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线上线下结合召开

2021-09-30《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古地理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储集层沉积会议

2021年8月22—23日,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学等6个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和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召开。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以线上会议为主,线下主会场设在西北大学,另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自发设立的4个分会场。线上会议由腾讯会议和蒄享学术提供直播技术支持。

本次会议的筹备一波三折,首先2020年初由于疫情决定推后1年举办,当时已经有648名专家学者注册报名参会,注册代表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煤炭矿产产业单位、地质矿产普查单位、出版单位等113个单位;2021年7月由于再次突发的疫情,筹备委员会决定改为了线上举办。这是自大会创办以来首次采取线上交流的方式,虽然专家们对线上举办的热情不高,但依然有309名专家学者踊跃注册参会,代表们来自51个单位。会议总计收到论文摘要670篇,收录注册代表摘要278篇;本次会议口头报告242个,包括大会报告22个,24个分会场17个专题共计报告220个,其中主题报告53个。

大会报告的学术水平高,会场学术气氛甚浓,切实体现了会议主题“融合发展,创新运用”。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会议模式探索效果良好

本次会议虽然在线上举办,但为了增加会议气氛、仪式感及开会效果,在西北大学设立线下主会场,另有4个单位也自发设立线下分会场,线下参会人数约150人。

会议在线上举办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会场报告听会或者进入会场累计近千人次,在线直播浏览人数量累计超过9万次。会议会场浏览量这么大,说明了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是接地气的会议,在高等院校、油气能源及矿产产业部门、科研院所,有很大的需求。

2. 青年学者人才济济,成果突出

参加会议人员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为主,注册参会代表中40岁以下占77%,充分体现青年在学科发展与创新引领中的责任与担当;正是青年才俊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实力雄厚,活力永葆。

3. 新观点和新理论的探索

与会学者将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观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与分享。包括: 如5.41亿年前后白云岩的颠覆性成因模式,河流扇相类型的提出,事件沉积如地质记录中的野火事件及烧变岩,微生物岩分类的探索,等等。

4. 理论结合实际,定量沉积学方法不断探索,指导性强

很多报告密切结合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实际,来自生产科研单位的报告更是凸显了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指导意义。古地形、古地貌对碎屑岩沉积体系砂体展布的控制机理研究,地层正演数值模拟方法及在定量研究源—汇系统中的应用,都是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

5. 热点问题讨论激烈,进展明显

细粒沉积作用、深水沉积作用、碳酸盐岩沉积学、地震沉积学、储集层成岩作用5个分会场的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

细粒沉积岩研究的进展,体现在细粒沉积岩多源物质组分、沉积特征、岩相类型、地质事件沉积响应特征、沉积过程与模式及泥页岩孔缝结构多尺度多方法表征技术,页岩油储集层类型、储集性能、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认识。

深水沉积作用、砂体构型的研究有了深化进展,主要表现在: 中国深海、深湖沉积理论研究有明显进展,尤其体现在深水流态学、沉积过程与模式、砂体构型、油气成藏等方面。

6. 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发展

会议多次围绕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活动论构造—古地理学,众多与矿产沉积学、地震沉积学相关的报告,均从多元的视角和思维分析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碳酸盐岩沉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通过对新元古代“文石—白云石海”研究得到启示,可以用团簇同位素的证据,解释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黑色页岩中白云岩夹层成因。在大规模碳酸盐岩/蒸发岩发育机理、深时碳酸盐工厂转化机制、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碳酸盐矿物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示踪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储集层成岩方向的研究新进展体现在: 由“源—汇”系统影响储集层成岩演化路径与储集层非均质性,热动力与超压背景对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多种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与技术方法的综合成岩作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的发展运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代表们不仅分享了行业内前沿技术的新应用,也指出不同储集层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新思路;在含气检测方法的探索等检测方法和应用方面颇有成果。

事件沉积专题讨论,从冰成(冰川)、风成(沙漠)、水成(洪水)、火成(气候与野火)以及构造(地震、变形)等方面,精彩例举和诠释了相关“沉积事件”与“事件沉积学”的理论体系、地质特征、形成原因与研究前沿,进一步推动沉积学科向纵深发展。

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与砂体构型专题,分别从河流沉积类型及演变、不同源汇系统中三角洲储集层差异对比、陆相湖盆浅水及扇三角洲沉积构型研究、薄层砂体成因及展布、砂质滨岸相储集层建模、断层活动及其对砂砾岩沉积的控制等方面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微生物碳酸盐岩与地质微生物学专题,介绍了在微生物矿化作用实验研究、EPS矿化机制、震旦纪微生物岩结构与油气储集性、新生代湖相微生物岩特征与形成环境、蓝细菌化石演化与磷酸盐化的蓝细菌化石群、层面微生物构造(MISS)等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根据青年优秀论文的评选标准,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分别是:

郭凯工程师(中国石油测井公司国际公司):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碳酸盐岩台缘带识别及展布研究

华甘霖博士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温高压条件下水岩反应机理及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黄军平高工(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贡献

李元吉博士生(吉林大学):抚顺盆地古近系富有机质泥岩层系古环境重建

罗垚硕士生(西南石油大学):埃迪卡拉纪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玉工程师(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基于沉积模拟的浅海重力流成因机制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

夏长发硕士生(南京大学):杭州湾南岸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

许杰硕士生(西南石油大学):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马四段豹斑状云质灰岩特征及成因

袁海涵工程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震沉积学储层描述关键技术研究

詹容若博士生(西北大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安沟露头的三维数字模型和精细解剖

本次会议还决定,第十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于2023年在山东青岛召开。

本次会议展示了中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交叉学科逐渐得到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出,老专家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年轻一代正逐步成熟。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旺盛生命力,它正在有力地推动并提高中国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勘探开发事业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储集层沉积会议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会议通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川中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研究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