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7时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城砖博物馆

时文

摘 要:在博物馆备受追捧的今天,小微博物馆正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新生力量,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南京砖集馆作为小微博物馆的一员,在小微博物馆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小而精、深挖掘、求创新是南京砖集馆在小微博物馆探索和实践中的心得与体验。

关键词:小微博物馆;博物馆;南京城墙;城砖

随着各类博物馆纪录片、综艺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正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游客的追捧。参观各地博物馆,已经成为游览当地的必去景点之一。在物质基础更加牢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课题。博物馆正是人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之一。但仅靠各地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恐怕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建设多规格、多层次、多主题、满足各类需求的博物馆,正成为大势所趋的潮流。小微博物馆正乘着这股风口应运而生。

如今,对于小微博物馆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小微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中。比如失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网红小微博物馆,它们或是通过网络营销,或是通过红人效应带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观流量,它们是小微博物馆探索实践之路的成功典范。

南京砖集馆也是小微博物馆中的一员。但和以上列举的两所网红小微博物馆有所不同,南京砖集馆并不单纯是由个人或者企业举办,而是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和万科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小微博物馆。换句话说,南京砖集馆是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共同合作建造的。这种组合的共同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南京砖集馆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以南京明城墙城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三年来“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中回收城砖的成果,也是南京明城墙城砖集中保护和展示的公益空间。南京砖集馆建馆之后,便广受社会好评,在“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和“百家公共文化空间奖”两项大奖。

南京砖集馆在设计和建设中,对小微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有何经验?下文将通过四点来详细阐述。

1 面积虽小,但设计精致

南京城墙砖集馆坐落在南京明城墙脚下、秦淮河畔,面积为500平方米,是十足意义上的小微博物馆。

在外部环境上,南京砖集馆倚靠南京明城墙墙根,契合了“历史再造,文化再生”的理念,环境优美且极具历史感。未进砖集馆,已感受到南京明城墙浓浓的历史氛围。

南京砖集馆除了外部环境极具历史感、厚重感,让人在未踏入砖集馆时,就已沉浸在浓郁的历史氛围中之外,内部装修和布展也非常精致。站在南京砖集馆大门口,只见墙上“砖集馆”三个字跃然于眼前(图1)。特别的是“砖集馆”三个字的字体是南京明城墙城砖上镌刻的铭文字体。一下子便将南京明城墙城砖主题形象生动地刻入了参展者的脑海中。

展馆共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展览区和公共活动区。室内装修以原木色为主,墙上、天花板上到处都显示着南京明城墙和城砖的元素。一进大门,便被天花板上十三座南京城门吸引了眼球。天花板被装饰成拱形,类似于南京城门拱形的形状。十三座城门平均分布在两侧,依次排开,背后暗藏灯光设计,让人一目了然。门厅的正中间,设计了一扇仿真城墙大门,既增添了城墙元素,增加了历史氛围,同时也作为隔断使用,使空间分隔更具空间层次感(图2)。

穿过“城门”,空间更加通透,原来是部分墙壁被凿成了展示柜,墙壁的镂空设计,让外界的自然光透入到展馆内。展示柜上展示的不仅是陈列品,更是墙壁外面的历史古典风光。偶尔放置的中式插花摆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显得格外生机和雅致(图3)。

其外部环境的历史氛围加上内部装修与布置,同时镂空的墙壁让内外融为一体,历史感与灵巧生机巧妙结合,让南京砖集馆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微博物馆显得尤为精致。

2 深入挖掘,讲好城墙城砖故事

小微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就是面积大小,作为小微博物馆,不能像常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一样,呈现多样的主题,展现繁多的展品,重现复杂的历史。在狭小的面积内,仅将一个主题展现好,且述说得当,这便已经是该小微博物馆的成功之作。

从名称上便可以看出南京砖集馆的主题为南京明城墙城砖,深耕南京明城墙城砖这一主题,挖掘南京明城墙城砖背后的历史故事,是砖集馆的另一大特色。在砖集馆的展陈设计中,突出展现了城砖制造和应用的全部流程。通过多种展陈方式,将一块小小的城砖,从窑址的选择、制作城砖的坯土、城砖的运输、城砖的铭文、城砖品质的把控、质量责任的划分等进行深入剖析,图文并茂,配以视频讲解,一一展现在观展者的眼前。经过一趟砖集馆的浏览参观,能让一名普通观众成为半个城砖专家。

2.1 对比陈列

在南京砖集馆内,多能看到两三块城砖单独放在一个展览柜中一起陈列设计,这种设计的主要用途是对比。为了表现制作城砖的模具多种多样,南京砖集馆就设计了多组这样的对比陈列(图4)。

