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1-10-07张安庆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老师

张安庆

摘要:质疑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课堂 质疑 培养 发展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明确建议: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这与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当下孩子们质疑能力的现状

当我们的孩子会说话后,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啊?那是为什么啊?”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多么爱问。质疑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一珍贵的本能现在又是什么样了呢?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往往不耐烦地用一句“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敷衍而过;到了上幼儿园、小学的年龄,父母又教导孩子,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所以,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把老师和父母长辈所说的话当作“真理”,不假思索全盘接受。即使有时是错的,也是一概执行到底。

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课改频繁,但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一部分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进行着“去问题”式的模式,老师的问题解决完了,课就上完了。教学过程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与生俱来的质疑意识逐渐退化甚至消失,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一年级的课堂中,往往小手如林,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到了高年级呢?举手者是寥若晨星,大多数同学认为沉默是金,甚至是老师点名,张口也不言。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學生的质疑能力这样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落实呢?笔者认为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

(一)课前

很多时候我们会布置预习课文。在预习中质疑,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的被动学习习惯,拿到一篇文章却提不出来问题,这样下去学生只会产生思维惰性。所以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预习标注:(低段)要求读熟课文后,从“题目、字、词、句”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中、高段)要求他们预习时要思考作者如何谋局布篇,前后联系?从而引导学生聚焦作者创作目的,理解字词运用的妙处,学习写作技巧,感知段落结构的串联。虽然一开始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很多并未问到点上,但是长此以往,可以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课中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这与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一致的。只有善于质疑,才能活跃思维、发散思维,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析文章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内容的提炼,是作者的灵魂。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思考,就有问题可提,有内容可思考。如在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引导学生思考: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同学们叽叽喳喳,有的说老虎、狮子,有的说汽车、动车,还有的说炮弹、飞机、宇宙飞船等。此举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此时,再进入文章的学习,不仅吊足了学生胃口,还会引发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更会逐步地学会质疑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评关键词

一位教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异地公开课没有布置预习,当堂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为以后有个好工作,有的说为过更好的日子,有的说为爸爸妈妈争光……此时老师告知孩子们有人的想法和你们不一样,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纷纷质疑:为何说为中华崛起,我们中国不是很强大了?周恩来的想法怎么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经历了什么?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正是因为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评悟关键词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预设之目标。

3.揪疑惑处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妈妈赞扬声如雨点,而爸爸却把诗扔回原处,对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于是引导学生从这个疑惑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妈妈为什么会认为巴迪写得‘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又是什么原因?”再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文,展开思考,找出答案。

学生于矛盾中主动质疑,学习积极性必然随之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4.理写作法

一位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先学习第一节,孩子们看到了一个自卑的小英,接着这位老师引导他们学习第五节,孩子们又看到了一个自信的小英。小英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大大的问号自然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是啊,为什么呢?围绕问题,此时老师再让孩子学习第二到四节,全班展开了讨论,得出了结论——对比,更加突出掌声的可贵之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溢于言表。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应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中的插图、标点等方面提出疑问。也许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但我们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对于提出了“好问题”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表扬,还要去分析具体好在哪里,要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这样一种理念:原来提问题就该提这样的问题。俗语说“熟能生巧”,我们要通过不断练习,反复加强,逐步培养学生真质疑、质真疑的能力。

(三)课后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是在课堂上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下了课就不了了之了。其实,这是片面的、低效的。现代教学理论学者认为,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文本只是知识的载体,课堂只是学习的媒介,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质疑解疑。所以教学时有必要设计拓展性练习,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之目标。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了解了人类利用科技改变了20世纪的生活后,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科技,还会创造什么神话……”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科学,给我的家庭生活带来怎样的便利?我还想要用科学来改变什么?成了孩子们自由讨论的话题,这样就打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使其更有深度广度地去思考和探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定意义上来说,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会质疑的学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来自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认同。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和体验,能力才能得到锤炼,智慧才能升华。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老师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