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旬老人用画笔讲述最美竞秀情

2021-10-04耿静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阳明德画作

耿静

构思设计、调色起笔,转瞬之间,一棵直耸入云的松树跃然画板之上。创作油画的老人叫廖明德,今年74岁。

上午7时的竞秀公园,廖明德一身唐装,往小马扎上一坐,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绘画世界。画架上,是一幅还未完成的初夏竞秀假山图,枝头从泛绿到葱郁,花儿从绚丽到斑斓,画面上澎湃着一个季节的盎然生机。上色并非易事,每上一层颜料,都要等它干透才能继续。第二层、第三层,如此反复,这样绘制出来的画有着特殊的厚重感。

记者跟随老人来到紧邻競秀公园的他的画室内,见一大摞写真素材已经有些泛黄。近50年的绘画历程,在一张张纸上留下印记,记录了这些年他的执着。

40余张有关竞秀公园的画作,他笑眯眯地向记者一一介绍:“这是北门进门西边的石丛桥,这是竞秀书院,这是杉波桥……”画面中线条舒缓流畅、细密紧凑,冬去春来,夏尽秋至,一幅幅看过去,让人仿佛置身竞秀公园的四季。

1948年,廖明德出生于四川德阳。“那个年代,画画就是痴心妄想。家里孩子多,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钱买纸买笔。”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从路边的花花草草,到街头巷尾的小猫小狗,经常是拿着石头子走一路画一路。家里没有闲钱,德阳的一条河成了廖明德的“小金库”。十来岁的他经常背着鱼篓到河边抓鱼,一斤鱼一毛钱的收入,让小小年纪的他有了画画的“资本”。

“纸和笔都是消耗品,卖鱼的那点钱也是捉襟见肘。”廖明德说,一支3分钱的铅笔,他要用上一两年,最后一点都舍不得浪费,“我们那时候用木柴烧火做饭,买不起纸笔的时候,我就拿烧了一半的烧火棍在地上画画。”

没有教师辅导,没有上过专业美术课,廖明德只能看到什么就模仿着画。课本上的插图、广告牌上的人像,乃至票证上的一朵兰花……都成了他临摹的对象。渐渐地,画什么像什么的廖明德逐渐在初中有了名气。考高中时,10幅临摹作品让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德阳高中美术特长班的一员。

1968年,廖明德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战友们的个人物品一般只有衣物、洗漱用品,唯独他多了铅笔和稿纸。当兵期间虽然没有多少时间画画,但他的手艺始终没丢。“毫不夸张地说,我算是我们连画画最好的了,黑板报的活儿都是我的。”

1971年退伍后,廖明德来到保定工作,画画是他闲暇时的放松方式。这项爱好,将他半个世纪的人生完美地串联了起来。

保定是廖明德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0个年头。有人用相机记录家乡,有人在书中写下乡愁,廖明德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这个他生活多年的城市:闲暇时间,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外出采风,途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亭一塔,都成了他的“画中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离画室最近的竞秀公园成为廖明德固定的采风地点。从那时起,廊亭一角古色古香、小桥流水韵味十足、杨柳飘拂春色满园……公园里的各种景致被他捕捉并固定到画作中,每一幅画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画画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如果没有从心底里生出的喜欢的感觉,那画出来的作品也传达不出美妙的感情。”喜画风景和古建筑的廖明德,笑言也有自己的“小目标”。他盼着将竞秀公园的美景一一展现,盼着能到“涟漪夏艳”的古莲花池画一画水心亭、水东楼和寒绿轩,画一画东塘的红莲和西塘的白莲。“画画,我只为我心中的热爱,我只想不断在我的画本上留下最美的一页。”

猜你喜欢

德阳明德画作
谢明德
《德阳散文》以散文的力量记录和歌时代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一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