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艺术实践教学探索
——以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为例

2021-09-27

戏剧之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空间

刘 敏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1331)

近几年国内各大艺术院校不断出现老师带动学生进行在地公共艺术实践教学的现象。2020 年9 月,我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看到“艺术社区在上海”的大型展览,了解到平常大众眼中的“高大上的艺术”已经被艺术家们以各种方式介入到社区,与社群紧密关联。回学校后,社区教学工作坊的校策划组为联动五个教研室共同参与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的系列教学活动,把我的《艺术介入空间》课程也纳入其中。我想,此次教学正顺应了国内高校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不是个人创作,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共性,而所谓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众自由交流与开放性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力机制,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以及它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的和个人的。”因此,在教学思路上,如何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公共空间,如何区分社区艺术与其他类型的公共艺术,怎样引导学生既关注公众诉求又不完全顺从公众趣味等等问题成为公共艺术专业老师的首要研究课题。在相关教学经验短缺的情况下,可喜的是,经过一个多月师生的共同努力,于2020 年12 月10 日,我班学生的作品终于在第四届公共艺术学院社区教学展上完整呈现。笔者认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多元的教学成果展,更是一种促成人与人、人与周身环境再次“相遇”的媒介。

一、社区艺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社区艺术,顾名思义是在社区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美国艺术家苏珊·雷西在《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中指出:“其形式与意图上有别于一般所谓的‘公共艺术’——那些过去二十五年来放置在公共场所里的雕塑或装置。新类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且与公众互动,讨论直接与他们生命有关的议题。”说明艺术在社区范围内不只是起到美化空间之用,它的呈现除了反映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外,更应当反映居民共同关心的议题。在艺术介入前,创作者要不断地与社区互动,最终作品的价值和内在精神也只有取得居民的支持和认同才得以体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去?如何让社区居民之间重新建立起互信、有归属感的关系?”应是创作者思考的核心。此次课程调整为艺术介入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真实空间,社区实践型教学也许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个兼具“艺术专业素质与公众文化素养”的综合人才。以下两种教学法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两种方法的结合拓展了公共艺术课程原本的“教”与“学”的关系,具体实施如下:

(一)灵活式教学法

根据笔者考察,社区艺术项目从调研到实施,由众多的环节编织而成,创作周期比较长,因此给全班分组,小组合作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同时也是促使美院学生“出圈”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会盲目以个人审美为导向,能保持团队的思考和创新。考虑到本次创作基地就在学校附近,同学们可能没有太多新鲜感,因而在课上给他们讲解社区艺术主要创作方法和相似参考案例后,便不断督促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空间、人文的特殊所在,每天到现场进行“头脑风暴”,迫使自己从新的视角去探索那些平日里熟悉的角落。

这次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参与式艺术的创作方法,转变以往把设计好的作品填充到公共空间的思维习惯,带动在地居民参与、互动,让他们产生认同感。总共三周课时,我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1.社区调研,包括调研其文化历史背景、环境现状、空间结构、社群关系、形成轨迹。主要通过对居民的深度采访让学生站在他者的角度去观察、探索相同的环境,以此去寻找熟悉的“陌生感”。

2.作品参与式方案构思与设计,一种是联动居民一起设计,另一种是创作者设计完再征求居民的建议,根据建议调整方案。此阶段同学们会发现平时天马行空的设计想法真要落地在现实环境里绝不能一意孤行,需要和居民有更多的磨合,这个过程能有效唤醒他们的公共意识,设计出更贴合当地的作品。

3.作品选材与制作方式,强调就地取材以及与社区密切关联的意识,工程预算、具体实施、安全制作等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面对。

4.作品完成后要求进行“社区创作”文案整理,展示每阶段的记录照片及收集社群反馈意见,有助于学生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

整个教学程序如下图:

社区公共艺术教学流程图(笔者绘制)

(二)协作式教学法

这次教学我的体会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厉害,而是在实践中共同学习和进步。因为师生面对的都是新的教学场所。不仅需要组员紧密合作,老师也需要找各类资源随时补充、调整和监督每组方案的实施过程。川美公共艺术学院开设的名师系列公开课就极大地协助了此次社区教学。各教研室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艺术家,通过专题讲座、提问互动等环节共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城市理念及社区空间的发展,并深入课堂、创作现场与学生一起研究出各种方法,解决他们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迅速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学科和多种艺术形式,拓宽学术视野,发散创作思维。

