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1-09-26廖小平

光源与照明 2021年1期
关键词:照明灯电气设计城市道路

廖小平

福建万佳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龙岩 3644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其中,道路照明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涉及工序较多,尤其是在电气设计方面,如果设计方案缺乏可行性及科学性,就会导致照明系统运行不稳定,影响照明功能。当前,针对城市道路电气设计,我国颁布了最新标准,无论是照明标准,光源、灯具的选择,还是节能控制等措施,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城市道路照明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问题的出现。并且,还应采取先进的技术,遵循安全、经济的原则,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还能减少维修成本。

1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 城市道路照明配电系统接地形式使用混乱

根据《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15)(以下简称《设计标准》)[1],道路照明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有两种,即TN系统和TT系统。在选择接地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有些道路工程的户外条件复杂,照明配电回路长,回路阻抗大,使得接地故障和单相短路电流值偏小,如果采用TN系统,会因断路器的接地故障保护灵敏度不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切断电源,而产生远大于安全电压的接触电压,该电压沿PE线传至所有路灯金属外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些设计人员对两系统的区别不甚了解,为了配合施工方的经济要求,随意将两种系统混在一起使用,导致在接地故障发生时,有些地方没有配置相应的保护功能,即使配置相应保护功能却没有相应的跳闸,从而给附近行走的人带来电击危害,造成人身安全隐患。因此,正确地选择接地系统,是道路照明安全用电的保障之一。

1.2 路灯眩光

在部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中,由于电气设计方案中存在配置过大功率照明灯具、灯具安装高度与间隔距离不合理、照度水平设定不当等问题,导致道路照明系统的灯源亮度与周边环境亮度存在较大差值,在夜间行车过程中,随着环境亮度的频繁变化,将持续刺激驾驶员与行人的视觉神经,使其容易出现眩光现象,致使驾驶员无法看清前方路况,甚至引发交通安全事故[2]。

1.3 照明灯具的间隔距离大

城市道路照明系统的作用为,通过设置照明灯具与进行电气设计,在交通道路上创造出良好的视觉环境,确保过往车辆与行人正确了解前方路况条件与路面状况,观察是否存在障碍物,并了解其他车辆的情况。但是在部分工程中,设计人员并未正确认识到工程建设意图,为控制工程造价成本,选择加大相邻照明灯具的间隔距离,或是忽视了灯具光分布问题,导致各区段道路照明条件存在差异,存在视觉盲区,没有取得预期的道路照明效果。

1.4 缺乏节能设计意识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亮化工程与道路照明工程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照明灯具数量不断增加。据官方数据统计,城市道路照明耗电量占国内总耗电量4%以上,道路照明耗电量不容小觑,加上各地缺乏节能设计意识,导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设计标准》第7.2.1要求,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应提出多种符合照明标准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又节约能源的最佳方案。

2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的优化措施

2.1 道路照明配电系统接地形式的选择

TN系统是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零线接地的接零保护系统;TT系统是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接地系统,其中电气设备的接地点独立于电源中性点接地点[3]。

《设计标准》第6.1.8中有如下描述:

“TT系统的优点是发生接地故障时可以减少故障电压的蔓延;缺点是接地故障电流小,熔断器或断路器的瞬时过电流脱扣器不能兼做间接接触防护,必须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才能满足切断电源的时间要求。

“TN-S系统的优点是当系统正常运行时,保护导体上没有电流,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对地没有电压,而发生接地故障时其故障电流相比TT系统大,在一定条件下熔断器或断路器的瞬时过电流脱扣器可能动作。其缺点是系统内任一处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压可沿PE线传导至他处而可能引起危害。”

因此,无论是从安全性、经济性,还是从施工难度来看,道路照明时应优先考虑TT系统。当然,如果道路照明线路长度较短、电缆截面积较大,可采用TN系统,故在设计时要进行接地故障电流计算,选择更合适的接地系统。

2.2 照明灯具设计

在照明灯具设计环节,首先,根据工程情况选择适当种类的灯具,尽可量避免使用大功率灯具,安装LED灯具等柔和光源,以此达到道路照明系统的节能目的,避免出现路灯眩光问题。例如,从节能角度来看,尽量配置荧光灯、金卤灯等新型光源,这类光源的节电率较高,使用寿命长。其次,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掌握道路照明需求与周边环境亮度,在其基础上设定照明灯具安装高度与相邻灯具间隔距离等参数,确保道路照明工程的亮度均匀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例如,在某城市道路照明工程中,选定一处路段作为试验段,在140 m2范围内随机设定100个测试点,对照明灯具的平均亮度值、投射至地面亮度值、最小亮度值进行测量,平均亮度与最小亮度分别为20与10,要求将亮度平均值保持在0.5以上,如果未达到这一数值,表明灯具光束过度集中,没有取得预期的道路照明效果。

此外,在灯具选择与参数设计期间,设计人员都需要以保障道路照明效果为首要目的,在满足实际道路照明需要的前提下,再从造价成本、灯具使用寿命、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在道路工程所处区域时常出现大雾气候时,应优先配置高压钠灯,这类灯具有着透雾能力强的优势,通光量超过金卤灯的40%。反之,在受雾霾影响系数较低的道路工程中,则配置金卤灯等其他类型光源。

2.3 光源降压—稳压—调光设计

当前,在部分城市的道路照明工程中,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电能损耗,选择采取隔盏关灯的设计措施,照明系统在特定时间段内关闭一定数量的照明灯具。这虽然可以有效控制系统运行能耗,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为过往车辆与行人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存在视觉盲区。因此,可选择在道路照明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与环境感知技术,采取光源降压—稳压—调光设计措施,具体内容如下:在道路照明系统中设置若干数量的信息传感装置,持续对周边环境亮度、车辆行驶速度、路灯光源亮度等要素进行监测采集,将传感装置接入道路照明控制系统,准确判断系统运行状况与评估道路照明需求。随后,在到达特定时间段或是满足机制触发条件后,系统将依次执行降压、稳压与调光三项节电步骤,在创造良好视觉环境的前提下,智能调整系统运行负荷与照明亮度。

2.4 道路照明水平控制

在道路照明水平控制环节,应采取以下优化设计措施。(1)照度水平选择。设计人员应根据道路等级与车道数等已知工程信息,遵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 37—2012)与《设计标准》等规范文件,合理设定道路照明系统的照度水平与平均照度值。例如,针对城市主干路网与快速路中的道路工程,让照明系统的照度水平达到规范内平均照度值的1.5~2.5倍。(2)照明参数设定。为提高灯具光源的实际利用系数,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适当调整灯具安装高度、倾斜角度、眩光系数等参数,合理选择灯具的配光方式。例如,将灯具倾斜角度控制在5°~10°,将灯具间隔距离与高度的比值保持在3∶1~4∶1。

2.5 道路照明功率密度值校核

当确认该方案符合照明标准的要求后,需计算照明功率密度(LPD),参照《设计标准》表7.1.2机动车道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见表1),严格将计算值限制在标准值内。

表1 机动车道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全面提高城市道路照明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及早实现绿色照明、节约能源的发展目标,设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早转变设计理念,综合采取设计优化措施,确保道路照明工程发挥出应有效能。

猜你喜欢

照明灯电气设计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解答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节能技术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随心所欲的照明灯
米兰家具展开幕大量LED照明灯具精品展出
基于折反射组合结构的混合光照明灯具的设计
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措施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