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动中探究与创造

2021-09-22蒋雄超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蒋雄超

摘要:创造性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形式,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面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聚焦解决问题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发展与劳动过程体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以创设积极劳动环境、创建丰富劳动空间、提供适时劳动指导的“两创一导”为实践策略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劳动环境;劳动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64-04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1]

创造性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形式,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学生在劳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科学探究、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新性劳动成果的过程,也是学生正确理解劳动,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美好生活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聚焦解决问题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劳动的内涵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2]。因此,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敢于创造的能力是创造性劳动的内涵所在。

(一)以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

《纲要》强调,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凸显了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在真实的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中,“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3]实现劳动创造,体认劳动价值。

(二)以创造性勞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有技能、会创新。因此,学生在劳动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外,还要在劳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将零散的劳动知识和机械的劳动转变为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注重思维发展与劳动过程体验——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手脑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动中动手又动脑”[4]248。而手脑结合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的劳动过程体验,提高劳动效益。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劳动强调在劳动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动手劳作层面。在注重劳动意识形成、劳动思维培养、劳动能力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实现劳动操作与创新意识的统一,在生动的、充满探究的劳动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劳动过程体验

创造性劳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且以动手实践为主体,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劳动来获取知识,改变了传统课堂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深化了劳动过程体验,强化了创造精神的培养。

三、“两创一导”——创造性劳动的实践

创造性劳动具有广泛、深刻的创造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要实现创造性劳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需要劳动环境、劳动空间及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的支持。

(一)创设劳动环境,激发创造性劳动内驱力

创设劳动环境,意在促进学生主动实践、劳动创造。结合学校特色,把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年龄特点,将劳动文化建设与劳动氛围营造融入劳动环境建设之中,凸显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

1.打造校园劳动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与学校生活紧密相关,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在走廊、橱窗陈列学生的劳动创造作品,在墙壁上展示学生劳动创造的图片,使学生能时时处处感受生动的劳动文化,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劳动意识。

2.营造校园劳动氛围

校园良好的劳动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劳动行为观,学校充分利用地处农村的特点,在每个教室栏杆前安装花架,实施“校园绿行动”种植活动。1~2年级学生自主选择身边植物,开展“微种植课程”;3~4年级学生自主选择种子,通过育苗开展“种子课程”;5~6年级学生自己设计创制栽培容器,开展“创意种植课程”。以此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搭建实时的劳动平台,引导学生在常态化的养护劳动中发现问题,主动开展劳动创造。

(二)创建丰富的劳动空间,提升创造性劳动表达力

创造性劳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亲力亲为的动手实践,更需要场地、工具、材料等物化支持,进而密切创造工具与创造思维的联系,促成学生个性化的劳动表达。

1.众创室:服务全体的校园创造性劳动空间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空间,是开展校园创造性劳动的有效保障。“众创室”旨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劳动和交流的场所。学生使用锤子、剪刀、手锯等传统工具及木工机床、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现代工具进行劳动创造。

如学生在为植物浇水中发现,有的植物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在国庆小长假期间,谁来为它浇水呢?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问题,进而多方查找资料信息开展设计改进。最后,在“众创室”利用工具、材料进行原型制作与迭代完善,成功实现了“多功能花盆架”的创制。作品采用树状分叉形式,在杆上打孔、安装插销,用于挂摆花盆;杆顶用热熔胶固定喷洒式和滴灌式喷头,实现模拟降水;杆底以插接方式安装底座和盆托,利用定时水泵从盆托抽水,落下来的水又回到盆托,形成循环利用。这一创新解决了无人值守时的浇水问题,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