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2021-09-30范荣

科教新报 2021年34期
关键词:鸡娃作业负担双减

范荣

繼国家层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后,北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8月20日 《北京日报》)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根本。就拿北京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6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疴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应当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鸡娃作业负担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