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渊

2021-09-30张惠雯

小说月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钓鱼小伙子姑娘

这样的天气让人想出门走走。在持续多日的强光和燥热之后,终于有了个阴天,竟然还吹起一点儿风,但不至于阴得让人担心会下场大雨。午饭后,我带上钓具到河边去。我想,上午下过一阵小雨,鱼可能会多一点儿。我这种想法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只是我的感觉,这感觉大概出自雨滴落在水面和鱼儿在水下游动都会激起涟漪的联想。很可能我是错的,不过那也没关系。天气至少很凉爽,在河边坐坐、吹吹风,好过待在家里。

我是新手。这是我第三次钓鱼,也是第一次河钓。前两次我都是去养鱼的鱼塘里钓。在鱼塘里钓鱼就像拐弯儿抹角地买鱼,无论多么生的手都能钓上来鱼,鱼好像晕晕乎乎地直撞钩,而且钓上来的都是大个子笨鱼。在鱼塘钓鱼除了容易钓,就是方便收拾,钓上的鱼他们称过重就帮你清理干净,你要是需要,鱼塘的厨房还提供烹饪服务,或炸或烤或烧都可以。

听人说过这河里有鱼,趁着今天天气好,我就来了。从县城里过来有四五十里路,开车将近二十分钟。河上有座老水泥桥,从桥那里往上游一段,有个已经废弃不用的水闸。水闸上盖着两层楼房,以前大概是水闸工作人员的住处,现在用途是什么不知道。我以前去别的地方,有几次经过这座桥,看到这个废弃的水闸,它总是引起我的一点儿遐想。我想,一个人住在水上的房子里,每天望着河流,听着流水的声音,应该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我把车停在桥东头的停车场。桥东的这一片地方叫“湿地公园”,其实就是河边的一片被开发出来的空地,建了个停车场,挖出的两个花坛里摆了些盆栽的花,靠近河边的地方又修了一个观景的亭子。在空地的中央,竖立着一个二三十米高的瞭望台式的建筑。

在湿地公园的岸边(已经砌上了水泥台阶),我看到有两三个钓鱼的人,河对岸也有两个人。我挎着渔具包、背上折叠椅、手里提着一个塑料桶,往桥上走去,想看看桥西边钓鱼的人会不会少一些。来到桥上,我发现西面的水边只有一个人。我想,为什么钓鱼的都聚集在桥东头儿?或许东边鱼多些……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西边。我想,反正不过是打发时间,鱼多鱼少都无所谓。

河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像沉得很低、要散不散的雾。可能因为上午下过雨,河水的气味儿很浓。这种气味儿很难形容,有一点儿腥,掺杂着泥土、青草甚至水中生物的气味儿,还有一点儿发涩的金属的气味儿。我从有点儿陡的河堤上下来,看清了水边坐着的是个六十来岁的男人。我想找个离他远点儿的地方,但发现这一带的岸边水草丛生,杂乱而浓密,有的河岸还比较陡,要找个平坦点儿的地方放椅子和支架不容易。他在唯一一片平坦的、伸向水边的沙地上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我逡巡了半天,最后还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找了块地方放下我的东西。我尽量不看他,而是专心致志地把我的折叠椅放好——它很轻便,就是左右两组钢管儿撑起来的一块黑色帆布,上面还连着一把歪歪斜斜的防晒伞。我正在调整椅子的位置时,听见他问了句:“来钓鱼啊?”我“嗯”了一声,转过身对他点点头。我看到一张非常随和的、笑得发皱的男人的脸。这样,我们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我绑上饵,把渔线抛下水,用支架支好钓竿……什么都弄好以后,我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抽根烟。我不喜欢拿着竿儿像个静物一样地坐着,所以我不是个真喜欢钓鱼的人,我喜欢的只是这样无所事事地坐着,没有熟悉的人在你周围,没有喋喋不休的规劝、亲密到让人压抑的气氛,我喜欢的就是到这么个空阔的地方呼吸一口空气。我往河的上游望过去,越过桥,我又看到远处废弃的水闸上的房子,像一处残破的空中楼阁。

