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19世纪越南燕行文献中的黄河诗文探析

2021-09-24梁允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黄河越南

梁允华

(郑州大学 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1)

越南封建王朝作为中国藩属,除了定期岁贡朝拜外,逢贺寿、请封、谢恩、告哀等礼节大事或其他紧急事宜,亦不定期派遣使臣入华觐见。入华使臣的遴选向来为越南国内之“一时极选”,受到朝野上下的高度重视。越南朝贡使臣多为科举出身的文学翘楚,在出使中国的行程中留下了许多诗文。现存越南汉文燕行文献时间上横跨中国元、明、清三朝(越南陈、后黎、西山、阮朝),其中绝大部分为越南使臣入清朝贡途中所作。(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全二十五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共收录现存绝大部分越南汉文燕行文献79种。其中最早的为元代延祐元年(越南陈朝,1314)1种,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越南后黎朝,1597)一类3种。其余75种全为清代燕行文献,时间跨度从康熙十二年(1673)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年(1884),贯穿越南与清朝外交之始终。其中保留不少越南贡使途经河南时所作咏怀诗文及行程记见,所见作品最早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最晚为光绪六年(1880),累计有40余种燕行文献。越南使臣在河南往返途中,郑州附近的黄河渡口(荥泽县—获嘉县)为其行程的关键节点。浩渺壮观的黄河景观和厚重深沉的河洛文化,激发了自幼谙习儒家文化的越南使臣之朝圣幽思,他们创作的许多咏怀黄河之燕行诗文及记载黄河状况之笔记、地图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成为黄河文化在古代越南传播的典型代表作品。

一、越南贡使之渡黄河经历

安南(今越南)贡使入贡途经河南,始于北宋,元、明时期安南贡使入京,多循江南大运河水路,偶经河南陆路,但行程细节史料今俱无存。清康熙年间安南贡使返程始由直隶—河南—湖北陆路;雍正时期又调整为全程江南水路;至乾隆后期则全程改由河南陆路东线(信阳州—确山县—遂平县—西平县—郾城县—临颍县—许州城—新郑县—郑州—荥泽县黄河渡口—获嘉县亢村驿—新乡县—卫辉府城—淇县—汤阴县宜沟驿—彰德府城),嘉庆、道光年间基本遵行未变。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年间,河南陆路往返兼用东、西(郑州—新郑县—长葛县太平店、石固驿—襄城县—叶县—裕州—南阳县博望驿—南阳府城—南阳县林水驿)二线。(2)作者待刊稿《清代越南朝贡使臣河南行程及交游事迹考》,收录于“世界的中原与中原的世界: 首届河南史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11月16日。

清代越南贡使渡黄河,有固定行程安排和礼遇接待,一般在郑州州城管城驿停歇后,北上荥泽县冈里塘黄河渡口(今郑州市惠济区岗李村附近),渡河后入卫辉府获嘉县亢村驿(今获嘉县亢村镇)停宿。[1]145-149道光五年(1825)越南贡使黄碧山记载:“南岸北岸相去四十里,皆筑重堤,增设土堆,列以塘堡(塘堡各有兵)。南为荥泽县界,北为获嘉县界。……使车至此,例有三牲先告河神,而后渡。其送车停止,北岸别换车辆。”[2]320-321其间或遇突发情况,越南贡使则偶尔向东改道经开封府仪封厅渡口(今兰考县境内),或向西改道经河南府孟津渡口(今孟津县境内)过黄河。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大水,丁翔甫等在郑州向西经荥阳县、汜水县,入河南府巩县、偃师县、孟津县过黄河,从怀庆府入山西泽州府北上太原府,再向东入直隶进京;[3]125-126道光二十五年(1845)范芝香等“荥泽渡阻水,改道三日,至偃师县城,得报孟津渡河水亦合,仍复停待”[4]168。渡河之后经卫辉府、彰德府入直隶;咸丰三年(1853)因太平天国北伐,潘辉泳等经河南陆路改道西线(南阳府—许州),在长葛县改道东北行,经洧川、尉氏、陈留、兰阳诸县,经仪封厅渡黄河,经延津、封丘县入卫辉府城。[5]

