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2021-10-08李圣张立卿元华杨玲英张光顺罗嘉铮

高原地震 2021年2期
关键词:同震震级井水

李圣,张立,卿元华,杨玲英,张光顺,罗嘉铮

(1.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2.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3.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前 言

所谓的水位同震响应是指地震波作用引起的井水位振荡或阶变现象[1]。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洼里井水位记录到地震同震响应以来,水位同震响应就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不同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2-3]。水位观测的井—含水系统对地震波有天然的放大效能,具有灵敏的记震能力[4],尤其一些好的水井能够毫无遗漏的记录到全球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5]。本文对前人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水位同震响应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震响应机制方面。学者普遍认为井—含水系统的导水能力是解释同震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6-7]。其中导水能力和岩石渗透性有关,渗透率和含水层岩性、地震波有关。已有研究发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碳酸盐岩渗透率大于砂岩,而砂岩渗透性大于岩浆岩[2];除此之外地震波的动态应力也能打破井—含水系统原有的水位动态平衡,导致含水层孔隙压力与层间连通性和渗透性的改变,引起水位的变化[8]。第二,同震响应方式方面。有学者认为单井的同震响应模式是固定不变的,其模式和震源机制、震中方位等因素不大[8]。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单井的响应方式具有多样性,且认为这样的多样性和水井所在地区的局部应力状态有关[9]。第三,同震响应形态方面。有研究发现同震响应形态主要为震荡型和阶变型,其中震荡型主要为远距离大地震或特大地震,震荡—阶变复合型为远震或近震,阶变型为地方震及近地震[10]。除以上三点之外,还发现水位记录地震波的响应能力和方位有一定程度上的关联,主要表现为对东部、南部的洋壳地震记录较好,而对西部、北部的陆壳地震较差[5]。目前关于昆明台黑龙潭井(以下简称昆明井)的同震响应研究很少,本文采用一井对多震的方式,以昆明井同震响应为研究对象,探讨昆明井水位的记震能力,分析昆明井的同震响应特征。

1 昆明井概况

昆明基准地震台地处昆明市北部13 km,所在地区构造发育,尤以断层为主。台站的东西两端有近南北向断层不连续分布,台站后山有近东西向断层分布,连续出露约62 m。台站后山断层为右旋走滑断层,两侧岩石破裂宽度约15 m,北盘为灰岩,走向北250东,倾向南东,倾角350°;南盘为玄武岩,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昆明井位于昆明基准地震台西侧100 m,黑龙潭北侧冲沟东部,高程1 975 m,滇东断裂系南北向黑龙潭—官渡断裂带上。该井深280.02 m,其中0~199 m孔段进行永久性井壁保护,井内59 m处作永久性止水,199~249 m为滤水管,249~280.2 m以下为裸孔。该井2006年后用于流体观测,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承压水,隔水层为二叠系玄武岩,观测含水层为二叠系茅口组、栖覆组白云质灰岩。

2 资料选取

通过对昆明井水位自2014~2020年的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及曲线形态归类,发现昆明井水位对7年中的16次地震有同震响应,同震响应地震的震级、井震距、响应幅度及其同震响应形态见表1。

表1 2008~2020年昆明黑龙潭井水位同震响应

3 同震响应特征及分析

3.1 同震响应能力特征

按昆明台周边3 000 km范围内6级以上地震,全球 7 级以上大震进行梳理,统计出6.0~6.9级地震83次,7.0~7.9级地震123次,8.0~8.9级地震3次,共209次地震。根据此数据进行同震响应比统计,结果显示昆明井水位整体同震响应比为7.65 %。其中6.0~6.9级地震同震响应比为2.4 %,最大井震距2 438 km;7.0~7.9级地震同震响应比为10 %,最大井震距19 510 km;8.0~8.9级地震同震响应比为67 %,最大井震距10 404 km。