“小伙子不经常钓鱼吧?”我突然听见老头儿问我。

“不经常,刚学的。”我说。

“看得出来,呵呵。”

我也笑了一声,作为答复。

“第一次到这儿来?”他又问我。

“对。”

“我说呢,以前没碰见过你。经常来这边钓鱼的几个小伙子我都认识。”他说。

我心想,这是碰见爱聊天的老头儿了,不过也没关系,和陌生人聊聊打发时间也挺好。

“桥那边有几个人,那边钓鱼的人多些?”我问。

“我不喜欢到桥那边钓,有个什么湿地公园,人太杂。人一杂鱼都吓跑了。钓鱼不就图个清静吗?”他说。

“这地方是更清静点儿。”我说。

我转过头去,往河的下游看。河大概在半里多开外的地方转了一条不大的弯儿,转弯处的芦苇丛长得高而茂密。再往前去,岸边有个村庄,被笼罩在树丛里,影影绰绰。我站起来,双臂往上伸展几下,准备沿着河岸往下游走走看看。

“小伙子,也不管你的竿儿了?万一鱼咬钩了呢?”他笑嘻嘻地提醒我。

“哪会这么巧。”我转过头对他说,“我往前面走走,一会儿就回来。”

“去吧,去吧,年轻人就是坐不住。我帮你照看着。”他说。

“那谢谢大伯啦。”我说。

他这时说他姓蔡,大家都叫他“蔡老师”,他也比较习惯人家叫他老师。

我说:“蔡老师,抽烟吗?”

他说:“偶尔也抽一根,倒是没有烟瘾。”

我从兜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根烟递给他。他腾出一只手接,又说:“你看我这手占着……”

我说:“没事儿,我给你引着。”

我掏出打火機,给他点上烟。

他很用力地抽了一口,满足地眯了下眼,说:“还是这东西解乏。”

我笑笑,没说话,心想这下我可以走开一会儿了。

我刚转过身,又听他在我背后说:“小伙子真懂事,现在懂得尊老的年轻人可不多。”

我只好又转过头对他说“蔡老师过奖了”。然后,我加快脚步沿着长满杂草的河岸往下游走去,我想去河流转弯的芦苇丛那边。

天气真不错,凉爽,风从河上一阵阵地吹过来。我走过的地方,青草丛里的蚂蚱雨点儿一样蹦飞,隐匿在水里还是草丛里的一些虫蛙在叫,空气里似乎不断泛出、翻滚着生命的新鲜泡沫。只有在人迹稀少的地方,人才能嗅到生活的这种鲜活气息。而在拥挤杂乱的城里,四周围绕着熟悉你、盯着你、随时评判你的人,人却像暴晒蔫儿了的植物,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完全失去了念想的动物。也许因为岸边的青草湿润,我的运动鞋前面都湿了。走到那片芦苇丛边缘的时候,我在水边找到几块小石头,用力往芦苇丛里扔进去。我想,如果有野鸭什么的住在里面,它们会被石头惊起、飞出来,这些动物都是非常敏感的。但石头扔进去,没有野鸭飞起来,也没有别的动静。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心想下次来的时候带把铲子,铲掉一小块青草、铲平一小片地方,然后我就可以在这里单独钓鱼了,或者说只是单独待着。据说河流拐弯儿处会有更多的鱼,不过我一点儿也不关心鱼,我只是喜欢这个空荡荡的有芦苇丛的地方。

