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研究

2021-09-17曾朝辉

设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广府祠堂村落

摘要:以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载体及视觉符号为主要对象,探析萁多元文化属性和设计应用创新方法及途径,借此促进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设计应用与案例探析,并借鉴跨学科的理论成果来进行综合研究。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符号是探究广府聚落多元文化属性和设计创新的载体资源,再设计应用则是提升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附加值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对其他地域传统文化创新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广府文化传统村落祠堂装饰符号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8-0060-04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multi-cultural attributes and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and approaches of the decorative carrier and visual symbols of the ancestralhalls in 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 as to promotethe inheritance, acti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of 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designapplication and case analysis were us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resultswere used fo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decorative symbols of ancestral halls in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carrier resources toexplore the multi-cultural attributes and design innovation of Guangfu settlements ,and the redesign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and way to enhance theadded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ctiva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ther regions.

Keywords: Guangfu cultur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cestral hall Decorativesymbols Design

引言

广府传统聚落开发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农业、渔业、商业经济就十分兴盛,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秦汉华夏文明。广府传统聚落的核心在珠江三角洲,这里是华南地区宗族制度发育极为典型的区域,宗族制度相依托的物质载体一祠堂建筑也在宗族文化的迅猛发展下蓬勃兴建、生生不息[1]。珠江三角洲的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文化遗产保存修缮好,地域文化属性特色鲜明,是开展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研究的珍贵资源。下面,将以设计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结合建筑学、美术学、符号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综合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实践应用等研究基础来逐层进行课题探讨。文中“传统村落”或“古村落”或“历史村落”均指明清广府民系传统村落,“广府祠堂”或“祠堂”专指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

一、广府传统村落布局与祠堂形制

(一)广府传统村落的布局特点

广府传统村落的典型布局形式是梳式和棋盘式,棋盘式是在梳式布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此外还有“八卦”式放射状布局。明清时期的传统村落通常选址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地带,村前有晒坪与水塘,村后有山地或风水树林,民居与公共建筑以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巷道分隔,形成整体感如同梳子一般的规整排列的建筑布局,即所谓的“梳式布局”。祠堂、神庙、书塾等宗族公共建筑位于“梳式布局”村落的最前排。广府文化腹地佛山市三水区的大旗头村号称“岭南第一村”,是典型的梳式布局。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南沙村是保护较好的棋盘格局传统村落,有“文翰樵山,智慧棋盘”之称,据说陈氏先祖建“棋盘”有训示后人要“顾全大局”之意,俗称“棋盘村”;珠海的会同古村也属于保存较好的棋盘格局古村落。肇庆市高要蚬岗古村则是典型的“八卦”式布局传统村落代表。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梳式布局古村落和棋盘式布局古村落是传统村落中最为严整统一的。其中,梳式村落极具广府地域代表性,重视宗族门面,是尽显宗族文化的布局方式[2]。

(二)广府祠堂的形制

广府祠堂从选址布局、营造形制,到营造工艺、装饰艺术与审美意蕴等都具有本聚落的规范与特色,对比北方与中原地区的民系祠堂,广府祠堂从整体上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融合性审美特性。明清时期的住宅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故宫的庑殿頂建筑属于最高等级,而广府传统村落民居及祠堂绝大多数为等级最低的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但也有不少“例外”。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佛山市九江崔氏大宗祠,其头进山墙建筑格局是有别于庑殿顶、歇山顶或硬山顶的“五凤楼”,东莞茶山镇南社古村的“百岁坊”(图1)、顺德北浯镇林头村的“梁氏二世祖祠”也属同类形制;广州从化钱岗古村“陆氏广裕宗祠”属歇山顶形制的案例。

广府祠堂的形制包括路、进、间,形成中轴线上“门一堂一寝”的模式。门堂预示着整个祠堂的规模和等级,中堂为仪式、活动举行处,后堂为安奉神位神像之所[3]。多数祠堂一般包括左、中、右分布的路数,门堂、中堂、后堂前后三进,以及三开间的形式(图2);除此之外,也有些祠堂是两进、四进甚至五进式的,但五进的现存祠堂已非常罕见。佛山市丹灶镇棋盘古村(南沙村)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的“南沙陈氏宗祠”是为数不多的中路三间五进式的现存实例;佛山市杏坛镇右滩村始建于明代的黄氏大宗祠是难得一见的三门五间三进式实例(图3);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凤院古村的云麓公祠、云林公祠等建筑群,则是“三间三进两院无廊”实例。广府祠堂的格局形制并非千篇一律,会因宗族融合、外来移民、建造需求等多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化,充分体现了广府人务实、包容、创新的性格特征。

