雷锋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二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的存在,“天下大同”蕴含着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终旨归。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与雷锋的人生目标高度契合,雷锋的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展开的。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雷锋志存高远,具有远大理想,同时脚踏实地,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断奋斗。

(二)雷锋精神彰显革命文化价值理念

秉承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观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跨越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艰辛历程,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标识独特的革命文化,经过民族文化重建的革命时期其内涵不断充实丰富。雷锋精神与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一方面,革命文化发展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雷锋精神是革命文化发展的精神导向。

1.革命文化发展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革命文化源自、演进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革命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价值取向、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特质,集中凸显了党和人民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集体意志。同时;革命文化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全人类的解放不断奋勇前进、无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群众。革命文化的发展体现着雷锋精神崇高价值取向的精神状态[7],蕴含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优秀革命文化的熏陶下,革命军人雷锋具有积极自信的思维模式、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和服务大众的社会心理。雷锋不只学习革命理论,还着重向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学习。雷锋从1958~1962年的330篇日记中,写到的向革命先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人物学习的日记多达32篇,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董存瑞、白求恩、方志敏、王若飞、鲁迅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雷锋都爱党、信党、敬党,时时刻刻跟党走,处处听党话,在党的带领下形成敢于斗争、敢于创新的巨大革命力量,对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雷锋精神是革命文化发展的精神导向。雷锋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化发展的精神导向。雷锋精神作为正能量的精神载体并没有丧失真理性,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传承革命文化相衔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从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符合革命文化发展的道德传统和重点任务,雷锋的亲身经历表明个人和党、国家是命运统一体,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党的领导力、执政能力以及国家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个人的价值贡献。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发展必须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自觉兼顾个人、党、国家三者利益有机统一,自觉做到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奉献自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沿着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接力前行,艰苦奋斗。

(三)雷锋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政治立场是雷锋做人和做事的根本立场,是雷锋热爱党和国家的鲜明表达,是对党和国家引领发展的高度坚信和自信。雷锋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引导雷锋精神的演化;另一方面,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文化引导雷锋精神的演化。雷锋精神是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对雷锋精神的引导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为雷锋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规律的探索和对客观真理的正确把握,揭示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基本观点,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旨归,推动雷锋精神在理论和现实互动中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雷锋精神产生的理论基础,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8]65雷锋不仅自己学习,还鼓励身边工友和战友一起进行理论学习,总结了挤时间学习的“六点”法,更在实际践行中将“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思想发扬光大。邓小平理论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指引,邓小平强调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在继承雷锋精神的基础上推动雷锋精神与改善社会风气、理想信念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学雷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核,江泽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发展和弘扬雷锋精神助推先进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是雷锋精神的发展动力,胡锦涛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体力量,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雷锋精神的最新指引。雷锋精神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心剂,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反映着人民群众对自身全面发展与国家全方位发展的美好愿景。

2.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雷锋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核心立场和前进方向。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性的真实表现,雷锋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积淀而来的。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群众性的精神诉求。雷锋以个人实际行动证明,人的价值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人民”是雷锋日记中的高频词汇,因为雷锋心中对党、人民和社会充满了大爱,才使他甘愿像个“傻子”,甘愿牺牲和奉献。回顧雷锋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在依靠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中,雷锋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雷锋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幸福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生来的权利,为人民服务是快乐之本。只有由衷地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才能推动我国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步伐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色和执政本领更加凸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具震撼力和穿透力。

三、弘扬雷锋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雷锋精神永恒”“雷锋精神人人可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判断、提出的要求,[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雷锋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支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新时代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境界和雷锋对党和国家的反哺情怀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得到进一步提倡和发展。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雷锋,要深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扎实本领,心中想着人民,服务为了人民,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实际。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发展之需也是人民发展之需,必须把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从雷锋精神中感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理力量,从雷锋精神中体会坚定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政治品格,在传承雷锋精神的基础上肃清党员干部个人主义、奢靡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激发党员干部的思想斗志,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刻领会党的优良传统。

(二)推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入脑入心

雷锋精神深刻启示我们:理想是信念的目标,觉悟是行动的引领。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有了高尚的理想信念,人才会产生感情、激情和热情,才会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方向,才会最终推动雷锋精神在时代潮流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雷锋时刻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形象对中国人的理想信念的养成和塑造、增强文化自信起到了正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雷锋道德模范的社会功能,努力在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加强雷锋精神的学习,提升道德学习的效果,增强文化自信。要抓好青年教育的关键环节,推动雷锋精神进教材、进头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全方位劳动教育,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为目标,学习雷锋坚守本职、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强化青年对劳动文化本质和内容的理解,注重发挥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树立人人爱劳动、人人要劳动的实践理念,以办学特色、文化校园铸塑雷锋精神。同时,必须将雷锋精神内含的坚守本职、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的劳动文化融入新时代千百万劳动者大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以雷锋为榜样理想,以雷锋精神引领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动员工作。要在理想道德层面学习雷锋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坚守,在多元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层面学习雷锋对大是大非、时局变化的洞察明晰与正确取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重大人生课题层面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和积极应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文化自信,争当时代新人。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10]雷锋精神呈现时代特点、引领时代前进、反映时代精神、在实践中通过塑造文化的先进性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中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规律。

雷锋精神的实践性和人的主体性决定雷锋精神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和人民同发展同进步,必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内在规定性的精神资源,是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的精神载体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强化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保障,高度重视雷锋精神在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的精神作用,推动文化制度创新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好雷锋精神的教材作用,将雷锋的故事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注重思想引领、形成价值观共识,提升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和认同感。要将雷锋精神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感的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大型雷锋照片展、雷锋日记书法展、学雷锋讲座、雷锋精神文明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知雷锋、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厚植文化发展优势,推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深入实施雷锋精神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阐述雷锋精神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仅要有研究攻关,还要有实践转化运用,用雷锋精神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大问题。

(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标杆人物,从小胸怀大志,深受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主义思想影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友善、热爱劳动,努力为人民工作、帮助人民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彰显了雷锋精神经过实践检验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夠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11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弘扬是思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用雷锋精神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进行理论升华反过来用新的理论继续指导新的实践,使实践更加趋向于理论的发展。具体到雷锋精神的践行上,要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以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内在伦理,使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扩展和外延,坚持“志愿服务为人民”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氛围。要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不断充实雷锋精神的思想内容,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基础工程,借助各类活动形式,体现和强化个人道德标准的崇高性,在实际参与中奠定道德文化的根基,领悟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推动雷锋精神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将雷锋精神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昂扬人民的精神斗志,使雷锋精神可信、可亲、可学,凝聚中国精神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开放化、融合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戴木才.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N].光明日报,2020-09-16(6).

[3]雷锋.雷锋日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陈述.雷锋语录[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7]欧彦伶.记忆塑造中的雷锋精神传承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1):108-111.

[8]田永清.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9]田鹏颖.雷锋精神为什么是永恒的[N].光明日报,2020-10-22(5).

[10]李逢秋.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两周年[J].雷锋,2020(10):61-6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桂峰兰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