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结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影响研究

2021-09-24秦婕程晖马冬梅秦秀红刘文静

体育师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要求教学内容影响

秦婕 程晖 马冬梅 秦秀红 刘文静

摘 要: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策略。“体医结合”是指融合体育、医学专业知识,以运动处方的方式,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以获得健康和预防疾病。当前培养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缺乏医学教学内容,无法达到新时代提倡的“体医结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要求。因此需要探究“体医结合”对此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影响,来促进该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这是顺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充盈相应人才资源库的有效举措之一。

关键词:体医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要求;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7

体育与医疗均为助力健康、推动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运动需要人体医学知识提供支撑,医疗治病也需要运动手段辅助康复。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肢体开合提落、旋转屈伸为特点,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导引术”[1]。后来著名医学家华佗在“导引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及养生实践经验,根据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创编了养生保健操“五禽戏”。目的是通过对5种动物动作的模仿,锻炼人体四肢筋骨,通畅血脉。宋代的“八段锦”,也是通过八个基本动作以达到行气活血、柔筋健骨、宁神定志、调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2]。及至“易经筋”“太极拳”都是以运动的方式进行干预,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概念“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医”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此外,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定,应致力于提高体医融合的力度,深入促进体育运动指导全民健身以及运动处方推广的有序开展,在健康促进与疾病防治等环节,应充分体现出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3]。高校是培养健康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响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因此,积极探究“体医结合”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影响,做到有的放矢,把相关医学课程加入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优化整合体育和医学课程资源,补充医学课程、康复课程、突出实践课程,体现“体医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特色,才能对接新时代国家对“健康中国”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

1 “体医结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

1.1 改善民众健康需求的“体医结合”教学内容

随着学科交融与综合日渐突出[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这门学科在促进个体体质、改善和增强人们的身体机能、全民健身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而且与医疗康复相结合,可以恢复人体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亚健康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5]。据对社区居民调查显示:在关于是否需要专业人士对体育锻炼进行指导的问题中,表示“十分必要”与“非常必要”的人数占据总比例的76.4%,由此一来,充分体现出该行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6],社会上也对其作用价值予以了更多的认可。人们也深刻意识到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需要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同时也要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面对这一现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当前“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7]。

1.2 健身俱乐部急需增设“体医结合”运动医疗康复项目教学内容

在俱乐部所提供的运动项目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是减肥与塑形,这也成为许多健身房的主打项目。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日益追求更科学健康的方式强化自身的美感,如通过科学运动健身的方式实现塑造体形的目的。但由于大众对运动规范性、专业性方面认知度不高,许多学员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损伤,虽然他们会选择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并进行休养,但是对于健身指导的医疗康复却并不知情,甚至还抱有疑惑的态度。目前,在社会上健身房所提供的诸多医疗康复项目中,其目的是为了使学员的脏器功能得到强化,并且达到肌肉骨骼康复的效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员均有所涉及,其中高年龄学员对医疗康复的需求更强烈。在健身俱乐部推出的诸多项目中,基本上是以健身健美为主打项目,极少会涉及与运动医疗康复相关的内容,纵使大家已经开始提高对运动医疗康复项目的认可,但由于项目在社会发展受限,因而很少人员参与其中。不难发现,当今市场上以健身健美教练居多,较少出现专业的医疗康复人才,而且即使有,其专业水平也不高,所掌握的技术较基础,无法使学员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更是无法与医院相媲美,因此,健身俱乐部对“体医结合”运动医疗康复项目内容的需求日益紧缺。

1.3 从事商业活动的健身教练需提高“体医结合”教学的专业水平

目前,纵观市场的发展现状,运动健身教练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育专业学生、健身学员以及退役运动员等。而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医疗保健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实践操作经验欠缺,在工作中很难凸显出自身的专业优势。虽然许多学生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但关于医疗保健与康复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而且当前许多高师院校过于注重“安全第一”,教师在指导课程期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故,使学生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经常会尽可能减少具有危险性的教学项目内容,内容逐渐偏向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操作经验。这样一来,俱乐部教练员在为学员提供服务时,则无法满足学员对运动康复治疗的需求,特别是对慢性病患者或者老年人群体,由于教练员的服务水平、综合技能以及专业能力较低,以至于最终无法应对学员的各种复杂情况。

1.4 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体育健身理论“体医结合”教学内容的补充

在国内的基层卫生工作中,主要是以全科医生作为骨干,通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致力于实现“六位一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保健,医疗,康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技术[8],对于运动健身来说,在医疗卫生中则是起着预防、康复以及保健的重要作用。然而,多数医护人员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少会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只有偶尔为群众提供服务时,才去了解部分常识内容,因而仅可以为群众适当提出一些活动建议,但却缺乏实际可行性。在目前“健康中国”的快速发展下,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也不断得到进步与发展,“体医结合”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必然的发展方向,以补充体育健身理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不足,推动体育业与医疗业的相互融合。

