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方辛夷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考证

2021-09-28王领弟林映雪王莹邢婧孟鑫葛慧敏陈星燃

中国药房 2021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王领弟 林映雪 王莹 邢婧 孟鑫 葛慧敏 陈星燃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18-2300-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8.20

摘 要 目的:为经典名方辛夷散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和文献证据支持。方法:探索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文献知识库及中医智库等,对辛夷散的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组方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结果与结论:辛夷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原方由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药材组成,主治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息肉等诸多鼻病。历代组方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羌活、苍耳子、防风、薄荷等。关于辛夷的药用部位,35首方剂中有13首选用了辛夷仁、22首选用了辛夷。药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药材“等分”“每服二钱”居多,原方按当今计量法折算得各药材均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继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调服”。该方治疗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风、藁本、细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热通窍,加木通以利胃湿泻火下行,甘草甘缓调和诸药,绿茶降火调服末药,整方升降并用,诸药相合,则诸症自愈。

关键词 经典名方;辛夷散;文献考证;历史沿革;方义衍变;组方原理

目前,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以控制和缓解症状为主,虽然起效快且效果显著,但停药后病情极易反复,并且有些药物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1]。而中医在鼻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经典名方辛夷散)[2],可治根治本,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3],辛夷散(出自《严氏济生方》)为其中之一。作为经典名方,辛夷散在临床上被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类鼻病,疗效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而其是否可根据原方方义衍变出稳定有效的成方制剂目前尚未见有研究报道。从古今文献入手考证经典名方是研发名方制剂的首要步骤,但笔者经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尚无辛夷散的考证类研究。故本研究从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组方原理等方面出发,对古今文献中辛夷散的相关记载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辛夷散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和文献证据支持。

1 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

辛夷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主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处方为“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制法及服法为“上十味药制成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2]。后世医家或沿用此方,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应用。

本研究以“辛夷散”为关键词,搜索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文献知识库及中医智库等,收集有明确信息记载的辛夷散相关记录,剔除了同名异方或只记载有方名的记录,对比不同时期辛夷散的功效主治、处方、制法/用法,按成书年代系统梳理了辛夷散的历代流传情况,详見表1。

通过对上述35首相关方剂的整理分析可知,辛夷散的历代变化主要体现在功效主治、处方、制法/用法等方面。

1.1 功效主治分析

《严氏济生方》记载:“辛夷散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2]。之后,历代医家对辛夷散的主治病症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及扩充: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较具体地描述了其主治“鼻生息肉,气息不通,香臭莫辨者”[10];清代景日昣的《嵩厓尊生》记载辛夷散可治“无感鼻塞”[23];清代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曰其可“治脑漏如神”[24]。可见,辛夷散的主治病症涉及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息肉等诸多鼻病。

1.2 处方分析

35首方剂中,有25首在原方基础上减少了羌活(表1中第3、6~9、11、13~14、17~18、20~22、24~35首),有1首减少了防风、同时增加了苍耳子(表1中第23首),有3首增加了苍耳子(表1中第4、12、16首),有1首同时增加了苍耳子和薄荷(表1中第10首)。

原方中藁本、防风和羌活均去芦,后世医家对上述药材是否去芦意见不一。早在汉代,就有关于中药去芦的记载,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36];唐宋元时期中药去芦得以发展[37];然至明朝,可见去芦和不去芦药材同入处方,如防风有“去芦”或“蜜炙”等用法[38]、秦艽有“去芦”或“去土”等用法[39];发展至清朝,无论是修治论著还是处方脚注,要求中药去芦的方剂均不多。历代医家对去芦要求的变化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笔者分析很可能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药材是否去芦对药效并无显著影响,且为了避免造成药材和人力的浪费,所以均带芦入药。