二、社区艺术实践教学的成果展示

黄桷坪邮电支路紧靠美院后街,又与工艺美术学校、电力高专等几所学校毗邻。因此,当地居民对各种艺术活动相对容易接纳。这里市井气息浓郁,人员结构复杂,建筑老旧,巷道蜿蜒曲折。随着教学的推进,我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一些认识,发现学生身上有着无限的创造力。

《进来坐坐》的创作者们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后疫情时期部分社区居民的防疫意识松懈不少,比如有的人不戴口罩、不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等等。他们调查了小广场周围不同职业的人经历疫情后的内心状态,于是设计了一组门框结构的艺术装置,将广场周围居民的不同心理感受通过门框上彩色尼龙线的5 种颜色反映出来,比如内心焦虑的居民就用红线表示,有的乐观,就用绿线表示等。门框间距为1 米,一共5 扇,并在每道门框边写出居民共同的心声,提示当地居民仍需保持距离的同时,又给予了居民温暖的关怀。结课仪式当天,还策划了一次“握手”的活动,参与者穿过所有的门框,像是进入广场“客厅”,该组同学给进来的人们赠予口罩。在“客厅”,该组同学为客人精心准备了别致的椅子,戴上口罩的客人可以坐下来一起聊天,谈论共同的议题。那些椅子是收集当地居民的破旧凳子改造成的,他们认为改造旧物寓意着抚平疫情所带来的紧张与焦灼感,尝试用艺术的方式帮助居民恢复信心。这组公共艺术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针对性回应。

第二组面对的情况更复杂,他们选的吉兴菜市场主入口通道,通道两边分布着各类香料零售店、肉铺,店面外立面灰尘污渍累积,电线排布杂乱,整体给人脏、乱、暗的感受。那些肉铺商用的驱蚊照明灯散发出的蓝光和零售店招牌发出的绿光在昏暗的通道内尤显突兀,而这在他们眼里好似重庆魔幻都市风的缩影。调研了解到老板们对照明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就想到把赛博朋克风格的红蓝色调霓虹灯置入其中,营造的灯光氛围与经历过2020 新冠疫情的农贸市场形成一种视觉对比,提示着我们需重新思考高科技包围下的现实生活。根据地域和人文的独特性,他们还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墙绘元素和灯具造型。值得一提的是,这组同学通过用心介绍项目计划、聊天、做问卷调查,并动员居民一起做墙面清洁卫生,和店家协商供电及灯具回收等事宜,最后成功和四家店签订了《灯具安装安全责任协议书》。该组同学的最终方案在这四家店面也得以落实,既节约了成本,又激发了居民对社区的自主营造意识。

剩下几组中,有一组竟选了一家墙上贴有很多刺眼的红色海报的理发店。店内环境极其恶劣,招牌却写着“开心美发店”,生意也不错。该组同学对此特别不理解,跟老板交流后了解到来这里的顾客都是周围小区居民,收费特别便宜,老板想着只要居民开心在此相聚就行。因此,该组计划把此店作为一个促成更多居民交流的场所,企图通过这个“公共空间”建立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此方案没落地,但同学们无意中打破了国内高校划定的“公共艺术”的概念,什么是“公共空间”?一个可以租给任何人的空间是否也是公共空间?卡特琳·格鲁在《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一书里就对我们经常谈论的公共空间提出了疑问,其中说道:“公共空间在今日,不再是确定的位置或划定区域的场所。”艺术的功能不在于创造一个公共空间,而在于创作者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发掘不寻常的时间——空间,去开辟一个对公共交流有利的环境。

三、结语

还有两组就不一一描述了,总的来说,通过一个多月的教与学,师生之间的磨合以及我们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都有长足的推进。尽管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看起来稍显稚嫩,但从整体教学来看,无论是思路、方法、原创性,还是学生作品落地后的持续研讨,都为未来的社区艺术教学提供了案例。在社区教学中,不仅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且老师的专业修养和知识体系也及时地得以更新和完善。

注释:

①林惠雯,《以公共艺术营造探讨社区意识认同之研究——以三重市眷村文化园区为例》,硕士论文第9 页。

②重庆首个社区“生态花园”作品展,高健致辞篇——众人拾柴火焰高。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