例如,为了表现印制砖文方式的不同,挑选了两块城砖。一块是整体模印的,为模印砖文;另一块是戳印而成的,为戳印砖文。在印制砖文的模具大小上,两块城砖一块模具尺寸小于城砖面尺寸,故在城砖砖文外缘留下了边框痕迹;另一块模具尺寸不小于城砖面大小,所以城砖砖文周围没有留下边框。模具的字体也有不同,兩块城砖分别展示了城砖铭文字体为阳印(文字突起)和城砖铭文字体为阴印(文字凹向下),后者还包含双线阴印铭文。更有甚者,有些砖文根本没有用模具印制,而是直接在砖坯刻画的。一块含有刻画砖文“李”字的城砖在旁边标准的模具印制砖文的城砖旁,显得尤为突出。

从几组对比陈列看下来,游览者已对城砖模具的多样性了如指掌。

2.2 以小见大

在展厅的墙壁上,一副巨大的南京明城墙城砖砖文剖析图悬挂在显眼位置。仔细一看,这张城砖剖析图“干货”极多。该城砖的选择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砖面上的文字非常多。文字多,代表蕴含的信息内容多,“总甲”“窑匠”“甲首”“造砖人夫”“小甲”“提调官”“通判”“主簿”“司吏”,这些图片上的砖文信息被黄色边框框住,并在周围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图5)。

其实这是南京明城墙在建造之时,遵循“物勒工名”的生产责任制系統,将负责烧造城砖的所在地名、官员、工匠名字以及烧造时间均刻在城砖上,保存下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一块块城砖的砖文解析,让游览者既了解当年制作城砖的生产体系结构,又了解了明朝基层官吏体制架构,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一举多得。

3 联系现在,向未来延伸

小微博物馆如果仅仅只做历史的陈列,将历史留存于小小的展馆之内,那将会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显得更加狭小局促。若能打破时间维度的局限,向现在、未来延伸,将会使小微博物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南京砖集馆中展示的城砖很多来自“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的城砖回收活动。“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自2016年启动,收到广大市民提供线索数百条,截至今天共回收了二十多万块城砖,将活动的成果放进南京砖集馆进行展示,也是南京砖集馆建立的初衷之一。

南京砖集馆不仅展示了数十块回收的精品城砖,而且将“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做成简报信息,在展馆中进行展示。在展陈设计上,通过时间轴的设计,由历史推进到现在,从城砖的制作、城墙的建设到今天对城墙城砖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墙城砖的故事仍在继续,并向未来延伸(图6、图7)。利用时间轴展示城砖回收成果这一主题的设计,一下子将650年前的南京明城墙城砖与现代人文社会联系起来,将今天发生的城砖故事续写在650年前的历史故事后。大明朝和社会主义社会、古代与现代就像两股交织的绳索紧紧缠绕,延绵不绝,为主题的升华增添了现代元素,象征着南京城墙保护事业将在未来一直延续下去。

4 突破创新,增强趣味性

趣味性是小微博物馆的另一特色,相对于大型博物馆的稳重和厚重的形象而言,小微博物馆在寻求趣味性的创新突破方面,显得更为灵活、轻便,即“船小好调头”。南京砖集馆在设计时,特意将趣味性作为重要的元素,加入原始设计之中。

4.1 选取有趣的展品

在寻找展品时,南京砖集馆特意挑选了具有趣味性的城砖进行展示。比如“刘德华”制作的城砖,就作为一项展品放在了显眼的展示区,让普通参展者忍俊不禁。

4.2 上线趣味小程序

除此之外,南京砖集馆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与“互联网+”思维碰撞,制作了“砖上有名”趣味测试微信小程序。普通参展者可以将自己的姓名输入小程序中,查找在650年前的大明朝,是否有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官员、工匠参与了城砖的建设(图8)。

4.3 开展趣味活动

南京砖集馆虽小,但仍在紧张的面积中开辟了一块区域设立了砖文拓印空间,参展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参与砖文拓印活动,与城砖进行心灵对话(图9)。

小微博物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有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微博物馆与大众见面。作为小微博物馆一员的南京砖集馆,着重展现了南京城砖这一主题,通过展馆内外的精致设计、对城砖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社会的故事续写以及趣味性创新,让我们看到南京砖集馆在小微博物馆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看到了对城墙和南京文物保护的决心,见证了南京城市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城砖博物馆
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
长夜
旧岁
博物馆
砖头也能变粮食
年糕与伍子胥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