二、祠堂装饰符号载体的空间分布及审美属性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主要通过符号去认识和了解[4]。祠堂的装饰部件文化符号载体。广府祠堂装饰符号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形式的建筑部件和非物质载体形式的视觉装饰符号,其中视觉装饰符号所包含的意义感知蕴含了广府聚落地域造物思想、宗族人文意识、乡风民俗特征等多维文化属性。下面,以典型的三进三路形制祠堂为例,沿祠堂屋面从中路进深方向到门堂、中堂、后堂,来探析其装饰符号载体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审美属性(表1)。

从祠堂屋面外观看(图4),装饰符号载体主要包括山墙、正脊、垂脊、博风、瓦当、封檐板、墀头、台基、塾台、檐梁架、堂号等。祠堂山墙有镬耳山墙、人字山墙,镬耳墙最广府文化特色;屋脊正脊主要有龙船脊、博古脊与陶脊(公仔脊)等类型,垂脊尾有博古、牛角(燕尾)等样式。这些从祠堂屋顶到地基的建筑构件,形成了广府祠堂的外部装饰特征,是装饰题材与符号类型最多样与象征意义最丰富的部分。

门堂也叫头门,是整个祠堂建筑的門面,是祠堂由外而内的入口空间。门堂主要承担礼仪的功能,属于祠堂装饰部件最为讲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位于祠堂建筑中轴线前端的门堂,被认为是象征族人从世俗生活进入到神圣空间的过渡区域。主要装饰载体包括:位于大门入口处的门枕石、门神年画、堂号、彩画,位于前跨梁架上的梁柱、柱础、柁墩、梁斗拱、水束、雀替,以及位于檐枋梁的梁柱、梁头、柁墩、斗拱、雀替等;从屋脊、山墙、博风、墀头、檐板、前跨梁架、檐枋梁,再到台基、塾台、柱础、门枕石、大门等装饰载体(图4)。它们透过宗族祖先的功德事迹、英雄人物、民间传说、地方戏曲,以及祥禽瑞兽、四时花果、抽象纹饰等视觉形象来传达祠堂的造物之美及建造意义。

中堂也称为“享堂”、“祭堂”或“拜殿”,是祠堂建筑空间的正厅和属于世俗人物的活动空间。中堂建筑部件装饰设计略逊于门堂,主要装饰集中在前跨和四根金柱合围的空间之内。包括位于梁架的柁墩、斗拱、雀替、水束以及阑额和后跨屏风门等,两侧金柱上悬挂长条楹联,这部分是木雕装饰工艺较多的地方;石雕柱础形制与纹饰多为程式化制式,墙面上方一般绘制彩画与抽象纹饰等。中堂象征着现实与世俗生活环境,是族人日常议事和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节庆纪念等活动仪式的场所,是人们活动的现实空间,所以室内陈设讲究实用与美观。

后堂,即寝堂,源于《礼记·王制》“庶人祭于寝”的“寝”字,是祠堂建筑中轴线序列的尾端[5]。在后堂建筑后跨的心间上方多见悬挂匾额,下方设置有神龛与神台,供奉着宗族先祖们的牌位,这里是祠堂中最神圣的空间。后堂的装饰主要集中在神龛神台等精美木雕祭祀物件上,其余地方一般保持素净,极少有繁杂喧嚣的装饰。后堂装饰设计内容、工艺、色彩、格调等要素整体显现出一种“美善”“静谧”、“神秘”相统一的“至简至繁”的“和谐”,既有孔孟哲学思想的仁义礼智道德原则内容,也有老庄道家学派追求崇高极致“大”之“和”的意味,是一种中和之美的崇高境界。在后堂空间中凝聚宗族先祖道德与神圣力量所具有的光辉气势氛围,营造出一种崇高与神圣的特殊美感[6]。

