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空缺现象下《天净沙 · 秋思》不同英译本的对比与分析

2021-09-22刘晓艺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意象

刘晓艺

【摘要】 中国诗歌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深受民众喜爱。诗人善用意象抒发情感。然而,诗中“意象”的英译往往因两种文化间的不对等或文化空缺,影响原文意境的表达效果。本文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对文化空缺现象下的方法。研究表明,翻译诗歌时,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诗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取舍。

【关键词】 文化空缺现象;意象;《天净沙·秋思》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127-02

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在21世纪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传承与推广。中国诗歌外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突破性的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了诸多困难。其中,文化空缺现象,使中国诗歌中特有的意象难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面对文化空缺现象,如何恰当地翻译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诸多关注译者的重点。

一、文化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杨卿2007:20-2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民族的文化形态,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正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中,人们逐渐感知到文化空缺的存在。在翻译中,文化空缺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文化空缺词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只有充分了解汉英文化差异,尽可能避免误译的现象,才能有效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是对译者能力的考验,也是决定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研究文本介绍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他们在诗歌中用以寄托作者的情感,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元代马致远的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篇目,此曲语言精简,结构精巧,意蕴深远,意象的使用颇为密集。原诗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排列了十二种意象,如“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等。这些意象情感趋向一致,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承载了诗人内心沉重的悲凉。作者将羁旅之苦、悲秋之恨与情景结合起来,并通过意象的串联,构成一幅荒凉萧瑟的完整画面。

三、译本分析

本文选择了中国著名翻译家翁显良和西方汉学家施文林(Wayne Schlepp)的译本,分析了两位学者在文化空缺现象下如何翻译《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翁显良先生在翻译诗论和诗方面,成就突出,而施文林先生是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元代散曲的学者。选择这两位先生的译文,可以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视角,分析译者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翻译。

译文1. 翁显良先生译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ther and father away from home.

譯文2. 施文林先生译

Tune to “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首先,在题目“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是相对应的曲牌格式的诗词写法,“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曲牌名是中国诗歌中特有的现象,对英文读者而言,形成了文化空缺。翁显良先生直接将题目译为Autumn,省译了曲牌名“天净沙”,简单明了,避免了文化空缺带来的误解,但是原曲标题中“思”所蕴含的秋思之情没有体现出来。

针对这种文化缺失,施文林先生所采取的策略是补偿翻译,将其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实现了与原曲的形式对等。一方面,对“曲”进行了释义,Tune即为曲调,既保留了中国诗歌曲牌名的特色,也体现了“秋思”的情感,从题目开始营造萧瑟的悲秋氛围,从而奠定诗歌凄凉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忠实原曲的翻译还可以增进中华文化的传播,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曲牌名,吸引更多像施文林先生的学者投身于中国诗歌文化研究中,从而弥补汉英文化间的空缺。

其次,从内容上看,《天净沙·秋思》最显著的特点是密集排列的意象。因此,意象的翻译是重点。对于曲中的“西风”,两位译者都选择了“west wind”,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西风所具备的含义并不相同。在汉语中,“西风”的意思有:从西边吹来的风;秋风;比喻没落的力量或势力等。作者将西风与古道、瘦马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以表达诗人凄苦的心情。而在西方,西风给人温暖湿润的感觉。以雪莱的《西风颂》为例,诗中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诗人希望西风能够驱赶诗人呆板的思想,唤醒仍在沉睡的人们。由此可以看出,西风代表一种可以驱赶腐朽势力的希望。同样都是“west wind”,但是,中西方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同。所以,此处直接将“西风”译成“west wind”,忽略了中西文化的空缺。

再如“断肠人”的译法,施文林先生运用直译法,将其译为“one with breaking heart”。在汉语中,“断肠人”指悲伤过度的人,此曲中,“断肠人”则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以体现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施文林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提及思乡或离乡等词汇,读者无法联想到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面对这种文化空缺,翁显良先生对断肠人进行了释义,即远离家乡的旅人(the traveler…father and father away from home),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读者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最后,从结构上看,原曲先通过九个名词的排列,烘托出萧瑟的氛围,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再使用两个长短不一的句子表明自己的思乡之情、羁旅之苦。施文林先生的译文更贴近原曲,与原曲的形式、篇章结构对等,便于外国读者直观地认识中国诗歌的形式。翁显良先生的译文结构调整较大,虽然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体现出了原曲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但是打破了诗歌原有的形式,没有体现出原曲意象排列的特色,无法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反而加重了汉英之间的文化空缺。诗歌翻译要传递的不只是诗人丰富的情感,还有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兼具二者,读者才可能充分了解中国诗歌的特色。

综上,两个译本各有特色,翁显良先生多采取意译法,译文侧重意义的再现,注重感情的渲染,不拘泥于表面和形式。施文林先生则多使用直译法,译文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注重形式的对等和结构的一致。翁显良先生的译文感情饱满,描绘的画面具有意境美,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在文化空缺的弥补上,没有体现出诗歌的形美。而施文林先生的译本则忠实原文,达到了形美,弥补了西方文化中中国诗歌的空缺,但是对意象的深层含义挖掘不够,意象所隐含的感情体现不充分。

因此,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传递作者的感情,还要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慎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的取舍。

四、总结

自古以來,诗歌都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艺术形式。诗歌翻译,不仅语言上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交流、文化的传递。意象作为诗歌中最出彩的部分,一定是翻译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虽然汉英之间没有可以完全对应的意象,但是通过合适的翻译技巧,可以克服文化空缺现象带来的困难,最大化地传递出原诗所表达的情感,以此将中国诗歌中的神韵传达给外国读者。

参考文献:

[1]杨卿,刘雄友.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5).

[2]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2).

[3]邹园艳.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中看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J].语文建设,2015,(18).

[4]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01).

[5]潘惠霞,李辉.汉译英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J].外语教学,2000,(04).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秋思
天净沙·春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天净沙·春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