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校书趣谈

2021-10-04老猫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趣谈老猫古人

老猫

要出書,第一道工序就得算编辑了。编辑有专门的校对符号,比如删除,得把需要删掉的字句圈上,再标个删除符。为啥不直接涂掉呢?

这就得说到古人校书的历史了。古人校书有个名目,叫“涂注乙”。“涂”,就是直接涂掉,表示删除;“注”,就是加文字注解;乙,就是标个“乙”字,表示颠倒顺序(古文是竖排的)。关于这些,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里说,有个神仙看见某人寿数只有十九岁,就拿了他的生死文书,“乃取笔挑上”,说:“行了,你能活到九十岁了。”这个“挑”,就是画了个“乙”,把“十九”俩字掉了个个儿,变成“九十”了。

唐宋时期,编辑文章时都要在末尾写上本文改了多少字。《茶香室续钞》中说,唐朝韩愈看完某篇文章后写道:“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减者二十有二、注者十有二。”就是共改动、注解了七十二处。宋朝的进士们写试卷,也要在后面写上涂注乙共计若干字,这是规矩。到了元朝,如果考试卷子上涂乙超过五十个—对不起,回家吧您。清代稍微放宽了一点,试卷作废的标准是涂乙超过一百个。

什么时候“涂”变成了圈改呢?是在宋朝。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说,有些校对史书的史官经常偷懒,不好好校对,想歪门邪道。比如一本书草草看完,没看出错来,硬要显得自己认真校对了,咋办呢?就把人家没写错的字涂掉,显得自己改过了。例如有“臣僚上言”,就把“上”给涂了,变成“臣僚言”;还有的把“依”字涂了,在旁边改个“从之”。这就是糊弄事儿呢。

还有更过分的。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有好多校书官不好好干活,拿了书随便用墨涂掉一个字,再在旁边把那个字重写一遍,造成自己校对过的假象。

为了打击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朝廷特别设立了校书局,要求校书时遇到错字一律用朱笔圈出来再改,还要写上校对者的名字。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校对时就不能直接涂了。

猜你喜欢

趣谈老猫古人
趣谈动物的睡眠
小“鱼”儿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古人的过年诗
趣谈四边形
对不起,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