《美的沉思》提到:一个造型,对一群共同生活的人,有了超越实用以外的“意识上”的引导作用,除了实用性质以外,能具备精神层面的归纳认同作用,引发情感上或者“崇高”或“端庄”或“永恒”或“优美”的心理活动,这便是所谓的“文化符号”[7]。可见,广府祠堂装饰符号既是多维度人文社会审美的地域“文化符号”,也是进行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演绎再造及可持续设计应用的重要源泉。

三、祠堂装饰符号的设计创新启迪意义

形态、结构、色彩、材料、工艺等造型要素构成了祠堂装饰符号的造物特征,韵律、节奏、比例、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构筑了祠堂装饰符号的视觉美感与艺术性,而隐喻、借代、双关、类比等装饰设计手法则同构了祠堂装饰符号的心理感知及符号语意。图像题材是依附于装饰部件上具有功能性、符号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语言[8]。广府祠堂装饰载体形式多样、语意丰富,有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情节等方面的人物题材,用以表达忠孝仁义、尊老爱幼、安居乐业、神灵庇佑、幸福美满、福禄寿喜等体现宗族价值观的物质与精神追求;有地域特色或传统吉祥的四时花果题材,借其形态、结构、属性、颜色、谐音等喻志;还有象征神灵庇佑的龙、凤、麒麟、鳌鱼等宗教神话题材和卷草纹、缠枝纹、水纹、云纹、回纹等植物及抽象几何纹样,大多由中原文化流传或演化而来,象征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祠堂屋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文化渊源。龙船脊、博古脊、陶脊(公仔脊)的造型与装饰围绕水乡龙舟造型或水上劳作的舟楫形象,或源自华夏民族龙与岭南百越民族龙图腾的“形意同构”造型,而博古屋脊的几何立体造型如巨蟒缠绕或龙盘虎踞,远可溯源到商周的青铜装饰甚至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抽象纹饰。在《广州民间的博古脊饰》(宋欣)中提到,秦汉时期中原发兵占领岭南地区并迁入人口,从此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融合,形成广府文化的根源[9]。祠堂屋面的墀头、门枕石、梁架等主要符号载体,大多由程式化的人物、动物、植物及几何纹依据传统图案形式法则构成“适合纹样”,以融合建筑构件的承载功能、象征意义、视觉美感等因素。广府祠堂的门窗楣、花窗、漏窗、屏风等装饰部件大多采用砖雕、陶塑或木作工艺,用简洁的传统几何纹样或岭南花果形象,设计成连绵往复的“四方连续”,既实用又具美感;檐板、梁枋、台基、柱础等部件大多由植物花果或几何纹样单元构成“二方连续”或“适合纹样”。祠堂装饰色彩方面,在祠堂正脊、垂脊、博古头、搏风板、封檐板等处,常见大面积的黑色或黑白相间,即黑色象征“方位四神”的北方之神玄武,隐喻道教主水之神即广府人信奉的北帝,反映了广府先民在营造与装饰方面具有强烈的安全诉求与防灾意识。

广府祠堂构思巧妙、造型多样、意蕴丰富的祠堂装饰符号是广府聚落物质文化和宗族人文思想沉淀、社会审美需求及时代选择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具有美化生活、彰显社会地位、蕴含哲学与宗教意义的人文符号[IO]。它们是经过工匠精心构思并融合了民族、宗族、地域、社会等多重文化内涵与审美属性的传统村落的重要部分。种种载体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的祠堂装饰符号体现了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形式。这些美又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崇高”的意境,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信仰地位,体现了悠久的传统造物观念与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广府祠堂既世代传承营造理念与技艺,又不断融合地域文化、宗族文化与时代动因,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文化特质;祠堂装饰符号善于运用象征、谐音、比拟、双关、隐喻等语意修辞手法来巧妙植入宗族、聚落、社会等多层语意,形成广府祠堂装饰符号的表达方式;广府祠堂装饰在设计构成上运用混维聚合、同构再造等现代意味的设计方法,反映了广府先民的造物智慧与创造力,颇具当代设计创新启迪的意义。