由此推测昆明井水位对7级以下地震的同震响应范围小于2 500 km,对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不大于20 000 km,但由于7.0 级以下地震同震响应事件较少,推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从表1中可看出,昆明井对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较多,并呈现典型的振荡形态。如2016年马里亚纳群岛7.6级地震,井震距19 510 km;2018年斐济群岛8.1级地震,井震距9 819 km;2019年新不列颠岛7.6级地震,井震距6 279 km。由此可见,随着震级的增大,发生同震响应地震的井震距便不呈现单一的递增。据此对具有同震响应的地震作震级与井震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最终发现震级与井震距之间存在一种耦合关系(图1),即在井震距小于10 000 km时,震级与井震距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在井震距大于10 000 km时,震级与井震距存在负相关性。表明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与震级、井震距有关,地震波起到了主控作用。

3.2 同震响应形态特征

通过绘制水位原始形态来确定其形态类型,结果显示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都为震荡型(图2)。如上所述震荡型形态主要为远地震的同震响应[11]。本次在水位原始形态的基础上结合井震距来分析,发现昆明井对多数地震的水位同震响应符合前人研究。比如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发生的7.4级地震,井震距为3 194 km,为远震;2020年7月22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发生的7.8级地震,井震距为8 270 km,为远震,曲线形态都为震荡型。

图1 昆明井水位震级与井震距相关性 图2 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

3.3 同震响应幅度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同震响应幅度与震级、井震距有关[12]。对昆明井响应幅度进行统计,发现幅度变化介于0.6~2.7 cm之间,范围多处于0.6~1.5 cm之间。响应幅度大于1.5 cm的分别为1.8 cm、2.0 cm、2.1 cm、2.2 cm、2.7 cm,所对应的震级分别Ms7.6、Ms7.6、Ms7.4、Ms6.6、Ms8.1,所对应的井震距分别为6 279 km、19 510 km、5 974 km、946 km、9 819 km。其中震级同为Ms7.6的地震有两次,井震距大的地震反而响应幅度较高,由此表明昆明井同震响应幅度便不完全受控于震级、井震距。该种现象的发生与前人研究观点所不同,推测其与井—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应力变化有关。

3.4 同震响应持续时间特征

昆明井对各地震响应持续时间不同,持续时间介于9~89 min之间,小于60 min的地震有13次,大于60 min的地震有3次。从拟合关系图3和图4可知,持续时间与井震距相关系数R为0.37,斜率为28.129,在井震距10 000 km之内相关性更好。与震级相关系数R为0.38,斜率小于1,只在震级大于7.4级时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同样表明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受井震距与震级的双重控制。

图3 昆明井水位持续时间与井震距相关性 图4 昆明井水位持续时间与震级相关性

3.5 同震响应时间特征

对各地震的响应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其响应时间对于地震时间都较晚,即都有滞后性。数据表明同震响应滞后时间介于1~50 min之间,1~10 min之间共有3次地震,10~20 min共有7次地震,20~30 min共有5次地震,大于30 min只有1次地震。其中响应最快的为2015年12月7日的塔吉克斯坦Ms7.6地震和2016年8月24日的缅甸Ms7.6地震,滞后时间为1 min。滞后时间最长的为2019年5月26日秘鲁北部Ms7.8地震,滞后时间为50 min。之所以时间不同的缘故是因为前者的井震距较近,而后者较远。根据震级、井震距与滞后时间关系拟合图(图5、6),获得与震级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约为0.64,斜率约为0.02,与井震距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约为0.71,斜率为296,可以推测在水位同震响应过程中地震波起到了主要作用。并且当井震距小于10 000 km,震级大于Ms7.4时,昆明井拟合性曲线的相关性最好,说明此范围昆明井的同震响应更规律,效果也更好。

图5 昆明井水位滞后时间与震级相关性 图6 昆明井水位滞后时间与井震距相关性

4 结 论

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过程地震波起了主要作用。同震响应形态为震荡型,响应能力受震级和井震距的双重控制,具体表现为对井震距小于10 000 km,震级大于7.4的地震具有较强的记震能力。但同震响应振幅便不完全受井震距、震级的控制,推测和井—含水系统以及区域应力变化有关。

猜你喜欢

同震震级井水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井水的奥秘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真的没有关系吗?
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芦山地震前后介质波速变化与GPS应变场相关性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
芦山Ms7.0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一起非震兆井水发热事件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