35首方剂中有22首选用辛夷(表1中第2、5、9、11~12、14、16、18~26、29~32、34~35首),13首选用辛夷仁(表1中第1、3~4、6~8、10、13、15、17、27~28、33首)。辛夷为全花蕾,辛夷仁为花蕾内芯。《雷公炮炙论》记载,辛夷“即一时去皮,用向里实者”[40];《本草衍义》中明确指出,辛夷“入药,去毛苞”[41];《本草经集注》曰,辛夷“用之去中心及外毛,毛射入肺,令人咳”[42]。可见,不用辛夷外苞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和消除外苞片细小茸毛对患者咽喉和肺部的刺激性。现代研究表明,挥发油是辛夷的主要药效部分,且一直作为辛夷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该类成分主要存在于花蕾内芯,在外苞片及枝梗层中的含量甚微 [43]。然明清代之后,各医家多以辛夷替代辛夷仁入药,其原因可能是辛夷剥去外苞片的手工制取过程繁琐且费工费时,故多以辛夷入药,去毛加工,如《本草备要》[44]、《本草分经》[45]、《本草正义》[46]等均记载辛夷“去外皮毛”用。发展到现代,辛夷的入药方式为“除去杂质,残留的枝梗及灰屑”,未明确提及去毛、去心等,只要求煎煮时“包煎”以减弱细小茸毛的刺激性[47-48]。

1.3 制法/用法分析

以上古籍中有关辛夷散药物用量的记载共30条。其中,《奇效良方》“小儿门”中的一首(表1中第6首)记载“每服一钱”[7]。《一得集》“治小儿用药宜轻论”中曰:“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克运,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如药多而重,则藥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49],故小儿服用药量宜轻,“每服一钱”符合小儿用药剂量规律。有12首(表1中第1、3~5,8、10、12~13、15~16、19、28首)记载“每服二钱”。以《严氏济生方》“各等分,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2]为例,即诸药等分时每服辛夷散中所含10味药物的用量相等,每服二钱。然清郑玉坛《大方脉》中记载“净辛夷仁、北细辛(各三钱),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风、甘草、木通(各五钱)。晒研极细。每服二钱,滚茶汤调下,日三服。此方可通用”[28],即净辛夷仁、北细辛、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风、甘草和木通的质量比为3 ∶ 3 ∶ 5 ∶ 5 ∶ 5 ∶ 5 ∶ 5 ∶ 5 ∶ 5,混合均匀后,每服取二钱茶汤调下。该方重用升麻、藁本、白芷、川芎、防风、甘草和木通,意在增强载药上行、泻火下行之功。有17首(表1中第2、7、9、11、14、17、20~21、24~27、30~31、33~35)记载“每服三钱”,应是医者认为虽处适当之剂,若药量不得其宜,难期奏效,故诸药重用。

《严氏济生方》成书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故笔者依据宋代的官方度量衡记载及相关文献资料来考证辛夷散处方中各药材的用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论合和法”记载:“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为一分也。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也。凡言斤者,即十六两为一斤也”[50]。卢嘉锡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考证后确定南宋一两约合今41 g[51],宋代斤、两、分、钱之间的换算为:一斤=16两,一两=4分,一分=2.5钱,即一分约合今10.25 g,一钱约合今4.1 g[52],则辛夷散原方“每服二钱”古今药物用量折算结果如下: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和白芷各0.82 g。

各古籍记载的辛夷散用法多为“茶清调下”。按惯例,服用中药时一般忌茶酒并一切发风动气之物,然此方偏用茶清调下,《汤液本草》记载,“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如何是清头目”[53];《古今医统大全·下册》曰,“茶苦,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54]。故辛夷散用茶清调下取其苦寒降火以清上之性,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降浊降火,升中有降,与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防风、羌活、白芷等共奏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成方切用》和《医方集解注释》均记载,“等分为末,每服三钱,茶调下(外用烧矾为末,加硇砂少许,吹鼻中,能消之)”[25,30]。“矾”一般指白矾,“硇砂”为卤化物类矿物,二者均有毒,多为外用。《本草正》中记载,白矾“其性毒,大能解毒定痛,故可疗痈疽疔肿,鼻齆息肉,喉痹瘰疬,恶疮疥癣,去腐肉,生新肉,及虎犬蛇虫蛊毒。或丸或散,或生活枯,皆有奇效”;硇砂“善消恶肉腐肉生肌,敷金疮生肉,去目翳胬肉,除痣黡疣赘,亦善杀虫毒,水调涂之,或研末掺之立愈”[55]。因此,在治鼻生息肉时除内服辛夷散外,可外用烧矾为末,并加硇砂少许,吹入鼻中,可消腐生肌、散结通窍。

