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锦生:丝织彩绣 久久流传

2021-09-23月珠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9期
关键词:织锦风景画西湖

月珠

都锦生深知要发展生产,扩大经营,使富有民族特色的丝织工艺品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就必须不断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

在《蜀相》中,杜甫曾黯然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中国丝织业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其青壮之年,积极投身实业救国运动,力求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不幸于盛年之时创业未半中道离世。他,就是都锦生。

都锦生,号鲁滨,1898年2月12日生于杭州西子湖畔茅家埠,首创丝织风景工艺,因创办都锦生丝织厂而负盛名。他亲手织出了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都锦生革新丝织工艺,大胆创造出33种工艺操作组织法,在织锦的绚丽画面上,显示出风景中各种细微复杂的线条色彩和光线深浅,从而真实表达织锦的设计理念,反映了自然风光光线的阴阳面、层次的立体感,这在我国丝绸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创办丝织厂

都锦生的父亲都宗祁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先后在清末新军和国民党军中任下级军官。都锦生自幼受湖光山色的熏陶,喜爱艺术,善画风景,也爱摄影。

1919年,都锦生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毕业后,留校任乙种工业学校(艺徒班)的织制工场管理员兼图案课教师。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妻子宋剑虹,宋氏于湖州进德女子中学毕业,眼界比较开阔,理解并全力支持丈夫的理想和抱负。

都锦生在教学实践中很快掌握了从设计到织造的丝织工艺全过程,并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和织锦技术织造丝织工艺品。他亲自拍摄西湖景色,试织西湖风景画。经过半年多的反复钻研和不断改进,终于织出了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此前有人虽曾在织锦时采用人物、山水乃至西湖某些景色作图案,但作为特殊的工艺品丝织风景画则创自都锦生。

丝织风景画试织成功,都锦生决心办厂。他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借得一些资金购置了一台手拉机,雇了拉机师傅林传莲和轧花工胡杏初,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都锦生丝织厂于1922年5月15日在茅家埠家里正式开业。

都锦生丝织厂最初是一个家庭作坊,织造的丝织风景画以“西湖十景”为题材。茅家埠是西湖游客过往之地,都锦生在家门口展出样品,挂起“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招揽游客。虽然当时丝织风景画仅有一种规格,还是黑白色的,但由于它新颖、别致、价格不高,所以颇受游客们的赞赏和欢迎,买来当作游览西湖的纪念品。这样,丝织风景画在西湖游客中初步打开了销路。

随着业务的发展,第二年,都锦生辞去学校的工作,全力经营丝织厂,聘请了本校机织科毕业的高才生从事设计和绘制意匠图,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激增。为了扩大销路,他先在西湖孤山摆摊销售,后在杭城花市街(今邮电路)以及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地陆续开设销售部。不少旅社、饭店采用丝织风景画作装饰品,都锦生丝织厂迅速发展。

声名远播

1926年,都锦生将产品送往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其中丝织唐伯虎名画《宫妃夜游图》尤为脍炙人口,被誉之为“东方艺术之花”。博览会授予这些丝织工艺品金质奖章,顿时名扬世界。都锦生丝织厂的产品也逐渐远销南洋和欧美。

1927年,茅家埠的工厂规模已经嫌小,于是都锦生在艮山门外火车站旁购地建造新厂房。这时,都锦生丝织厂已拥有手拉机68台、轧花机5台、意匠8人、职工134人,一改过去家庭作坊的模式,正式升级为工厂。

都锦生深知要发展生产,扩大经营,使富有民族特色的丝织工艺品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就必须不断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1926年,都锦生丝织厂试织五彩丝织画,织造出第一幅五彩丝织花卉《蜻蜓荷叶》。它以黑白丝为经,五彩丝为纬织成,在技术上比黑白织锦大大前进了一步,题材上也突破了“西湖十景”的范围,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民族风格。

为了吸取国外先进的织造技术,1928年至1929年,都锦生东渡日本考察。后来,他又从留法友人处获得一台法国制造的最新全铁电力机,购买了法国织造的棉织风景油画作样品。都锦生还以重金聘请了专攻丝织的留日学生莫济之,与厂内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研究、分析。就这样,经过几年努力,1936年,工厂试织出了经纬均用彩线的《北京北海白塔》等四幅五彩棉织风景油画。不过,由于当时抗日烽火已燃起,局势动荡,该产品未能及时投产。

除了研究织锦工艺,都锦生根据社会需求,陆续开发绸伞、领带、翻领衫、织锦旗袍衣料等日用品。这些日用品的生产中,处处洋溢着都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精神。

以绸伞为例,都锦生日本之行时,从日本钢骨伞中得到启发,但他不是亦步亦趋去仿效,而是用本地盛产的竹子制成的竹骨取代钢骨,加上本厂生产的以西湖景色为主的丝绸伞面,制成别具一格的“西湖绸伞”。由于制作精良、伞面美观、价格低廉,一经推出便深受人们喜受,这款产品后来还远销到国外,连日本的街头也出现了“西湖绸伞”。类似于此,都锦生丝织厂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几年间增至數百种。

都锦生丝织厂能突飞猛进地发展,与都锦生一贯重视延揽和培养人才有关。他不仅不惜重金,聘用有专长的丝织技术人员,并在厂内建立起一套考核制度:意匠、轧版、织造、染色诸工种中,按技术高低,分甲、乙、丙三级,成绩优良者可以随时升级。技术人员给以较高的固定报酬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钻研技术,因而造就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丝织技术人员;织工则实行计件工资加奖励的制度。工人们的年薪按18个月计算,多出来的6个月中,4个月作奖励金,2个月作升级工资。无论职员、工人,都锦生丝织厂的待遇比同行都要高。

后来都锦生丝织厂还办起职工夜校,一切费用由厂方支付,鼓励职工参加学习,藉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含恨离世

都锦生以独特的丝织风景画开辟了民族丝织工业的一条新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本人也从一个穷教员变成了富有资产的民族资本家。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丝织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生产原料生丝和人造丝的价格被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所操纵,都锦生丝织厂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横蛮掠夺和疯狂破坏,更使工厂举步维艰。

在抗日爱国的热潮下,都锦生率先抵制日本人造丝,改用意大利和法国的人造丝。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杭州沦陷,日寇委任他为伪杭州市政府科长,都锦生坚决拒绝,举家逃到上海避难。然而日寇步步紧逼,将都锦生在杭州的厂房全部烧毁,他各地的门市部也遭到了轰炸。

1943年,积劳成疾的都锦生突发脑溢血,含恨离世,享年46岁。都锦生去世后,家人遵照他弥留之际的遗言,归葬家乡茅家埠旁小兔儿山上。1996年清明,移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都锦生丝织厂在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敬爱的周总理在1957年视察都锦生丝织厂时曾指出:“都锦生织锦是中国工艺品中一朵奇葩,是国宝,要保留下去,要后继有人。”1966年,该厂改名为东方红丝织厂。1972年,根据周总理指示,又改名为杭州织锦厂。1983年,开始恢复使用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厂名。2001年,企业改制为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但保留杭州都锦生丝织厂作为第二厂名。

都锦生织锦经过发展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了以像景织锦、装饰织锦、服用织锦为代表的3大系列1640余个花色品种,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锦之一。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欢

织锦风景画西湖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西湖
传承
雪后西湖 暖阳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智力大冲浪
西湖雪意
名画家的聊天室
天空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