二、清代越南贡使记载黄河之燕行文献概况

现存清代越南贡使记载河南境内黄河状况之燕行文献,最早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最晚为光绪六年(1880),时间跨度近百年(越南西山朝、阮朝),以道光年间文献记载最多。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咏怀诗、记见笔记、地图三种体例,其中以咏怀诗数量居多(40首),记见笔记7篇,内容更为细致生动,黄河沿岸州县地理形势图9幅,较为准确直观。(参见表1)

表1 越南燕行文献涉及河南境内黄河文献统计简表

清代越南贡使河南行程渡黄河途中所作之咏怀诗歌,体裁均为五言、七言诗。虽然咏怀的主题相近,多为对黄河壮阔景观之惊叹、对深厚文化意蕴之感慨,或为触景生情,发旅途万里之幽思、道旅伴临别之感伤,但这些诗歌均为私人撰述,非官方应对之作,个人性格色彩明显,感情丰富,奔放灵动。另外越南使臣多为越南国内文学名家,汉学修养深厚,对黄河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其作品用辞古雅有深意,是展示悠久的黄河文化域外传播的绝佳样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行程记见文献、所绘地图,则为越南贡使回国后呈报皇帝进览之官方资料汇总。越南朝廷十分重视通过朝贡使臣之实地见闻,获得中国的实际社会状况。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岁贡副使阮文超撰《如燕驿程奏草》,即为其回国后上奏之入清行程见闻汇纂,卷首载临行前阮朝嗣德帝敕令:“嗣德二年正月日臣等陛辞奉敕: 是行江山胜概,所至详记,回期进览,钦此!”[6]而如果未能仔细留心清廷局势,所奏不能令皇帝满意,则会因此受到责罚。阮朝官修史书《大南实录》载明命帝敕谕(1832):“谕礼部曰: 黄文亶、张好合等身衔王命,责在周询。乃日记访察清国事状率皆草略,无一可堪入览,已属不职。……黄文亶坐杖一百,发镇海台充当苦差,张好合、潘辉注俱革职从部效力。”[7]是故清代越南使臣对入中国沿途地理形势、关防军务等方面多留心记录,以期回国呈奏。而黄河作为中国分限南北之天险、河务军防重地,自然受到了越南贡使的特别关注,在亲历观察的基础上,参核考证,对黄河地形、渡河时间、沿岸驿站、塘汛设置,以及黄河源流、泛滥改道、中国历代治黄方略都有较为仔细的记载和考证。文字内容考证详实,用辞格式严谨,所绘地图体例有法、较为明了准确,具有十分宝贵的史料价值。

三、越南贡使咏怀黄河诗文之主题内涵与历史价值

蜿蜒奔腾的黄河进入河南境内,正处于中下游分界之区间,河道逐渐开阔壮观,临河远眺,水天一色,平野无垠。清代黄河中下游水量亦较为丰沛,水势汹涌,而泥沙含量巨大,浊流滚滚,在夏秋汛期不时有决口之险,故两岸所筑河堤高大连绵,堤上绿柳成行,远望不绝,景色绝佳。潘辉注即由衷赞叹:“黄河水缩缩红浊,一望汪洋。两岸相去约十里,自荥泽行五里许过河堤下沙岸,登舟扬帆中流,苍茫四顾,遥见南嵩山、北太行,缥缈云表,诚中州大观。……惟渡南荥泽,北获嘉,河流静帖,凭空眺望,眼界浩荡。到谓山见嵩岳之高,水见黄河之大,庶几不负壮游!”[8]对于从异域远道而来的越南朝贡使臣而言,如此壮观之黄河胜景,乃南方之人平生所未见,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了越南使臣强烈的诗歌创作冲动。众多风格不同、构思巧妙、文字隽永的咏怀诗歌,把黄河的雄浑壮阔、深沉肃穆、激涌险要的自然景观特色,勾画得生动细腻,如临其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黄河自然风光之胜景咏叹

