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说真话”令人信服?

2021-09-24冯渊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4期
关键词:真话曹操

冯渊

平时写作文,同学们总被教导要写真话。但也有人说,哪能全写真话,必须要有所修饰。其实,写真话是一种写作态度,而有所修饰是写真话的具体方式,二者并不矛盾。我们要写真话,表明观点,这样才能有效交流。但真话如何写,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清楚,却不是一件易事。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写真话的逻辑。

著名逻辑学家殷海光说过这样一段话:

真正有所说明的道理,很少是简单的。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也很少是简单的。经得起长期考验的真理,大多是学人长期研究的结果;而且其建构也是复杂的。……对于这样复杂的程序和建构,一般人感到不耐。一般人所喜欢的,是简单的确定。……大家的喜好简单而又急切,于是口号、标语、主义、教条、理想等大量应市。然而,这些廉价的商品被证明老是没有实用价值时,跟着来的便是失望、幻灭、沮丧。

正如文中所说,世上的确有看上去很简单的道理,但细究起来,很少有道理能简单地说清楚。请看下面的对话。

甲:大家都要做一个诚实、正直、讲道德的人,你能分清这些概念吗?

乙(不假思索):当然分得清。

甲:我们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属于诚实、道德、正直的行为吗?

乙:对待敌人和对待朋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甲:欺骗自己人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吗? 假如我军被敌军包围,为了鼓舞士气,将领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乙:那是战争中的特殊情况,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甲:假如孩子生病了不肯吃药,母亲对孩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孩子听了话,吃完药不久病就好了。这也不道德吗?

乙:在这种情况下,哄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

发现没有?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道理,也不是那么简单能说清楚的。在表达观点或阐述道理时,如果我们不能有逻辑、有条理地去说服别人,仅仅斩钉截铁地下结论,那么只能反映出思维的简单、粗暴,即使我们说的是真话,即使我们讲的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如果我们掌握一点说话的技巧和逻辑,就能更好地说服别人、打动别人。这种能力也同样可以用在写作之中,让我们把真话说得更有逻辑。

案例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说话技巧

曹操五十六岁那年统一了北方,孙权、刘备势力仍很强劲,他们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于是,曹操发表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的三县户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如何既表明自己的志向愿望,又能剖白自己的心迹取信天下?这不是简单地“说真话”就可以解决,关键在“如何说真话”,才能让天下人安心。

首先,曹操坦然表露自己的政治理想,毫不隐瞒自己想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年轻时就不甘作平庸之辈,希望能做一郡太守,“建立名誉”。等到做了济南相国时,兴利除弊,结果“为强豪所忿”,遂辞官回家。回家后,想在故乡盖一所房子,“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像马克思说的那样:“随我自己的心愿……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当然,曹操不可能真的隐居。他不会放过时代给予的机会,还是想着“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他以想象中的墓碑碑文表达自己的志向。与马克思17岁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样:“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然后,曹操追述自己平定天下、官至宰相的历史。从代理兖州牧、击败黄巾军,到消灭袁术、袁绍、刘表,终于安定天下。身为丞相,曹操地位之尊贵已到了顶点,已超过了平生愿望。

问题来了。曹操现在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年轻时的预期,权倾朝野很容易带来谤议,曹操要如何自证清白?——说真话,也是要讲究方法的。简单来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说真话在态度上要开诚布公,在技术上引入“虛拟论敌”,直面矛盾。

面对无数双眼睛还要遮遮掩掩,效果肯定很差。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还要自作聪明,情形类似于《皇帝的新装》中那个不穿衣服还自我感觉很好的皇帝。曹操没有这样,他直接表明,我提及自己的这些历史,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夸耀自己……这在论辩里叫作“虚拟论敌”,即先将对方的不信任和反驳大胆地呈现出来,然后再逐一反驳。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最坦诚的大实话,这个大实话将曹操的重要地位揭示出来了——因为有我曹操在,袁绍、袁术、刘表等才有所忌讳,现在这些人都没有了,是不是我就要称帝了呢?我知道大家在这样猜测。——大胆地将对方的观点呈现出来,不回避核心矛盾,不藏藏掖掖,这是驳论的关键。

第二,说真话但不要说硬话,态度要硬,情感要软,让听众产生“共情”而不要引起“公愤”。

在传统中国社会,引证历史上著名的人、事,往往能俘获大众的心。齐桓公、晋文公流芳百世,是因为自身强大了,仍然谨守规矩,奉事周王室。燕将乐毅逃到赵国,赵王想和他商量如何进攻燕国。乐毅跪在地上流着泪回答:“我侍奉燕昭王就和侍奉大王一样;我如果获罪,被驱逐到别国,到死为止,连赵国的普通百姓也不忍心加害,何况燕王的后代?”——乐毅不忍心伤害燕王,是因为哪怕被驱逐了,也不忘祖国。胡亥杀蒙恬时,蒙恬说:“自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受到秦国的长期信任已经三代了;现在我统兵三十余万,论我的力量已足以造反,然而我自知即使死也要坚持君臣的大义,这是因为不敢玷污祖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蒙恬不忍心伤害秦王,是因为不敢玷污祖德。

曹操说,“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曹操的祖、父以至自身,还包括儿子,都备受汉皇室的信任。这样的家世、这样的道德标准,保证了他不会犯僭越之罪。不仅如此,曹操还对侍妾说:“等我死了以后,你们都应该改嫁,目的是让你们宣扬我这种心意,让大家都知道。”也可能有人说,曹操不过这样说说而已,他绝对是包藏祸心,之所以不篡位称帝,只是时机未到而已。请注意,本文的讨论重点放在“如何说”上,而不纠缠于“真话之真”,因为纠缠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涉及更复杂的心理动因,超出了讨论的范畴。当我们无法肯定曹操说的一定是假话时,不如重点分析他的表达技巧,关注他是如何说理的,这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

第三,说真话最重要的还在于好好讲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路径之一是将利益、价值等比较权衡,让读者自行掂量、判断。

曹操当然知道别人在质疑他,他已经剖白了自己,他也知道单靠这种剖白,他人未必相信。周公当年用《金縢》书来表明心迹,后世成为一桩公案,有人赞美周公高尚人格,也有人质疑周公在耍心眼。所以,为了更深入地说理,曹操必须讲清楚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消除篡汉自立的嫌疑?曹操明白对手这些质疑后面的潜台词:你说什么都是虚的,如果来真格的,请你交出军权,你是否愿意交出军权?