我朝来的地方看了一眼,看见那个人还是一动不动地原地坐着。在这里,时间也像是一动不动。我想找个地方坐下,但到处是湿漉漉的草。我在靠近水边的地方蹲下来抽了一根烟。我想,也可能我真的是个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心灰意懒的人,是我父亲瞧不起的“没有本事”的人。我考上了一个二本,读完了大学,在两个不同的县城机关当了相当长时间的临时工后,又先后被解聘。为了这个事,我父亲打了不少电话,找过一些人,但也没用,毕竟他已经退居二线了。我自己呢,像是辛辛苦苦地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地。在我离开第二个单位、待在家里的这一年多来,父亲对我越来越失望,有时候甚至想对我大发脾气。我想,如果不是他老了,而我年轻力壮,他可能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揍我一顿。我母亲虽然处处维护我,但我感到她也筋疲力尽,她整天为我发愁,还想着不要让父亲因为我发愁发怒……有一天晚上,我从房间里出来,想从冰箱里拿一罐饮料。我听见父亲用暴怒的声音说出来的两个字——“废物”,我听到母亲压低声音急切地制止他,而他还是连说了两次“废物”。我知道他们在谈论我,而父亲正怒不可遏。我在过道里僵立了一会儿,过后才意识到自己紧握着拳头。最后,我什么喝的也没有拿,又轻手轻脚地回到房间,关上门。并不是我没有那个勇气冲过去揭穿他,我只是怕我母亲尴尬,我不想让她为我忍受更多的忧虑、委屈。她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忍耐、伺候着这样一个丈夫,小心翼翼地应对家里的两个男人,试着扑灭家里所有的火。但我和我父亲之间的矛盾根本不可能解决,他看不惯我,我更看不起他。他是一个假装威严的小男人,一个内在的市侩,一直善于在自己的妻子、孩子面前大发雷霆。他退休以后,常常哀叹世态炎凉、人们再也不在乎他。但我在单位时,逢年过节,他就催促我去给领导们送礼,我不去,他认为这是我没本事、没材料的证明。他说的“材料”“本事”无非就是觍着脸挨家挨户给领导送礼、说谄媚话的本领,无非就是当奴才的心安理得。我的确没本事像他那样在机关里混一辈子,混到副局级,但我也不会变成他那副样子,我觉得当个混混当个闲汉都不至于像他那么滑稽可笑。

我把烟头使劲儿踩灭,起身慢慢地走回原来的地方。我扫了一眼我的东西,惊讶地发现桶里有一条六七寸长的草鱼。

“我帮你拉了一竿子了,”老人笑得很得意,“新手好像运气都特别好,人不在都能上来鱼。我在这儿蹲了半天,也就钓了三条小鱼。”

我扫了一眼他的桶里,确实只有两条半大的鲫鱼,一条比我这条差不多小一半的草鱼。

我连声道谢,打开渔具包准备拿饵料。

“找饵食呢?我都給你绑上了。我看你的是粮食饵,我用的是蚯蚓,不比你那个差。”他说。

他的过度热情倒让我不好意思了。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又说了“谢谢”。

“开门红啊,好好钓吧,钓鱼就是要坐得住。”

我在椅子上坐下来,拿出手机翻看,偶尔瞟一眼河水,以及漂在水面上的浮子。

“小伙子运气好啊,今天天气也好,天凉些,鱼也舒服,下过小雨,水里含氧量高,鱼活跃。”

“你真有经验。”我夸了他一句。

“也钓了好几年鱼了。”他说。

我朝后靠在椅背上,盯着渔线下水的地方。阳光比刚才稍微强了一些,天似乎想放晴。眼睛望水面望得久了,会被那些细碎、无声跳跃的小光点弄得虚晃,河面仿佛变成了一面反光的镜子或是一团明亮的烟雾。我又刷了下微信,没有人给我留言,所以,没有人找我或是想着我。我把手机放回裤兜里。我觉得眼睛有点儿疲劳了,就闭上了眼睛,心想,在水边晒着阳光睡一觉倒不错。

但过一会儿,我听见他在对我说话。

“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他问我。

我不得不睁开眼,回答:“三十一了。”

“正当年啊,而立之年。”他文绉绉地说,又问我,“成家了吧?”

“还没有。”我说。

“在哪个单位上班?”