1.磅礴奔流之壮观

黄河在夏、秋汛期水势蔚为壮观,纵观黄流千里,不见首尾,横渡一望无涯,波澜壮阔,尽显雄伟大观之气象。黄河磅礴壮观之大河奔流气势,给越南贡使带来深刻视觉震撼。如西山朝贡使《再渡黄河》:“昨夜梧桐一夜飞,征装重整渡河湄。派浑虹浸依前渡,势猛鲸奔异昔时。万派汪洋湍水阔,九江萧瑟朔风吹。泛帆高挂更然济,定有天心默护持。”[9]64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黄河水涨时众水归宗、激昂奔腾之气象跃然纸上。而黄碧山作《渡黄河》一诗,诗前特列注文描写黄河景致:“南岸北岸相去四十里,皆筑重堤,增设土堆,列以塘堡(塘堡各有兵)。南为荥泽县界,北为获嘉县界。时秋夏之交,沙泥浸湿,沙水急流,其色黄浊,故曰黄河。河头远望,一带印山,横渡蒙蒙,只见一碧横空而已。”简明生动地酝酿出黄河丰水期近望湍急心惊、远眺空阔遐思之意境,后续以诗曰:“不比千江与万川,滔滔乎水水如天。黄沙汹涌翻波色,绝岸迷离渡客船。四十里遥青缥缈,千重云上白流连。有谁虑得山派派,不用清当五百年。”[1]320-321以水势滔天、波荡渡船之激烈紧张氛围开场,又以遥望无垠、神思遐想之悠然情愫收尾,动静对比,情绪跌宕,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水雾无垠之肃穆

黄河水面汪洋一片,浩荡无涯,天然具有大气深沉之底蕴。阮收《渡黄河》:“轻舟一叶过黄河,鼓楫中流听棹歌。牛马望中迷远岸,鱼龙窟底滚洪波。纵观破浪孤帆影,追忆穷源万里槎。圣瑞须逢半千载,古今安得治常多。”[10]以潇洒从容的文笔勾画出黄河宽广无垠之风貌,进而引申出超脱悠然的历史幽思。

黄河值夏秋水潦之时,水雾升腾氤氲,充满令人敬畏之神秘肃穆。黄碧山《重渡黄河》:“重来寻古渡,满目浊波扬。潦尽河仍大,秋来水自黄。比清难一笑,如带漫焚香。古意觅川逝,悠悠利涉樯。”[2]338文字直白简洁又沉静隽永,“如带漫焚香”尤为生动传神,黄河水面上袅袅升腾的水雾,宛若仙境,充满超尘脱俗之想象意境。若晨、夕之时横渡,水天交接,水尽地平,星隐天际,更引无限遐思。黎光院《渡黄河》:“晴波滚滚入云流,天际茫茫一望悠。影接鱼龙横棹过,座疑星斗向空浮。会逢五百征平象,路达三千稳壮游。借问欲通银渚望,汉槎归去几多秋。”[11]行文中现实观感与想象意境混若一体,交错迷离,令人沉静遐想。阮述《黄河舟中谩兴》:“一笑亦容易,河清未有期。波涛如此险,星宿更谁窥。鼓楫凭风壮,看山觅岸迡。寒微翻夕炤,舞影失潜螭。”[12]诗文以连续的水、陆、空视觉角度切换,给人以琳琅璀璨之新奇感受。

3.浊流激涌之惊险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丁翔甫行至郑州时,正值河水暴涨,引发下游祥符、兰阳县河堤大决口。使团被迫改道向西,从上游孟津渡河,丁翔甫亲见“黄河水决七百里,壅没无数,使路更从西支。登高远望,宛见河流浩荡无涯。”遂赋诗哀叹:“黄河一以眺,白地可堪哀。远岸混无际,愁云黯黯起。夺流何处住,泛舟几时来。决裂还如此,清辰又几回。”[3]151生动地展现出黄河在涨水时乌云密布、浊流四溢之惊险场景。张好合《过黄河》:“滚滚风前带雨澌,临深那个不兢持。清流河道将逢日,启圣天心亦有时。舟楫此时劳返往,古今何处不推移。远游我是乘槎客,未敢穷源到水湄。”[13]作者以渡河时风雨交加、怒波深涌之心悸经历,引发出对河海安澜、太平盛世之深切期盼,别有深意。