这是曹操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很像现在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的二元思维模式来回答。于是曹操很诚恳地说:“把军权交给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那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的确是害怕失去了军权就会遭到人家的谋害。这既是替子孙打算,也是考虑自己一旦失势,那国家就要出现危险,因此不能因追求虚名而遭受灾祸,这是迫不得已的啊。”——你要我交出军权,我态度很明确,不行。因为我交出军权之后就会遭到人家的谋害,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不会做出这种自杀式的选择,此其一;其二,我交出军权之后,天下纷扰绝不会因此结束,汉室还会被人觊觎,我仿效周公得到了美誉,但这种美誉不能改变糟糕的现状,所以,我只图虚名这种做法是可耻的。

这是《让县自明本志令》全文最为精彩的地方。读了曹操对利益的权衡比较,我们会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不能要求他去做一件于国于家都不利的蠢事。这种说话的高妙之处,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接下来曹操表示:我凭借朝廷的威望,继续征伐,平定天下,完成了皇帝的使命;目前国家还需要我,我不能让位,而封地是可以辞让的;因此将部分封地和赋税交还给国家,以此减少别人的诽谤,同时也稍稍减轻我的责任。

曹操这篇表达心迹的文章成为说理的名篇,主要有上述三个原因。如此痛快淋漓、挥洒自如、毫无顾忌的文章,也只有霸气如曹操才写得出。当然,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做一郡之守的年轻人了,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他随便怎么说,别人也不敢去责问他。所以,文章既气势咄咄逼人,令人望而生畏,又显示出坚不可摧的逻辑力量,让人不得不服。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时,一定要关注曹操是怎么在语言文字中布局绵里藏针的阵势的,这才是最最紧要的。

练习

“真话”怎么说

下面是一组复杂的话题,面对这些“灵魂拷问”,当然应该说真话,但是,真话应该怎么说?不妨参照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采用的方法,尝试做深入的探讨吧。

【话题1】

每次考试考砸了,都发誓此后要集中精力学习;每次体检看到许多数据不正常,就想要好好锻炼身体。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话题2】

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就能避免随波逐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话题3】

没有限制就没有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是不可靠的,也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其实,不止写作是这样,生活中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分析】

话题1的核心是:人能不能按照他的设想变得更好。

能。——能变好吗?你没听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不能。——不能变好?你没听说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吗?

无论回答“能”还是“不能”,都是有漏洞的,而有逻辑的真话可以这样说——

人一生的努力就是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前进,一切辛勤的付出是为了比现在活得更好,更健康,更文明,更丰富;同时,每一步前進,都是在和自己的放任、惰性等一切不好的本能抗争。虽然我们未必能按照理想的模式去生活,但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无限接近我们的理想。

话题2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回答时要留心“刻意”二字。

能。——能避免吗?刻意为之的行为就是典

型的“矫俗干名”(故意违背世俗去获取名声),不是发自本心的特立独行,仍然不过是流俗,甚至恶俗。

不能。——不能避免吗?人类的一切努力,最开始都是“刻意为之”,不“刻意”就只能顺着自己的心意,你不知道顺流只能而下吗?逆流而上都必须“刻意”。

这个问题同样不能简单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说真话——

特立独行是内心的真正坚持,随波逐流是没有个性的流俗。“刻意”是有意为之。如果我们起步的时候能“刻意为之”,与随波逐流反向而动,最终,我们有可能走向特立独行;如果只是为了显得不随波逐流一直刻意作伪,最后就有可能更加俗气。

话题3的核心是:限制增加了难度,难度倒逼创新和突破,限制真的能实现创新和突破吗?

能。——人们在习惯的轨道里生活,不需要太多的应激、应变能力,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衰减;而增加限制就会带来难度,难度势必激活抗争因素,实现对当前困境的突破。

不能。——限制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写作需要灵魂的自由,任何限制都是对写作的破坏。生活中种种限制也是对自由灵魂的戕害。创新突破的火光就来自自由,当一切自由的火花都被吹灭,怎么可能还有创新?

这个问题回答“能”或“不能”都会被反驳,通过前文所讲的方法,真话可以这样说——

贝多芬奔放的激情创造了新的乐式,莫扎特用现存的乐式表达了丰富的音乐语言。李白用不同的诗歌体裁表现了各种飞扬的想象,杜甫能在律诗的固定框架里表现各种丰富的情感。——限制有时增加了难度,有人在克服困难中生发了创造力,获得了历史性突破;限制有时增加了难度,有人打破这限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当然,也有完全相反的情形,即有人在增加限制时,被限制带来的难度摧毁扼杀;有人在没有限制、没有难度的境遇里身心自在,也有可能实现创新与突破。

猜你喜欢

真话曹操
心动杀人
讲真话使人健康
山鸡舞镜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
三国演义
一言堂
曹操雅量惜才
曹操梦中杀人
说真话吃亏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