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酒大师,品尽人间百般味

2021-10-04吴世洲

当代工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凤城老窖品酒

吴世洲

名片套名片

近年来,“山、泉、校、酒、村”这五大城市名片,从凤城市开始叫响,并随着一曲优美的歌曲,在辽宁省及省外地区传开。其中“酒”这张名片,在国家级评酒大师教传勇的精心点缀下,夺走了更多人的眼球。

50岁出头儿的教传勇,健壮、英俊,一张国字脸,让接触他的人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如果没人介绍,很难想象这个看着有些憨厚、粗糙的男人,竟是国家级品酒和评酒大师。

教传勇是从酿酒工人起步的。在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酿酒班长、酿酒工艺员、产品质检员等工作他都经历过。1998年5月,厂龄七载的教传勇去了厂技术质量处。到岗后,他先学品酒,后又跟随师傅和前辈学习勾酒和调酒,每天泡在品酒室,苦练基本功。

按着师傅的指点,他先从简单的辨别香型入手,由粗至细地辨别、品尝着茅台、五粮液等十二大香型国家著名白酒的风味,细细辨认着它们之间的区别,像是中了魔似的,厂里在品,家里在练,还常把同学、朋友间的聚餐当成演习战场,一日日苦战,总算入了门。

入门后,教传勇开始试着品评自家生产的酒。业内人士都清楚,一个系列的酒,风格几乎都是相同的,就如同一个家庭中的多胞胎,只有那么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别说外人很难分辨,有时“亲生父母”都可能会弄差。为分清这些细微的差异,真正达到精准,教传勇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练,不断地练,反复地练。

两年多魔鬼般的苦练,教传勇终于练成了鼻上和嘴中的硬功夫。他的嗅觉与味觉仿佛变成了精确无比的“验酒神器”。车间里酿出的每一批酒,质量和口味稍有变化,他一尝便知。很快,他的这种独特本领就应用到了生产实践,不仅为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上了道强保险,还让他从一个酿酒工人成长为酒生产设计者。

师傅的真传教传勇学到了,师傅没有教的技艺,教传勇也悟到了。在与酒结缘的近30年里,他开发研制的白酒品种达百余种,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教传勇成了企业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成了企业中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企业也在他这张亮丽名片的加持下,成了凤城市推出的五大城市名片之一。

这真是戏中有好戏,好戏连台,名片套名片,片片精彩。

名片的底色

教传勇对工匠一词,还不是十分在意,他说:“作为酿酒人,要时刻想着两个字——创新。只有创新,只有多生产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企业才会有生机。”说这话时是2002年的春天,那会儿,凤城老窖酒业刚刚进行了二次重组。重组后的企业,上下一心,都憋着股劲儿要大干一场,任厂技术质量处处长的教传勇更是跃跃欲试,要烧好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他找厂长谈了自己想要开发低度凤城老窖酒的想法。厂长听了先是一怔,继而笑笑说:“你想干就大胆干吧,我支持你!”

教传勇知道前行路的艰难,也深知厂长笑中的含义——开发低度酱香型白酒,一直是白酒酿造业的一个难题。那时,全国许多酒企都在竭力攻关,都想突破这一瓶颈,但都收获甚微。

教传勇决心拼一下,为企业拼出一条新路。他精心选择了窖藏的原酒为基礎酒,又选择了贮存期较长,不同质量、不同风格的年份酒做调味酒进行攻关。前后历经了5个月,调配的组别高达20个,配方品种足有100个,才精选出了一个让企业白酒评委、企业领导和市场消费者都认可的样品酒。

样品酒变成了产品酒,不少人喝了反响不错。投入市场后,这款低度凤城老窖酒,一炮打响,很快占领了丹东地区市场,成为餐饮、超市必备的、销售额最火爆的酒水之一。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款酒依然是凤城老窖在市场上销售的主力产品。

首创告捷,教传勇并没有欣喜若狂。尤其是面对各方媒体的采访,他表现得很低调:“如果有功劳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凝聚着师傅和酿酒前辈们的心血,是开发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路无止境。何况又是创新的路?教传勇不敢停步,不敢居功不前,他时刻准备着向新的目标发起冲锋。

凤城是柞蚕饲养基地,蚕蛾资源十分丰富。“能否把这种资源和白酒联系在一起,让它变成更大的财富?”教传勇又找到了新的目标。他开始做市场调研,走访大量中老年客户,并采纳了客户让蚂蚁和蚕蛾同时入酒的建议,把这一新产品暂时定名为“蚁蛾养生保健酒”。