“不在单位,自己做点儿小生意。”

“那更好啦,当老板,自己挣钱自己花。”

我笑了一下,明白没法休息了,索性从兜里掏出两根烟,先燃上一根递给他,接着给自己也点了一根。

他抽着烟,眯眯笑着说:“我家姑娘和你年纪差不多,也就比你大两三岁。”

“你家姑娘?她也在县里工作?”我只是随口问了一句。

“哪有?”他的表情立即严肃起来,眯着的眼睛也睁大了,“我家姑娘老早就考大学考走了,她先在武汉上的大学,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上完大学就出国读博士,去了美国,硕博连读,直接读博士。”

“那真厉害!”我赞叹道,喷出一口烟。心想这老头儿倒是个见多识广的,恐怕也是个喜欢吹牛的。

过一会儿,他脸上的表情放松了一点儿,恢复了那种谦逊的老好人神态:“我家姑娘只比你大三岁,说不定你们还上过同一所高中呢,那你肯定听说过她的名字,蔡晓婷,你听过没有?她考试成绩老是全年级第一第二,没有下过前三名,学校里老表彰,照片天天贴在光荣榜布告栏。你读的是一高吗?”

“不是,我读的三高。”我说。

“那你可能就不知道她了。”老头儿有点儿失望地说。

“她在美国哪个地方?”我问。

“印第安纳州,上的是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我想,老头儿应该不是在瞎吹牛,起码他知道印第安纳州,知道这个州的人恐怕不多。

“那你姑娘已经在美国安家了吧?”我笑着问他。

让我讶异的是,他的脸突然变得通红,表情也有点儿古怪。但随后他笑得更厉害了,笑得都咳嗽起来:“没有,哪有?唉,正让人发愁的时候,我这天天发愁呢……现在的姑娘都不愿意早结婚早生孩子。都三十多了……”

我想我不便于再说什么了,毕竟这是让他发愁的事。他也没再说什么。

我假装查看了一下我的钓竿,毫无必要地调整了一下支架,又把手机拿出来看看。仍然没有任何人给我发微信,于是我开始点看别人的朋友圈。

突然,我听见他叫了一声。

“拉啊,快拉。”他喊道。

过了两三秒钟,看到浮子在动,我才意识到他是在对我喊,我赶紧丢下手机去收竿儿,但拉上来的是个空竿儿。

我听见他叹了口气。

“没事儿,空竿儿是经常的事儿,新手嘛。再等等。”我这么说倒像是安慰他。

他瞅了我一眼,说:“小伙子性子真好,一点儿也不急。”

我笑了笑。

接着,他又说起他姑娘,又提到我和他姑娘年纪差不多。

“我跟她说过多次,找爱人还是找我们中国人,最好是老乡。外国人和咱们吃饭说话都不一样,硬要一块儿过,那不是作难吗?”

我附和他说:“你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这道理一说你就明白了,是不是?可我那姑娘……唉……”

“你是说她找了个外国人?”

“不是,不是,”他连声否定,“她不是还没结婚嘛。”

突然,他低呼一声“对了”,就把钓竿放在地上,在他身边的一个破破烂烂的黑色旅行包里翻找起来。

我好奇地看着他,不知道他想起了什么。过一会儿,我看他翻出来一个黑色硬皮笔记本。

“你看看,你看看,这里有我们家姑娘的照片。”他凑过来,给我看夹在本子里的一张相片。

我想,他该不会是想给我介绍对象吧?这也太荒唐了,他姑娘在美国。

我看了一眼,有点儿吃惊,因为照片上的姑娘很年轻,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不像是三十几岁的姑娘。那姑娘穿着一件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戴一副近视眼镜。相片上的人说不上漂亮,但看起来也端正清爽,有一股浓浓的学生气。

“她看起来很年轻啊,还像个大学生。”