四、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探析

(一)关于再设计

广府祠堂装饰符号演绎创新设计应用即再设计。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广府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其传统文化资源为地方大众创造出更好的物质环境、生活产品与文化服务。做好广府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须秉持科学的历史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从文化遗产层面去继承保护,又要善于取其文化精华、学习其造物智慧与创新精神加以合理利用。因此,广府祠堂装饰符号的“创新”再造或再创,不可否定历史原貌去腻造,而应尊重历史,确立创新视角,运用创新思维和新方法手段去演绎转化,创造出既符合时代生活需求、审美特质又兼具民族文化意蘊的新符号载体,进而应用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当代设计形式,使祠堂装饰符号艺术之美、历史文化基因融于当代人的生活情境与现实需求,使其做到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广府祠堂装饰符号创新的重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演绎、历史文化信息提取激活与新语意植入等内容;而再设计则是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与方法,不断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和创新规律。广府祠堂装饰符号是建筑艺术、宗族思想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文化综合系统,系统设计论认为设计必须考虑子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关联与作用,考虑系统内部与外部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在全局条件下达到系统最优。故“再设计”要充分运用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实践手段去系统思考和整合建构,切忌装饰符号流于形式、生硬嫁接式的盲目设计。

(二)“再设计应用模型”探讨

“再设计应用模型”即指“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模型”,是系统思维与科学建构的研究结果(图5)。它从系统化流程、设计方法与实践途径等方面,为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提供了一个逻辑架构与解决策略。该模型建立在广泛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设计分析与设计实践基础上,适应于广府传统村落活化及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研究。依据图示,虚线箭头向下、向右的内容模块有序更迭,逐次是“主题→方法→要义_途径”四个纵向模块,及“空间分布→装饰载体→符号提取→形意解析→演绎再造→创新应用”等六个横向模块的系统化过程。模型中有关祠堂装饰符号的空间分布、祠堂装饰符号载体(符号)、装饰符号题材类型、符号表意与植入手法等内容已做了简要分析概括,可为后续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有据可循的系统性解决路径。

模型图中“装饰符号题材及构成”显示,广府祠堂原生装饰符号主要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与适合纹样等表现形式,运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分割与统一、散点与聚合、节奏与韵律等传统装饰艺术形式美法则;“符号表意与植入方法”表明,可运用隐喻、双关等创意植入方法,既可在祠堂建筑构件与原生装饰符号融合体载体中植入中原文化信息与广府聚落文化基因,也可在再造符号中注入时代文化信息与审美诉求;“演绎传统再造时尚”表明,可依据传统装饰艺术形式美法则去解构原生符号的构成形式,并演绎新的语意,借助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方法去演绎新形式与时代语意,形成既有传统图案审美意蕴,又有现代图形时尚“潮”感的新符号,从而服务于再设计应用;“再创符号设计应用”指以再创作的新装饰符号为创意要素,结合设计目标,运用相应的设计表现形式及相关设计理论与方法去实现预定目标。

概括起来,“应用模型”强调了三个层次的“再设计”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从祠堂装饰载体中提取原型装饰元素、文化信息或视觉符号,通常有二维装饰纹样、三维造型形态、混维装饰工艺与绘画艺术等载体形式;第二个维度是以所提取的原生装饰符号为基础进行演绎再创,通过维度转化、形式演绎、语意植入与形态再造等现代设计手法,形成具有形式新颖、寓意明晰与更具时代美感的再创设计符号或“潮”元素;第三个维度就是运用再造符号或结合原生装饰符号,按照相应设计类型的创新法则进行设计应用,如环境视觉设计、民宿与公共空间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旅游设施设计等体现时代审美、个性追求与社会需求的设计形式。

(三)再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1.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案例简述