这次教传勇是单兵作战,他就像是部队的神枪手,做了不少战前准备工作——查阅中医保健理论,筛选中华保健酒秘方,寻找名贵的中草药原料。经过两年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最终利用红曲发酵及科学的酿造工艺,研制出了新型营养保健酒。产品投放市场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填补了国家白酒业的又一项空白。

名片再镀金

2006年11月,北京某酒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第七届白酒评委”考试在这里隆重举行。考场设在酒店的一个大厅里,一排又一排的小方桌后,坐满了从全国各省市筛选出的500多名白酒业精英。

考试分笔试和实践两部分,能到这里的,笔试大都可以得满分,难的是辨认每一轮桌上摆放的5杯酒——5款贴有1到5数字不知名的酒,静静地候在高脚杯里,等待着品评。

教传勇坐在桌前,心跳一时有些加速。他闭了一会儿眼,又轻舒了一口气,才伸手慢慢地拿起桌上的酒杯……在这次考试中,教传勇在150名录取评委中排位第五十八名,成功取得了国家白酒评委称号。同来的辽宁7人代表中,还有一位榜上有名。

5年后的2011年,同样是在北京。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举办的第八届“国家白酒评委”考试在京铁大酒店举行。此时的教传勇明显比5年前成熟得多。

考场上还是一张小方桌,每轮又摆上了5只品酒杯,教传勇信心十足地上场了。第一轮他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可到第二轮却突然卡住了。他拿起一杯酒品了一口,“怎么是水?”蒙了。端起第二杯再品,还是水,怪就怪在这水的味道还有差别。教传勇想了想,笑了,他感叹考官们的良苦用心:“酒水,酒水,酒和水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没有好水怎么能酿出好酒呢?”教传勇心中有了答案,但还有些犹疑,因为以往的考试中从没考过水。他定了定神,开始凝心静气地品起了水,硬是把5杯水一一品了出来——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

考试成绩公布了。前去看榜的教传勇先从红榜中间的人名中找,一直找到最后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愣了一会儿,又开始从头儿找,一眼就撇到了自己的名字,竟是第三名。从5年前的58名到今天的第三名,名次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和付出,只有教传勇自己最清楚。

跨越前进的教传勇几年后又获佳绩,2015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大会上,教传勇被评为中国白酒评酒大师。全行业仅有53人入选,他是辽宁省白酒企业参会人员中唯一的入选者。

教传勇之所以能在业界内名声大振,能让自己这张企业“名片”不断增值,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身上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就像他所说:“白酒产品的研制开发,有很强的专业性,从基酒的选择到样品的勾调,都要反复实验。每次样品的勾调组合,都需静置72小时以上,这样酒体的香和味才能稳定,才能调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有人说我办公室的灯光每天都亮到最后,不是我喜欢加夜班,而是白天我要做的事太多,很难静下心来品酒,只有下班后,工作室内静悄悄时,才是我品酒的最好时间。”

2017年11月,凤城老窖酒业开始了第三次重组。这次重组,组走了企业中的大多数人。教传勇这张企业“名片”却毫无意外地被留下了。独具慧眼的新任企业老总不仅留下了教传勇,还予他以重任,让他担任重组企业的副总经理,主抓生产和技术工作。

在老企业进行工艺、设备更新和改造的那些日子,教传勇最辛苦也最忙碌。施工现场,他是将军,也是兵。炎炎烈日,人们时时会听到他发出的指挥号令,会看到他弯腰大干的身影。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衣服汗湿得每天都要脱换两套。可他却从没说过一声苦,道过一句累。如今更新改造的工作早已结束,教传勇却依旧保持着那时的工作状态,还是每天早来着,晚走着,拼尽全力地守护着这个他值守了大半辈子的酒厂。

猜你喜欢

凤城老窖品酒
溜溜的安定
关于发展凤城市生态柞蚕业的建议
精确到万分之一的品酒师
基于方差分析的葡萄酒品酒员评酒问题
基于方差分析的葡萄酒品酒员评酒问题
逆势强攻鸡尾酒阵地生死未卜 泸州老窖围堵前三甲的底气何来
丹东地区种植冬油菜可行性试验
凤城市20年蚕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
品酒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