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的音乐创作风格

2021-09-27张明仪

戏剧之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乐段

张明仪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19 世纪与20 世纪之交,作曲家们创作了各具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艺术更加多元化。德彪西作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其音乐作品极具创新性。受同时期绘画、诗歌的影响,德彪西大胆探索,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在聆听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时,听众脑海中常常能浮现出一幅幅图画。《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特有的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的集中体现。《贝加摩组曲》中的《月光》更是其经典之作。德彪西打破了许多传统调式、和声、动机、旋律的写作方式,重点表现音乐的音响、色彩以及朦胧的意象。

一、德彪西及其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

(一)德彪西的生平

德彪西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对20 世纪的音乐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来,他来到了俄罗斯。在那里,德彪西接触到了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彪西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体裁,其中包括管弦乐《牧神午后》《大海》,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及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等。

(二)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

印象主义源于绘画领域,兴起于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的法国。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受到了当时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想。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如,以汉斯力克为代表人物的“自律论”美学思想,否认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论”,主张音乐的美就在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他们使印象主义音乐进入了崭新的、自我探索道路,拓宽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空间。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德彪西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具创新精神,展现出扑朔迷离、或明或暗、朦胧缥缈的风格特点。

二、《月光》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月光》简介

《月光》是德彪西从浪漫主义风格向印象主义风格过渡的重要作品,是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一首作品。《贝加摩组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月光》是其中的第三首。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相比,体现了不同的风格。这是因为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不同,两位音乐家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德彪西创作的《月光》是用音乐描绘出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德彪西用特殊的旋律、动机创作方式,表达了一种宁静朦胧的意境。这首音乐作品不仅描写了自然风光,还充分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瞬息万变的特点。

(二)《月光》的音乐特征

本文将从调式调性、节奏拍子、和声运用以及旋律动机等方面,分析德彪西作品《月光》的音乐特征。

1.调式调性

《月光》的曲式结构为:带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第1—26 小节为A 乐段,第27—50 小节为B 乐段,51—65 小节为A 乐段,第66—72 小节为尾声。在调式调性上,该作品从降D 大调开始,到了B 乐段的37 小节转为E 大调,第41小节使用了全曲为数不多的“f”力度记号,结合转调,乐曲跟随前面音乐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到第43 小节,乐曲从E 大调转回降D 大调,此时的音乐再次恢复平静。德彪西使用的这种远关系转调的创作手法,打破了常见的近关系转调的音乐写作模式,使音乐多变且与之前的材料产生对比。乐曲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全音阶、五声音阶等。他运用的是一种建立在西洋大小调七个音级基础上的五声音阶。这样的转调以及调式音阶的应用,减弱了其功能性,为他所想要表现的平静朦胧的意境服务。这样的创作也使乐曲增添了一丝东方音乐色彩。

2.节奏拍子

《月光》全曲用复拍子9/8 拍写成。乐曲运用了切分音、二连音、六连音、跨小节的同音连线等,这些节奏交替组合,不断出现。乐曲开头的A 乐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乐曲从第二拍弱起开始进行,使用了大量跨小节的同音连线,在每一小节的第一拍的重音位置使用这样的节奏,减弱了传统的以第一拍为强拍的律动。在第三小节处使用二连音,并在两组二连音之间加入了同音连线,又将第二组二连音的第二个音保持到了下一小节的第一拍,使音乐更具张力。这些节奏交替组合,改变了重音位置,使音乐的旋律动机不断变化,表现出自由、开阔的风格特征。德彪西在《月光》的开头使用这些节奏型,将人们直接带入其想要营造的宁静、朦胧的氛围中。在后面音乐的发展变化中,旋律的进行更加灵活多变。

3.和声

《月光》中的和声更加注重对音乐色彩进行描绘。《月光》中的和声也不再是传统的和声创作手法。德彪西在和声中运用了大量的平行进行。乐曲中还出现了连续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大量线性的和弦进行。在乐曲的第1—4 小节,德彪西使用了连续的平行三度音程,一直到第8小节低声部运用了连续的三度音程与二度音程,使音乐慢慢下行,将听者带到他所描绘的“月光”下。从第15 小节开始到第24 小节,乐曲全部使用和弦进行,而且用持续的平行八度下行。这丰富了旋律的色彩,使音乐干净柔和,又具有光与影变化的朦胧气息。到第25、26 小节,德彪西加入了七和弦与十一和弦。从第27 小节开始,乐曲低声部分解和弦与琶音的织体,带动了上方的旋律声部。从此处开始,德彪西加入了大量的不协和音程,使乐曲的调性变得模糊。到第41 小节,乐曲再次出现三度音程的连续级进下行,这时的音乐从音响的最高点开始渐弱渐慢,再次回归柔和、平静的风格。从51 小节开始,下方的分解和弦与上方的声部构成了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

德彪西在《月光》中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功能性,大胆创新了和声写作方法,突出了作品音响上的色彩变化,产生了幽静、缥缈的意境。听众聆听《月光》这首作品,可以感受到云雾散去,月光洒在水面,明朗清晰、波光荡漾的画面。

4.旋律动机

《月光》在横向的进行上,各声部的旋律进行都表现了各自的音乐内容,除了横向上的发展,德彪西也很注重纵向上的进行。由于他的音乐不是叙事、描述性的,其创作主要追求瞬间的意象,因此,他强调声部纵向之间的音响效果。《月光》中没有太明显的旋律线条,全曲的动机短小多变,虽然看起来大多是片段式的不规律旋律进行,但音乐并没有因此产生不连贯、支离破碎的感觉。这种短小的动机拼接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使音乐层层递进,不断发展。这也体现了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追求瞬息万变,从而让《月光》充满幻想朦胧的色彩。

《月光》的A 乐段以连续的三度音程的旋律开始,到第19 小节加入低声部的八度长音进行,突出了低音旋律化,从而增强音乐的色彩性,为进入到B 乐段做准备。B 乐段开始,德彪西使用了大量的琶音以及分解和弦的织体来带动上方中、高声部旋律的流动性,使乐曲更加明亮,表现出月光下水波荡漾的图画般的意境。谱例如下图。

后面的乐曲变化再现了A乐段,音乐回归到开始的宁静。德彪西的《月光》并没有描绘一幅静止的“月光”下的画,而更像是对月光下的不同景象、画面的捕捉和连接,对不同瞬间的印象记录。《月光》这首作品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突出了旋律动机的光、影表现以及色彩性。

三、总结

《月光》体现了德彪西极富个性与创新性的创作手法,八分音符与二连音的交替组合,跨小节同音连线的使用,使音乐松紧有度,激发听者的想象。打破常规的远关系转调与和声的功能性,动机短小多变且具有抒情性的旋律,都是为了突出乐曲音响的色彩性,并将月光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月光》全曲体现了朦胧且飘忽不定的意象美,用音乐的语言直接表现月色朦胧,水波荡漾,宁静优美的景象。德彪西的《月光》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流动着的、忽明忽暗的月光,且月光在不断变化、闪烁、摇摆。这些瞬间的意象,使听者随着旋律的变换展开自己的想象。《月光》追求意境至上,极具印象派的特点,体现了德彪西的独特个性。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乐段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