文创产品开发选取了广府祠堂装饰载体中常见的石狮、鳌鱼、凤乌作为设计要素并依据“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模型”的要义来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出一套益智游戏棋类文创产品。从整体构成看,全套产品包括棋盘、棋子、色子、游戏规则及产品包装等几个部分的设计。棋盘的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广府传统村落中的棋盘古村布局,由象征村落道路的经纬线将棋盘分割成若干单元格,单元格中有标注;棋子设计则是选用了“陈氏宗祠”建筑装饰载体中的三种神话和现实动物(狮子、鳌鱼、凤乌)装饰,按照前述“再设计应用模型”的程序与方法演绎再创而成,“陈家棋”因取材于“陈氏宗祠”而得名(图6);这套益智游戏棋的玩法参考了象棋、五子棋、围棋、军棋等棋艺运动特点,并借用中国骨牌掷色子获取优先出牌权等规则制定而成,棋盘网格关联了传统村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名称。棋的玩法简单、益智有趣,具体细则这里不做赘述。这套棋的主要受众或消费者定位是中小学生。其开发目的:一是寓教于乐,即在下棋的玩乐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振兴乡村文创,提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设计创新的附加值。

2.再设计应用程序与方法浅析

以“陈家棋”设计案例中的“石狮棋子”为例,从祠堂符号载体_符号提取→符号再创→维度转换→设计应用等六个流程来简要分析其设计应用的程序与方法(图7)。这六个流程可以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先从调研所获资料中选取符合设计主题需求的装饰素材“祠堂石狮”图像符号,经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处理后,以线稿的形式提取符号雏形即原生形态装饰纹样,提取过程须忠实于素材原稿,不得随意改变其形态特征。以上工作对应流程图的第一和第二步。第二,依據视觉审美形式法则,结合设计创新的目标要求,在获取的线稿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形态演绎、色彩分析与语意植入等图形符号再造手段,使之成为形式新颖、寓意丰富的时尚型再创装饰符号。这一转化过程有效地实现了装饰符号从传统到现代、由复杂到简约的演变,是祠堂装饰符号创新设计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第三,按照预先制订的设计计划,进行二维装饰符号的三维转化,这个过程从正面、顶面、侧面三个视角确定了“棋子”的立体造型,在经过绘制、修改定稿后,通过电脑三维建模、3D打印和后期加工,在最终方案评估确定后,就获得了设计所需的“棋子”终稿模型或样品。以上三个阶段也正是“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模型”所强调的三个层次“再设计”维度。

概括而言,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是一个融合文化遗产载体演绎再造、创意思维运用与创新形式构建的系统化过程。文创开发商品化,经过设计、加工制造、材料与工艺应用等生产流程而获得产品成品,通过市场流通与销售使文创产品成为商品,再通过市场跟踪与评估反馈进一步获得设计改良的持续力量。

结语

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符号是记录南粤地域文化、聚落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历史建筑营造技艺等多方面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它折射出广府聚落民居务实多元的宗族思想社会意识等特征,体现了广府人自强不息、兼容并包、务实求新的创造精神与人文性格,成为研究南粤优秀地方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宝贵资源;明清广府祠堂装饰符号还承载着许多未知的地域与历史文化信息,其装饰符号载体形式及语意,是深入探究广府民系聚落形态特征、社会审美动因、人文精神内涵、文化遗产创意等多维度文化属性的重要素材。地方文化符号文创设计是解构区域传统文化、再造时尚和创造地方文化高附加值利器[11]。广府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应用,有利于推动珠江三角洲区域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海上新丝路”的文化传播,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发展与“广货”文化品牌IP添彩;广府祠堂装饰符号再设计研究,既是深入探究南粤文化遗产活化与创新设计成果转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工程、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广东广府民系传统村落文化符号及再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JA760002。

参考文献

[1]赖瑛,郭焕宇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建筑审美属性分析[J]艺术百家2008 (02):29-36

[2]周彝馨广府地区历史村落人文性格研究[J]城市建筑2019.02:164-164

[3]周彝馨佛山祠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4-25

[4]沈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文化符号重塑研究——以王金庄为例[J]装饰2018.11: 142-142

[5]梁敏言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15-116

[6]尤两林等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191-191

[7]蒋勋美的沉思[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1):66-66

[8]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8-169

[9]宋欣广州民间的博古脊饰[J].艺术百家2005 (02) 144-145

[IO]尤西林等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159-173

[11]曾朝辉,曾鸿燕岭南文化符号及文创商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9,09 (17):80-83

猜你喜欢

广府祠堂村落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浅谈广府早茶点心文化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承广府文化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评价
拆迁
我们的祠堂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