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协同:中学物理“以评促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2021-09-26张燕飞

中学物理·高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实验评价

摘 要:评价是教学和学习的脚手架和 “催化剂”,是促使教学信息转变为学习信息以及学习信息的内部转换的转换器.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当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又会反作用于评价,迫使师生审思、修正、调节直至优化教与学行为.文章构建出“以评促学”教学模式及实施流程,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进行了物理教学的实践,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构融合.

关键词:促进学习的评价;课堂评价;“以评促学”的教学模式;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7-0062-0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翻转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DCA190327).

作者简介:张燕飞(1981-),女,黑龙江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

1 引言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倡导“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扭转教育功利化,要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那么,如何让课堂评价发挥其重要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国外学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促进学习的评价是相对于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言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他是寻求和阐释证据的过程, 这些证据被学习者和教师用来确定学习者们离教学目标有多远、他们需要向哪里去和如何最有效地到达那里.目前,我国的课堂评价面临诸多问题,课堂的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不在同一时空进行,是分裂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判断学生对于预计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能将学情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及效果缺乏跟踪,在后续的教学中,也不会根据这次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当评价脱离于教学情境之外,那么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就无从谈起,为此,以评价为手段和以平台为媒介整合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2 从评价平台的搭建到云平台支持下的“以评促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促进学习的评价具有过程性、情境性、证据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其具体操作的复杂性,怎样将教与学的信息转化为大规模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发现教与学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既保证教学的有序开展,又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资源,解决教学活动中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教师收集和整理有关学生学习的各种学习数据;借助反馈信息分析影响学生学习障碍的潜在因素,并就如何突破障碍提出相应假设;依托数据实施精准干预推动教学持续改进,并检验假设,挖掘评估数据将学生先后的学习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探析学生学业问题解决的因果逻辑;重新收集和解释新的教育数据,并再次开始这个过程周期.数据的留痕帮助教师获得了有关教学与学习的完整图式,并协助教师制定最佳的教学改进方案.信息化平台让过去的教与学完全依赖经验走向数据实证.教师将各种的评价模式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标结构化,在发送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借助情境性的评价任务或活动,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加工成为临时性的学习信息,那些临时性的学习信息,进而内化为可以随时调用的知识,最终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或建构新的知识图谱(教→学).学生的反馈信息又为教师提供诊断聚焦性教学需求(学→教),最终构成循环圈(如图1).

教师诊断聚焦性教学需求循环圈:分析学生的现有思维状态、与目标的差距及可能獲得的发展空间,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推理缺陷及概念引起的错误循环圈:将教师反馈信息与自我感知的学习结果进行对照,为缩小差距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反思策略,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旧知与新知的冲突,生成新的认知与自我结构.

3 “以评促学”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例举

接下来笔者以“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一课为例,对如何借助“以评促学”教学流程(如图2)激活教学中师生的双边评价作个解读.

3.1 第一步:我将去哪里?我在哪里?——激活前概念,引导自我评价和目标设定

提出问题:力和运动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观看视频.针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投票反馈.为了让学生了解2000多年前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下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历史必然,学生上网查阅史料并推送共享.并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批判(如图3).

该环节抛出讨论的主题,重视前概念成因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规律本质,力求先把学生的思路逼入逻辑错位之中,在该环节的评价的策略:在学习进行中有规律地提供描述性反馈;用分析评价数据来了解差距,运用反馈来指导计划与教学,并给所有的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反馈.运用一系列合适的观察、评价、监控和鞭策策略,促进学生资源的搜索能力.

3.2 第二步:怎么去?——强化思辨的过程评价意识,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教师分析学生的现有思维状态、与目标的差距及可能获得的发展空间,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解构标准,转化为更小、更具体的子过程.借助递进的问题串推进思辨的深度:“力是否维持运动?”转化为具体情景下问题的提出“气垫球的运动需要力维持吗?”分析把亚里士多德引入歧途的原因,经历斜面实验抽象成理想斜面实验的过程.具体过程见表1.