“是以前的照片了,刚要出国那会儿拍的。”他“嘿嘿”笑着,用袖口擦了擦相片,好像拿出来看一下就给它染上了灰尘似的。

“一看就是好学生。”我说。

他还在仔细翻看着那个本子,皱着眉头,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果然,他很快又轻快地喊着“在这儿呢”“你看看这儿”,我识趣地凑近,接过他递上来的笔记本,他翻开的那页贴着一块旧剪报。剪报上的新闻里有一张小照片,和我刚才看的那张彩色照片里的女孩儿是同一个人。她仍然扎着马尾辫、戴着眼镜,只是因为报纸陈旧发黄,这张照片更模糊,而因为模糊,她显得更好看了一点儿。剪报上的文章标题是“热烈祝贺我校学生蔡晓婷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报纸最上头那行注明日期和名称的小字全模糊得认不出了。我想,这应该是他女儿学校的校报。他不愧是个老师,把这些资料都整理、保存得很好。

在我例行公事地又说了几句夸奖的话之后,他又把本子要回去,开始寻找下一页……我说不上感兴趣,也说不上厌烦,我想,反正也只是坐在这儿等鱼,看看关于一个姑娘的信息也不错。于是,我又耐心地看了他让我看的其他照片、剪报,听他给我详细讲解她的各种奖项和荣誉(他的记忆力好得让人吃惊),甚至还看了她的博士录取书面通知的复印件(一封末端有一个完全看不清楚的字母签名的英文信)……

老人终于郑重其事地把本子收回到他的包里。我想,他恐怕是不经常见到他女儿的,所以这个本子对他来说是很珍贵的东西,连外出钓鱼都要带在身上。然后,我们俩都专注地钓了一会儿鱼。其间,他钓了一条一两斤的草鱼,我又拉了一次空竿儿,但最终钓上来了一尾二三两重的鲫鱼。钓上了两条鱼,我觉得第一天河钓的运气已經不错。我这时想往桥那边走走看看,但我想到如果我离开,他又会主动照看我的钓竿儿,这样倒像是我爱给人添麻烦。我朝桥那边望过去,又看到水闸上的房子,问他知不知道那些房子现在是派了什么用场。

“平常都没有人住了,空着,夏季防汛时候乡水利所的人可能用几天。”他果然知道。

“这房子属于哪儿管?”

“归乡水利所管吧。”他说,“怎么问起这个?”

“没什么,随便问问。”

“小伙子想搞什么项目?”他笑嘻嘻地看着我,一副深谙世事的样子。

我这才突然想起来,在他心目中,我是一个“生意人”。

“这房子废弃了挺可惜的,房子建在河上,做餐馆或度假旅馆都挺好。”我想这么说比较符合我的“身份”。

他也朝水闸那边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过头赞许地说:“小伙子头脑灵活!”

我说:“哪里,只是空想一下。”

“唉,我早和我姑娘说了,要找就找个中国人,最好是家乡人。要是找的人像小伙子你这样……”老头儿说着,重重地叹口气。

我吓了一跳,赶紧说:“不敢当,不敢当,我一个做小生意的,哪里配得上你姑娘那样的学霸。”

他说:“小伙子,你不知道,我这么大年纪了,早明白过来,找对象,学不学霸的也不重要,关键是人品。你别看我年纪大了,我看人还不眼花,我和你处了这么半下午,就知道你人品好。现在像你这么尊老、懂得客气的年轻人真不多!还会做生意……”

“小生意。”我澄清。

“不管做什么生意,”老头儿有点儿激动地挥一下手,“我觉得姑娘找对象就要找你这样老实、勤快的小伙子,又是老乡,知根知底。”

我觉得他说得有点儿忘情了,提醒他说:“现在年轻人恋爱都不告诉家里人,可能你姑娘早就找好了。再说,你想帮忙也帮不上,她不会听你的。”

他好像怔住了一下,然后有点儿沮丧地摇摇头,说:“没有结婚都不算。”

我笑了下。我想,人老了真容易糊涂,竟然还认为能在结婚这种事上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帮忙。

这时,他像是猛地想起什么似的盯着我:“哎呀,只顾说我姑娘,忘了问你了。你怕是有对象了吧?”

我顿了顿,说:“有了。”

“哎呀,我就说嘛,”他脸上讪讪地笑着,显然有点儿失望,“哪里的姑娘这么有福气,机关里上班的?同学?”

