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09-23束露露李盼盼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人才科技

束露露 李盼盼

【关键词】科技体制创新;科技人才;“教、产、学、研、用”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8-0001-03

0 引言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席卷全球,重构世界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世界的命运是相通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大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二者的历史交汇必然要求我们提高大国发展紧迫感,加快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发展需要动力,进步需要科技,深化科技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各方面进步的深刻要求。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

1 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发展成就与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领下,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在先进制造业、航天航空等领军性、关键性、前沿性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科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越性,聚集核心要素,密集发力,大踏步跨越,如“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悟空”、“墨子”、碳卫星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争相呈现在世界面前。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点的迸发到全面提升,深刻发挥了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彰显了我国的科技硬实力和综合国力。在民生方面,我国竭力推出更多惠民利民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传染病防治、新药创制等重大项目取得大力进展,耐药菌防治、白血病、癌症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全球首台智能导航胶囊机器人亮相,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建成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世界大势,以恢宏视野捕捉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仍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科技体制中存在分散、重复、低效、分割、协同性差等突出问题,国家创新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强,整体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技創新型企业优势资源聚集不足,影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沿性、关键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能力不够,国际开放合作格局与框架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人才观念不正确,人才成长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科研机构行政化严重,项目多而杂,帽子繁而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研活力有限;科技创新与经济、产业的统筹衔接还不够,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够。

2 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战略的对策建议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地位,一要坚持科技体制与创新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二要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三要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共赢机制,四要积极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五要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六要构建高水平科技要素市场经济体系。

2.1 坚持科技体制与创新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趋势,储备长远,夯实科技基础,坚持自主创新,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努力形成集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生态体系。

(1)完善长效机制设计,加快建立符合科研和创新规律的基础性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体制,健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计划形成和组织实施机制,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打造原始科技创新策源地。

(2)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一定支持,扩大科技基础研究资金来源。

(3)探索健全前瞻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鼓励全社会在国家安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4)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优化各类学科布局,扩大基础冷门学科吸引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鼓励科研人员精心钻研探索,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提升基础理论研究能力[2]。

2.2 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推动了科技全方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各类创新关键要素向企业聚集,一要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进行科技创新,针对企业的需求编制项目指引,激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二要大力支持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构建研发机构,推动校院企共同形成巨大合力[2]。三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企业向高端芯片仪器、关键基础材料、生物信息安全等战略性、核心性、新兴性产业转型发展,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改革,着力降低企业税负;优化再融资相关政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允许历史信用较好的科技企业再融资时不受非资本化投入占比的限制,使企业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鼓励社会资本等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增强公司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四要搭建高水平人力资源平台,延揽留学人才归国,构建各类人才交流互动网络,分享创新创业最佳实践,切实为企业科研提供各层次人才支持,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支具有爱国、诚信、创新、社会责任等特质的优秀队伍。

2.3 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共赢机制

实施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互助战略,一要加强同世界主要科技创新强国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优秀科技文化,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崭新领域,积极融入和构建多边科技创新合作网,以重大科研攻关为联结,建立双边及多边联合项目支持机制,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内涵,面向新兴创新型国家,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加快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聚焦全球科技突破难题,打造创新共同体,赋能国际科技成果“二次创新”[3]。二要推动与国外科技机构和现代智库的精准交流合作,设立海外科研创新基金,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面向可持续发展共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拓展重点合作领域,打造国际科研科技产业合作新高地,鼓励各国科学家共同学习研究、攻坚克难。三要构建国际化多样化一体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科技人文交流,优化国内留学访学环境,吸引沿线国家高水平青年科学家进行短期科研或政策研究等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活动,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大科学项目工程中的参与度,拓宽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深化友城和新兴行业交流,依托国家级孵化器打造科技工业园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重點实验室,提升平台建设、科研管理、成果应用的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为世界科技难题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2.4 积极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和根基,谁能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一流科技家,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4]。培养集聚人才,一要转变人才观念,会识才、敢用才、懂聚才,树立大人才观,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积极性,树立创新信心,不问创新出身,在解决困扰科技创新主体的身份、角色、资格等方面问题提供思想导向,为建设科技强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储备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二要深化人才进步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完善科技评价体制,建立注重品德、质量、绩效和贡献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自评和第三方评价,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切实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三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遵循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搭建更加先进的创新舞台,加大基础教育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投入力度[5],给予人才更充分、更开放、更活跃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发挥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拔尖创新团队,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2.5 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逐步取消科研机构行政级别,引导科研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科研机构制度规章不断完善。

(1)创新管理方式,增加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向间接评估转变,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各部门的创新职责,强化业绩效果,实施动态调整,根据发展需求,支持科技人员实行薪酬市场化;高等院校坚持分离行政权和学术权,明确校党委行使行政权,校委会行使学术权,保证科研独立性,构建岗位用人委任评任遴选制度,按需设岗,减少岗位虚设、虚职享受的现象。

(2)促进科研院所优化整合,打造科研院所联盟,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研院所进行局部改革,促使其转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结合政府采购保证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建立科技咨询部门,细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高机构协调性。

(3)推动新型研究机构的发展,立足区域差异优势,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本参与,搭建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业精英团队、行业协会和投资机构等合作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实现新型研发机构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2.6 构建高水平技术要素市场经济体系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推动科技创新“放管服”,打通“教、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

(1)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市场化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围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开展事前产权激励,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2)着力打造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完善网上科技市场与技术、资本市场功能互补的技术交易和转移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开源数据库,实现科技创新融合服务平台,集合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全要素”,强化技术与人才、技术与金融、人才与金融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资本化、技术产业化,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科技伦理体系,试点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推行转化成果在提供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流程化。

(3)激发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影响广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和技术入股创业,主动购买研发创新服务,支持通过股权出售和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和岗位分红等方式,促进科技知识的高效流动和知识服务业面向不同产业的优势差异化发展,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3 结语

今天,科技体制创新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与科技的自立自强。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因地制宜地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核心要素探索有效路径,突出科技自信、创新文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科技金融支持、人才激励考评机制等,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奋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当代党员,2021(7):3-6.

[2]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重点任务[J].国家治理,2021(Z4):40-45.

[3]王倩儒.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路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74-275.

[4]王志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20-12-14(009).

[5]佚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J].安装,2015(11):6-13.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