2 组方原理分析

在上述收载这35首辛夷散的古籍中,有7部古籍[10,21-22,25,30,34-35]进行了组方原理的分析。其中,清代汪昂《汤头歌诀新义》曰,“鼻为肺窍,鼻中息肉者,肺经功能失调为病。盖肺主宣降,肺属金而主皮毛,肺气外行可宣达于肌表,肺气内降可敛浊下行,今肺经生病,为肺气外不得宣邪而内不得降浊,浊邪上阻而致鼻息。治宜宣肺降导为法。升麻、白芷、防风、藁本、辛夷,清疏宣达,辛香走窜,能开肺窍,升清阳而辟秽浊;川芎、细辛,活血行郁可通清窍;甘草、木通、青茶,导上源之浊邪从膀胱下出,使上窍得清,下窍得通,肺气宣降,故治肺热鼻息之证”[22]。肺悬上焦,气禀清肃,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且肺为气之主,通窍于鼻。鼻中息肉是由肺中郁热上蒸于脑而致,所以用辛夷、升麻、白芷轻浮上升之性引胃中清阳上行于脑,防风、藁本上入巅顶而能搜剔风热,细辛、川芎散郁通窍,以上均属上行升散、清热通窍之品,治巅顶风热湿热自是对证,但恐辛燥太过,故加木通以利胃湿泻火下行,甘草甘缓调和诸药,绿茶降火调服末药。

清代吴仪洛《成方切用》记载,“经曰:天气通于鼻。若胃中无痰火积热,是平时上升,皆清气也。由湿火内焚,风寒外束,气血壅滞,故鼻生息肉,而窒塞不通也。辛夷、升麻、白芷辛温轻浮,能升胃中清气,上行头脑;防风、藁本辛温雄壮,亦能上入巅顶,胜湿祛风;细辛散热破结,通精气而利九窍;川芎补肝润燥,散诸郁而助清阳。此皆利窍升清,散热除湿之药。木通通中,茶清苦寒,以下行泻火;甘草和中,又以缓其辛散也”[25]。可见,阳明胃脉挟鼻上行,治以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纵观全方,升降并用,使得诸药相合,则诸症自愈。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记载辛夷散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可知:原方由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药材组成,病症涉及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息肉等诸多鼻病。处方组成方面,多见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羌活、苍耳子、防风、薄荷等。关于辛夷的药用部位,35首方剂中有13首选用了辛夷仁、22首选用了辛夷。药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药材“等分”“每服二钱”居多,原方按当今计量法折算得各药材均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继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调服”。该方治疗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风、藁本、细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热通窍,但恐辛燥太过,故加木通以利胃湿泻火下行,甘草甘缓调和诸药,绿茶降火调服末药,升降并用,使得诸药相合,则诸症自愈。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第一,本文的统计对象仅局限于与辛夷散直接相关的记录,未整理包含本方但未标注本方名的文献;第二,关于药材的用量,本文没有进行病症与剂量之间的关联研究;第三,本文未考证辛夷代替辛夷仁入药是否会降低辛夷散的疗效。下一步,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关于辛夷散临床疗效的研究很少,大多数只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及个案应用方面[56-59],故学者还应对其适应证、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挖掘经典名方,为拓展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 马春,李淑玲,郝如彬,等.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0):1473-1476.

[ 2 ]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37.