我说:“是老同学。初中时就认识。”

“那真是青梅竹马。”

“算是吧。”我说,转眼望着河水。这会儿天又阴下来,水上的闪光暗了些,一点儿也不刺眼了。我想,既然不得不说话,我也随便讲讲我的故事。反正他是个空气般的听众,连我的名字也不知道。

我说:“我们初中时,她坐在我前面一排。我那时候就喜欢她。”

他是个不错的听众,懂得及时提问:“那你俩那时候就恋爱了?小伙子你这是早恋啊。”

“没有,那时候我们当然没有谈恋爱,就是偶尔说说话。我觉得她对我说的话比对别的男生说得多……这我确实有感觉。后来,我们没有读同一所高中,就中断了联系。我以为可能再也联系不上了,没想到,我考上大学后,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就是她写给我的。”我说着,把手插进口袋,想掏根烟来抽。但我犹豫了一下,手捏了下烟盒,又拿出来了。

我接着讲:“她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偶然从一个老同学那里打听到我的地址。我那时在郑州上学,她在苏州上学。我们就开始互相写信,没事儿就写信……”

突然,我觉得“写信”这件事似乎有点儿不太真实,至少他听起来可能觉得不真实,现在还有几个人会相互写信?尽管有时候我躺在那儿想某个人的时候,我感觉我心里在给她写信,说了很多只可能写下来的话……

于是,我说:“然后我们就联系上了,我们经常联系,发短信息、微信聊天。后来,我就去苏州看她了,她在苏州大学。我第一次去看她的时候,还下着雪,我们说着走着,差不多在她学校里走了一晚上……那个情景现在还记得。”

“这就恋爱上了?现在这姑娘回老家了?”他立即问到了实际的问题。

“没有,她还在苏州那边工作。”

“那怎么行?两地分开。”

“问题不大,经常见面的。”

“那姑娘也是好人,愿意等。”

“她的确很好,少见的好人。她想等到在那边事业稳定了,然后我就过去,是这么打算的。”我说。

“总得结婚,结了婚总得住在一个地方。”他关心的似乎只是结婚。

“现在谁也不急着结婚。”我笑着说。

“也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急着结婚,像我姑娘,都不能对她提‘结婚’两个字,提了就恼。”他说着直摇头。

“我女朋友也不喜欢被劝婚,两边父母提这些,她也不高兴的。不过,早晚的事。”

“小伙子还得熬啊。”他说着笑了。

我也笑了下,说:“习惯了,也挺好,反正每个月都能去看她。自己没事儿的时候还能出来跑跑、钓钓鱼什么的。”

我说完,手又不争气地插进裤兜里,但我就像和自己赌气似的,只是紧紧地捏住烟盒,然后又松开了。我知道我说的人是谁。有一天早晨,下着小雪,我在学校门口遇到了她。没有其他人,因为我们俩都迟到了。我看到她走在我前面,忍不住叫了她一声。她回过头看着我,很惊讶,我自己也很惊讶。我们在这种惊讶、静默的气氛中呆立了一会儿。后来,一看到她,我心里就立即生出一种毛茸茸的暖意。我也能感觉到,她有点儿喜欢我,或者至少对我特殊一点儿。她几乎不和其他男生说话,却常常从前排转过身和我说话,虽然说的都是类似询问作业、嘲弄老师的话。当她和我说着、笑着,当我看着她的时候,那种毛茸茸的感觉就在我心里疯狂滋长,有时候我不得不把双手紧握在一起,假装无聊地把指关节掰得噼啪作响,而这样的动作、响声肯定让她觉得十分幼稚可笑,察觉到这一点我又觉得無地自容……有的人会一直藏在你心里,但对熟悉的人你没法说起,你遇到一个陌生人,就会突然想说说关于她的事。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拿出来一根烟。我向他示意一下,他摇摇头说:“不抽了,不抽了,今天抽了两根,已经过瘾了。小伙子烟瘾挺大。”

“也没什么瘾,就是没事儿。”