4.绿柳春堤之欣悦

黄河在初春枯水季节,水流平缓。堤岸则绿柳成行,花树交错,别具欣喜之观感。潘辉注《渡黄河》:“绿柳堤边踏软沙,秋风客舰泛长河。鱼龙静帖千重浪,牛马微茫十里涯。观水兴榷频鼓枻,涉川险济稳驱车。浮深更想坚高处,泰岳更瞻隔紫霞。”[14]258全诗洋溢着愉悦之观瞻氛围,以轻快之节奏呈现出黄河初春之和煦风景,读之令人向往。阮思僩《过黄河有感》:“犹是中流见太行,归途便拟向南阳。两堤新柳摇烟绿,万顷平沙衬日黄。神禹四乘原历历,贾公三策久茫茫。珥河忆我开河役,过此惊心一苇航。”[15]诗文大气恢宏,展现出春日黄河之蓬勃气象,触目而兴忆古思今之豪情,思绪纵横,文采盎然。

5.沙渚残雪之静谧

黄河入冬则水波不惊,晴空万里,残雪初霁,雾笼河滩,霜凝沙渚,另有一番别致情趣。阮偍《黄河晓渡》:“万顷汪洋一望平,烟空波静入冬晴。源分宿海天津远,岸激迴湍水势濴。晓雾疎疎将树隐,凉风细细掠蓬轻。瑞征果应升平会,八十年前定一清。”[16]由远及近,由静入动,晴天映水,薄雾隐树,凉风掠蓬,展现出一幅冬日黄河的静谧风貌,别有意境。武希苏《重渡黄河》:“万顷长源涌碧湍,往回一棹总安澜。锦帆趁上凭风送,纱幙轻拖带雪寒。柳衬金堤仍旧渡,水凝素渚孕新滩。数声欸乃才移岸,频点归程望玉关。”[17]文辞清新别致,恬静淡雅,宛若一幅水墨图画,勾勒出黄河冬季沙渚凝露、堤柳挂雪之优美景致。范芝香《过河喜赋》:“河岸停骖久,征夫趁晓行。舟从水上转,桥向雪中横。日曙云低敛,山低驿道平。皇都千里外,犹及早梅迎。”[4]170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充分体现出作者晨起渡河之清爽喜悦之情。范熙亮《渡黄河》:“秋初曾鼓棹,腊半乃移樯。衣已征尘黑,河仍去日黄。凝波回冻渚,一鸟度斜阳。夙昔垂风志,临流也自茫。”[18]文字略显沉郁顿挫,但整体意境肃静落寞,隆冬萧瑟,黄河夕照,引发行者孤寂之怅叹。

(二)黄河文化内涵之圣德想象

黄河不仅具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包含着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古老的华夏传统文化象征。清代越南使臣渡黄河所经过的开封—郑州—洛阳沿线,正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乃中华文化根魂所在,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是黄河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带。越南贡使多以科举出身之高级文化官僚充任,不少为其国内知名之文学大家,自幼熟读儒家汉学典籍,对中原地区黄河两岸的历史遗迹、古籍典故耳熟能详,故其所作之黄河诗文,饱含对文化母邦、圣贤故地的敬仰之情。

1.河清圣德之政治期许

黄河自古以色黄浊、易泛滥而闻名。黄河水清之罕见自然现象,预示着河流安澜,“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观念深入人心。而儒家亚圣孟子有言“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后世逐渐将黄河水清视为国之祥瑞,象征着圣人现世,与君主圣德紧密关联,成为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

段浚《过黄河口占》:“天河分派入河域,万里汪汪赤练横。生圣果然征泰运,振君应及此时清。”[19]李文馥《过黄河》:“汪洋一派浊于泾,留为生民报太平。更历古今千百代,问君曾记几回清。”[20]两首咏怀诗凝练简洁,主题鲜明,由景生情,展现出政治清明、天下安宁的殷切期望。吴仁静《过黄河》:“九曲东流急,南来一叶轻。仙槎随月泛,灵马化龙行。天意难生圣,波心久未清。昔闻河气势,今为帝王经。”[21]诗文开篇飘逸轻灵,继而用龙马献河图于圣人伏羲之典,引出盛世难逢之叹。阮攸《黄河》:“一气汹汹混沌前,其来无际去无边。天河巨派九千里,圣主休期五百年。怀古未能忘夏禹,只今谁复羡张骞。秋中可有浮槎过,我欲乘之再上天。”[22]诗文恣意汪洋,气势昂扬,通过黄河五百年逢一清之政治寓意,怀古思今,展现出作者积极建功于当世之传统儒家政治抱负。