[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EB/OL].(2018-04-13)[2019-

05-20]. http://kjs.satcm.gov.cn/ zhengcewenjian/2018-04-

16/7017. html.

[ 4 ]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M].盛维忠,王致谱,傅芳,等校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1989:527.

[ 5 ] 李仲南.永类钤方[M].王均宁,刘更生,平静,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2.

[ 6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M].王育学,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42.

[ 7 ] 董宿.奇效良方[M].可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79.

[ 8 ]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M].王英,曹钒,林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46.

[ 9 ] 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七:下[M].高登瀛,鲁兆麟,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67.

[10] 吴昆.医方考[M].洪青山,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5.

[11] 丹溪摘玄:卷十八[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22.

[12] 刘全德.考证病源[M].黄素英,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2.

[13] 王肯堂.证治准绳:二:类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90,695.

[14] 李中梓.医学传心[M].刻本.1786(清乾隆五十一年).

[15] 武之望.济阴济阳纲目[M].苏礼,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96.

[16] 张介宾.景岳全书[M].孙玉信,朱平生,点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490.

[17] 龚居中.内科百效全书[M].郑金生,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7.

[18] 程云鹏.慈幼新书[M].刘寨华,杨威,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9-40.

[19] 周文采.医方选要[M].王道瑞,申好贞,焦增锦,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47.

[20] 虞抟.苍生司命:卷六[M].王道瑞,申好贞,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1.

[21] 汪昂.汤头歌诀[M].黄斌,校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3:44-45.

[22] 汪昂.汤头歌诀新义[M].高体三,曹健生,王文忠,释义.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79-380.

[23] 景日昣.嵩厓尊生:卷六[M].赵宝峰,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30.

[24] 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M].伊广谦,张慧芳,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85.

[25] 吴仪洛.成方切用:卷八:下[M].史欣德,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2-403.

[26] 吴杖仙.吴氏医方汇编[M].查炜,陈守鹏,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

[27] 郑玉坛.彤园医书:外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6.

[28] 郑玉坛.大方脉[M].李佑生,伍大华,点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4.

[29]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30] 汪昂.医方集解注释[M].连建伟,郭海峰,注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0.

[31] 费伯雄.医方论[M].李铁君,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81.

[32] 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59.

[33] 易凤翥.外科备要:卷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9.

[34] 章納川.汤头钱数抉微[M].王毓,校注.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9.

[35] 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汤头歌诀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145-146.

[36] 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37] 陈章永,朱建国,王志强.中药去芦的合理性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18-19.

[38] 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38.

[39] 董宿.奇效良方[M].可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12.

[40] 雷斅.雷公炮炙论[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41] 寇宗奭.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7.

[42]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7.

[43] 胡静,付志博,桑情妮,等.辛夷、辛夷仁和辛夷外苞片中挥发性成分的比较[J].中草药,2019,50(7):1555-1561.

[44] 汪昂.本草備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

[45] 姚澜.本草分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0.

[46] 张德裕.本草正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7.

[47] 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64.

[4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89.

[49] 释心禅.一得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

[50]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09.

[51]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1.

[52] 童坚,赵宇平,田莎莎,等.经典名方竹茹汤小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262-5268.

[53] 王好古.汤液本草[M].崔扫尘,尤荣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49.

[54]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下册[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1:1123.

[55] 张景岳.本草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4.

[56] 秦雪峰,吴亮,唐锐.辛夷散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20例报道[J].甘肃中医,2004,17(12):16.

[57] 汪月红,徐盈,程志娟,等.辛夷散治疗儿童鼻窦炎8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42.

[58] 刘利军.辛夷散、小青龙汤合方加味治疗鼻炎25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1(23):24.

[59] 陈子江.过敏性鼻炎治验[J].河南中医,2006,26(6):14.

(收稿日期:2021-01-27 修回日期:2021-09-01)

(编辑:孙 冰)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分析
温水小手拳研究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