我抽烟的时候,他安静多了。我想,他现在终于不再对我讲他女儿了,大概觉得我没什么希望了。

我注意到河上的光暗多了,水从银色变成了青灰色。就在我快抽完那根烟的时候,我感到似有似无的雨点落到了我脸上,凉丝丝的,在这温热天气里倒让人觉得舒服。

很快,老头儿也感觉到雨了。他放下钓竿儿,从旅行包里扒拉出来一件黑塑料布一样的老旧雨披搭在身上。

“准备的东西真全。”我说。

“经常钓鱼,什么都得有。”他说。

我抽完烟,感觉雨点比刚才稍微密了一点儿。虽然雨还是很小,但河上已经漫起来一层雾。我感觉我坐在四处弥散的温暖的雾中。我很想再坐一会儿,可担心雨下大了,从这里走去停车场毕竟还有段距离。

我起身,开始收拾东西。

“这就走了?”老头儿有点儿惊讶地问。

“对,回去还有点儿事。”我说。

我看看桶里的两条鱼,决定把鱼送给他。他很惊讶,我说其实我就是打发时间,拿回去我妈也不爱收拾,她怕家里腥气。他推托了一下,立即接受了。看得出,他很为这意外的收获高兴。

“小伙子人也大方,我是不会看走眼的。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我也说不准,”我说,“哪天有空说不定就跑来了。”

他连声说好,说他都是在老地方钓,让我来了还到这边来找他。

跨过桥以后,我感觉雨反而小点儿了。在停车场,我正把渔具包和折叠椅放进后备箱时,听见有人喊我。我转过头,看见以前单位的一位同事正笑着从车道对面朝我走过来。

“你也来钓鱼?怎么没看见你?”他问我。

“我在桥西头,你是不是在这边钓?”我问他。

“是啊,我一般都在东边。你不经常来吧?西边钓鱼的人不多,地方太荒。”

“我第一次来。”我对他说,“西边没什么人,不过我遇见一个蔡老师,他说他总在那边钓。”

“蔡老师啊?”那个人表情暧昧地笑了。

“你们认识?”我问。

“经常来钓鱼的都知道他。他是不是对你讲了他女儿的事?”

“对啊,你怎么知道?”我有点儿吃惊。

“每个人都听他讲过。他碰见谁就对谁讲他女儿,还给人看照片,要是没有结婚的,他就想给女儿介绍对象,挺瘆人的。”

“瘆人?也说不上瘆人吧,估计当家长的都这样,吹起来自己孩子没头儿。”

他皱了下眉头:“当然瘆人。他肯定没和你说,他女儿早就死了。”

“死了?”我怔住了。

“是啊。你要只听他讲,绝对不会想到他女儿死了。不过,我们经常来钓鱼的都知道,有人认识他,知道他女儿的事儿。说起来挺惨,他女儿去美国读博士,被她的美国男朋友枪杀了,大概就是争风吃醋的事儿吧,都好几年前的事儿了。老蔡很有意思,他逢人就讲他女儿,就像她没死一样。知道的都躲着他。”

“这样啊……”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挺可惜的,一个乡里教师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个留学生,就这么被老外杀了。”

接下来,他又问起我的工作,问我现在去了哪个单位。

“没再找工作,不适合坐机关,现在自己做点儿小生意。”我说。

“哪方面的生意?”他問。

“小生意,网上的。”我说。

“给个网址呗,回头帮你吆喝两声。”