2.昆仑灵脉之浩然正气

中国古代先民笼统认为黄河源出昆仑,自先秦以来传说昆仑乃西方神山,高阔峻极,为西王母所居,上有长生不死之树,具有特殊的神圣地位。后世文学、宗教思想逐渐赋予黄河昆仑灵脉所出、具有浩然正气的精神禀赋。越南使臣对此中华文学掌故了然于心,在咏怀黄河诗文中运用娴熟得体,展现出高超的汉学修养。

西山朝贡使《过黄河》:“乾坤正气赋为优,不择还为万壑收。达出昆仑源浩浩,高通天汉派悠悠。春来龙跃桃花浪,风动鱼惊竹箭流。莫把和尘胶俗见,一清润泽遍寰区。”[9]53诗文端庄雅致、持重而不乏清新,展现出黄河源清气正、宽厚雄伟的精神内涵,洋溢着河清安澜、天下太平的祥瑞之气。郑怀德《再渡黄河》:“荥泽横河返,奔湍怯鸟窥。末流雄若此,灵脉盛应知。出圣清斯见,为龙越可期。穷源功欲续,复命敢他岐。”[23]340由所观黄河下游雄浑气势,引发黄河乃华夏龙脉、国家政治象征之赞叹,亦体现出对黄河源头之神圣向往。

3.河洛故地之景仰神游

历史悠久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根魂所系。上古传闻龙马负河图献伏羲、神龟出洛书献大禹,而天下大治,“河图洛书”成为华夏正统、圣贤政治之文化符号。加上河洛地区乃成周洛邑故地,东周、汉魏、隋唐故都所在,程朱理学发源地,是后世儒家极为尊崇之文化圣地。清代越南贡使多经荥泽渡河,偶或改道西向孟津,遥见或亲至河洛故地,遐思联翩,可谓朝圣之旅,景仰激动之情展现于诗文之中。

丁翔甫《河南道中》:“旧闻历历在遗编,老眼初经路八千。地到武关开豫甸,天于星野绾元缠。河流万世思昭德,洛派千年见正传。时对古碑寻往迹,兹游剩喜遍山川。”[3]146语言平和,娓娓而谈,道出河洛文化之中华正统地位,对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饱含亲切喜悦之情。郑怀德《洛中》:“天中灵聚洛阳开,虎啸龙吟战斗回。戈甲尚存周礼乐,弦歌无复晋楼台。牡丹价压三都赋,杜宇啼飞九土灰。晋率从今归有道,函关何足恃崔巍。”[23]328鲜明地呈现出对河洛地区礼乐文化起源、历朝都邑形胜地的向往追思,典型地展现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之沧桑咏叹主题。阮文超《于荥泽渡黄河》:“赴海入中国,离山出吐蕃。羲图如假象,禹凿不言恩。平地无荥泽,西流有孟门。防河宁别策,后世汉堤存。”[24]266-267全诗气象开阔,空间和时间之遐想交错纵横,用伏羲制八卦、大禹治水之“河图洛书”典故,表达出关切政治民生之主题。

道光二十五年(1845)范芝香自郑州改道向西,途经偃师作《偃师二程夫子书院》:“理学渊源溯二程,儒书千载引风声。坐春堂上尘湫迥,立雪门前景致清。洛水由来接洙泗,奎文今又驾元明。为言多少藏修者,瞻仰高山履景行。”行文端庄雅敬,对理学圣贤缅怀景仰之情溢于言表。又于孟津渡河,作《孟津怀古》:“鹿台筑就万方仇,八百师干往会周。叩马独来孤竹子,跃鱼先入孟津舟。十分果熟还须拍,一局棋残总未休。日暮沙堤试回首,碧云黄水两悠悠。”[4]169以武王伐纣孟津会盟为背景,用典娴熟,表达对殷周革鼎、世事如棋之历史幽思。