2 “体医结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影响

2.1 “体医结合”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以运动医疗康复理论和“实践操作+运动技术和原理”的教学内容。实施专业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基于教学内容层面进行分析,采用推拿按摩学、针灸学、中国传统养生术(导引术、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健身气功)、团体操课、器械训练、体适能训练等与医学有关的课程指导学生展开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部分,要充分保证课时,并延伸更多的知识内容,增加病理学、动作控制与学习、诊断学、外科学、影像学、中医学概论、内科学,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夯實的基础;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实践课与选修课,延续本专业的教育特色,保留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9]、运动医学、运动处方、运动损伤与预防、安全防护与急救,与此同时,结合本门学科的发展需求考虑,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肌动学、运动机能评定、体能康复与锻炼、运动营养与膳食技术等课程。运动技术培训专业必修课程为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健康教育学,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术科课程为气排球、羽毛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花样跳绳、键球、板羽球、绳毽、空竹、舞龙舞狮、射艺、轮滑等社群健身流行的项目。应防止各门课程之间发生重复与脱节的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淘汰一些落后的内容理念。建议开发增设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理疗学实验、骨伤学、运动创伤学、慢性疾病运动康复、肌肉骨骼康复、神经康复学、康复护理学等课程,让学生在某一专业上有相当深度和科研性的发展。

2.2 突出实践环节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非师范类的一门专业[10]。在设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展现出专业特色与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后的发展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与医疗企业或养老机构、残疾人行政事业单位及健身房的对接桥梁,打造精品基地,协作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提高与养老机构、残疾人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医疗企业、健身行业之间的合作,采用就业实习的方式,协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由此一来,各方才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11]。社会各阶层应积极设置医疗企业、养老机构、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健身俱乐部实习实训基地,以便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基地汲取实践治疗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2.3 加大对“体医结合”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力度

在“体医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目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兼任,拥有医学方面的专业教师不多,能够掌握体育与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更少。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充分融入医学知识的内容这一目标,学校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及时做好结构优化调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掌握扎实的知识体系,从多个层面考虑,实现“体医结合”的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改变当前的教学

情况,从而响应时代的发展趋势[12]。利用校企合作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机构在医学方面的资源,注重对年轻老师的培训,将“体医结合”知识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常态化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同时注重高水平教师人才的引进,特别是“体”“医”两方面均取得一定的经验与成绩的人才,以高水平教师为首,积极带动校内其他教师队伍共同进步,加快“体医结合”的推动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鼓励高校体育老师去医学院学习。在“体医结合”的新形势下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能够让教师在“体医融合”方面,给予社会健身需求者较为合适的体育指导,在结合新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原理后,能够对学生的运动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13]。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上流行起运动健身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把休闲娱乐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预防疾病、塑身造型。而经济水平的上升,促使人们追求更专业、更高级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健身俱乐部、社区健身站(点),在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健身。而他们所采用的健身方式主要以单纯的体育运动或活动为主,很少融入医疗技术监测。且健身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医疗保健和康复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以至于与当前国家推行“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担当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任。探究“体医结合”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影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优化整合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改革缺少医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增加体育保健、医疗康复教学内容,改革以理论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实习实训的弊端,突出实践环节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对“体医结合”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从理论角度勾勒出“体医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以期促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远朋,王煜,胡毓诗,等.体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EB/0L].2017-02-11[2020-12-2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1/00/31721317_628158371.shtml.

[2]李勤,倪青,吴瑞,等.中医传统运动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0,15(21):3355-3358.

[3]孟俊鸟.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路径[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4):51-53.

[4]王柏玲.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4( 02):124-126.

[5]王榮乾.贵州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6]张明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552-554+558.

[7]杨铭,韩淑丽,郝冰冰.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与实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1):133-136.

[8]刘晓真,周苏娟.基于ASP.net的针灸学习网站的研究与设计[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09):3061-3062.

[9]陈学菊. 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10]李显国,郑贺.安徽省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187-189.

[11]吕艳琼.“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3):7-9.

[12]葛智斌.“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问题审视与完善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3):100-103.

[13]胡尧,邬建卫.中医药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4):34-37.

基金项目:2019年度甘肃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开发与交流研究》(GST201912);2019年度天水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医结合”理念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SYJY201989)。

收稿日期:2020-09-17

作者简介:秦婕(1969-)女,甘肃秦安人,教授

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要求教学内容影响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