“不用不用,主要是和厂家联系。”我急忙说。

“做大生意了,那就帮衬不上了。”他笑笑。

我们又寒暄了两句,就告别了。我坐在车里,从后视镜里注意到他的车开走了,才慢慢把车倒出去,开车上路。

我想起那张照片,老头儿拿给我看的那张照片,那当然看得出是一张旧照片,但我还是不能想象那是一张死去的人的照片,我还盯着那上面的姑娘看了好一会儿,当他喜不自禁地给我讲他女儿,而我还以为他想把女儿介绍给我……想到这儿,我简直觉得有点儿恶心!我想摆脱那张照片给我的印象,但我越不愿意想它,照片上那女孩儿的样子越是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鲜明。像我在停车场碰见的那个家伙说的,这确实挺“瘆人”的。有一阵子,我觉得我握着方向盘的手在发颤。我让车慢下来,打开车窗,拿了一根烟抽。过一会儿,我的手终于稳住了。我觉得我平静了一点儿,甚至能够理解他了。我想,他能怎么办呢?也许那是他能找到的唯一的办法,也许他只能在那一次次谈话中使她复活……

渐渐地,另一个女孩儿的脸覆盖住了照片里那张陌生女孩儿的脸。那是我大学时的女朋友,我们恋爱了两年半,最后还是分开了。我现在还能在朋友圈里看见她。她毕业后留在了郑州,嫁给了一个开美容院的郑州人,现在有个四岁多的儿子。她的样子已经变了很多,我感觉她整过容了,却并没有变得更美。她那些过度美颜的照片看起来非常古怪,整个脸形都变了,以前她是很可爱的圆脸,而现在不知道是整容还是修图的缘故,她的下巴很尖,脸颊凹陷得厉害。偶尔,我们会在微信里聊上几句,彼此说话的口气就像我们从未恋爱过、从未在一起睡过觉。然后,我又想起另一个女孩儿,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里的女孩儿。我们也谈了将近一年,也睡过。她现在也嫁人了。我有时在街上碰到她,她开着一辆白色轿车,烫着一头密密的细小发卷,隔着车窗玻璃,我也能看到她浓妆艳抹,样子和那些在机关单位上班的庸俗少妇并无二致。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出她对我的失望,正像我对她一样失望。

偶尔想起过去的她们,想起当年在街上一起闲逛的时光、在卡拉OK厅的昏暗中的亲吻抚摸,心里可能还会热那么一下,但这热也很快就冷却了,尤其看到现在的她们,就觉得过去的影子像越来越薄、越来越脆硬的纸片。在我的幻想里,最经常出现的反而是那个我从未碰过的女孩儿,就是那个我在下雪天的校门口遇见的、坐在我前排的女孩儿。她在我心里藏得那么深、盘旋得那么久,我已经以无数种方式脱过她的衣服,在形形色色的古怪地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她睡过,以至于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深得可怕的关系……尽管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我开得很慢。乡镇小柏油路上也没什么车,灰尘倒很大,不时有鸡啊狗啊贴着路边跑或是横穿马路……马路两边是细高的绿杨,后面是一马平川的田野,田野上的某处是忽隐忽现的、仿佛总被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的村庄——典型的中原乡村的景色,可能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只是日光强烈的时候,这片大地看起来明亮、干燥,阴天或雨天则更美些,腾起一层淡绿色烟雾,仿佛水彩画。它一直就是这样,一片没有任何奇观的平原,它的美平铺直叙得让人忧伤,像是生活本身:平铺直叙,令人窒息,又无穷无尽。

当我的车开进乱哄哄的县城,在我最熟悉的杂乱街道上缓慢行驶,原野带给我的那种无端的忧伤、窒息感缓解了一点儿。当一个人仿佛悬浮着,当你漂在无论是语言、幻想还是现实喧闹、惯性的浮沫上,即使你下面是生活的整个深渊,那种载浮载沉、置身事外的感觉也能让你多多少少感到解脱。我想,他煞有介事地给我讲了一个死者的事,讲得仿佛她是个活着的人,而我呢,我给他讲的故事则完全是虚构。我们两清了。

原刊责编    季亚娅

【作者简介】张惠雯,女,1978年生,祖籍河南。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已出版小说集《在屋顶上散步》《水晶孩童》《两次相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等。曾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中文小说首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等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各种选刊、选本和排行榜。现居美国休斯敦。

猜你喜欢

钓鱼小伙子姑娘
秋姑娘的信
灯泡先生
反击
泥姑娘
聪明的小伙子
钓鱼
你是不是故意的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