4.河山景观之华夏寓意

在清代越南使臣印象之中,以四渎之首黄河、五岳之中嵩山为代表的山河景观地理标志,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象征,亦具有典型的“宅兹中国”之华夏寓意,激发了越南使臣深沉的历史缅怀之情和由衷的敬意。

潘辉益《河南道中》:“豫州风物甲中原,访古兴怀一倚辕。河五百年空比笑,山三万岁忽能言。历朝都邑高低陇,列国郊墟远近村。”[25]黄碧山《河南道中》:“驱车入河南,古道平入址。黄河与嵩岳,形胜皆在此。豫州天下中,历朝都邑地。”[2]322都鲜明地指出了以黄河、嵩岳河山景观为精神内涵象征的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核心体现。武辉瑨《望嵩山》:“山高望望洛阳东,佳气千秋自郁葱。登处定应天下小,峙来恰在地舆中。无山与并凌霄极,有宅堪成辟世风。此去燕台称寿乐,借声万里上丹枫。”[26]以大气清平之笔调,极力颂扬嵩山凌霄高耸于“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和神圣内涵。

5.关河故地之历史幽思

郑州—洛阳黄河沿岸,地理形胜,渡口险要,自古为南北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关津古垒、战场遗迹巍然犹存,清代越南贡使触目感怀,兴吊古之幽思,创作出一批发古今兴亡之叹的咏怀诗歌。丁翔甫《纪忠祐侯祠》:“气压重围策马兵,从容车乘拥王行。许兮但愿出危险,到底还能忘生死。竖子一时徒就事,将军千古独成名。山河画卷今何在,丰祠巍然故汉城。”乃作者自郑州西行,经过今古荥镇附近之纪信庙、荥阳故城时,感怀汉楚争霸时,纪信代汉王刘邦而死之忠勇品格而作,文辞慷慨,读之令人动容。又西行作《虎牢关》一诗:“片石巍然向马前,虎牢雄障至今传。花岗突起千重峻,仄道才通一径穿。宋郑城荒余此地,项刘战罢尚归天。径过无限兴亡感,吟思徘徊落照边。”[3]150-151以生动的笔法展现出虎牢关雄伟险要的地理风貌,怀古兴叹,意境萧瑟。

越南历史上一直处于东亚汉文化圈之内,国内知识阶层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悠久正统的中原文化具有天然的尊敬亲切之意。裴樻《燕行总载》序文中即满怀深情地道出:“若夫轺车所历,荆豫燕冀之都,太行、黄河之高深,陶唐、周汉之遗风,召公、康叔之锡履,昔粗阅其一二,吾辈平日之所考者。”[27]235“衡、嵩、河、汉,天地之所造设。唐虞冠冕之都,燕赵茅苴之壤,与夫高山大川,名蓝古观,一一亲见之,吟风弄月,恍若天游。”[27]254因此,清代越南贡使对孕育了古老华夏文明的黄河,饱含神圣敬仰之情,亦充满文化意境上的想象和政治理念认同。其众多咏怀黄河诗文,虽然在自然景观的描述上各有侧重,因创作时空背景不同、个体感知差异展现出多样的情绪基调,或轻快明亮、飘逸洒脱,或凝重惆怅、沉郁顿挫,但咏怀主旨都呈现出对黄河万流归宗、大气磅礴气势的褒扬赞叹,对厚重而璀璨的黄河文化展现出朝圣景仰之心态,体现出对河清安澜、圣主治世之传统儒家政治理念认同。而明清时期不少西方来华耶稣会士文献呈现的黄河形象,黄河仅仅是一条由泥沙堆积、经常泛滥的黄色河流。[28]与之相比,清代越南贡使对黄河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要全面深刻得多,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素养,充分展现出东、西方知识体系和文化认同迥然带来的黄河印象差异。

猜你喜欢

黄河越南
黄河娃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越南YAM餐厅
越南Chicland酒店
『黄河』
越南百里“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