借冰壶比赛视频提出问题,施力物体动起来,撤去推力物体马上停止,或者物体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撤去力后,为什么会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呢?总结:前者摩擦力太大,故撤力后马上停下来,后者摩擦力小,撤力后物体由于惯性还会继续向前运行一段距离.故将亚里士多德引入歧途的是不可避免的阻力.

学生实验的导入:伽利略也发现了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摩擦力,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仅凭主观想象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他想借助实验来探究.

实验目的:证明物体马上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太大.

教师演示:如图4所示,轻轻推动光盘,撤力,光盘马上就停下来了.光盘中间有个孔,如果把气球插入孔中就会在光盘与桌面间形成气膜使得滑动摩擦力减到零.

提出递进式问题:没有了滑动摩擦力它是可以滑动更长的距离,那阻力是否完全消除掉了?你能大胆猜想,如果没有阻力会是怎样的场景?伽利略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没有阻力,不需要动力,物体可以一直运动下去”.伽利略一直认为实验是检验真理最可靠的手段,可是他能否借助实验来验证猜想?

制造悬念: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都没办法办到,那么,在300多年前伽利略所处的年代就更难想象了吧,那么当年他又是通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让大家心服口服地认同了他的观点?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演示实验: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5所示),有三个摞在一起的轨道面,由上到下摩擦系数依次递减,他让小球依次从三个轨道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演示:球在1轨道面的滚动,学生记录上爬的高度)

递进问题:如果接触面再光滑点会怎样?如果接触面是绝对光滑的呢?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还会到达等高吗?当倾角减少到1°呢?当倾角减为零呢?(演示:球在2和3轨道面的滚动,学生记录上爬的高度并分析规律)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演示实验与理想实验做了整合,利用对接的窗帘导轨,摩擦系数递减的毛巾条、纱巾条,记号笔及限位孔做斜面实验,然后撤掉对接窗帘导轨,减少左侧木板的角度想象小球的运动,结合与木板位置恰好匹配的PPT动画演示理想实验.通过两实验的整合让学生经历与感悟:伽利略并没有做这个实验,这只是想象的实验,理想实验其实就是以这些可靠的事实(演示对接斜面的实验)为依据,经过理想化处理后,发挥理性思维的力量,这样就可以摆脱科技水平的限制,最终得出真实实验无法得到的结论.伽利略没有找到无阻力环境,但是仍然有力论证了他的观点,靠的就是“實验+逻辑推理”.

3.3 第三步:如何缩小差距?——路障分析,借助评价来自适应矫正教学

教师提出递进式问题:接下来,我们来共同解决伽利略的遗留问题,力和运动具体是何关系呢?伽利略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是不是不同物质形态都具有保持原状态的性质?该环节教学模式采用了翻转的理念,执教者提供“惯性”导学案和微视频,学生根据导学案流程实现对知识的第一次卸载(如图6).教师利用软件对学生学习过程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收集前置作业的“验证气体有惯性的实验设计”典型作品,课中上传前置作业代表性方案,进行交互,学生借动态生成的资源再次批判、完善,最终创造出最佳方案.该环节的“以评促学”教学流程如图7所示.

教师在前置学习中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来诊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设定实际的和有挑战性的提升目标并计划以后的教学;在适当时平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支持、证实和记录学习;给学生提供有关他们进步的及时、有效的描述性反馈;教师运用评价信息进行自我反馈,为适时教学提供依据,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聚焦性教学.

3.4 第四步: 到达目标回望与展望——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土壤

教师提出问题、提供素材,创设机会去追踪、反思和分享他们的学习过程,建立循环激励,科学系统地设计“课外延伸”部分,为学生搭建自我评价的空间,提升每位学习者审视和交流他们自己进步和学习的能力.学生对本节课的思路进行梳理,针对本节疑点在线交流,本节课的悬点方案上传,为下节课的交互提供原材料,见表2.

4 结束语

本文“以评促学”教学模式是以评价为主导,融合了教学方法与技术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验证了信息化环境下“以评促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实现了“教学相长”.希望本文能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少非.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美)查普伊斯.学习评价7策略(支持学习的可行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21-05-19)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实验评价
中级财务会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析
基于微信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