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动员能力的三个维度

2021-09-17张强军刘光斌

理论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张强军 刘光斌

摘 要: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强大的动员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动员能力主要表现在目标指向、价值旨归和组织效能三个维度:在目标指向上,中国共产党科学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动员人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奋斗目标具有超强的政治判断力、深刻的政治领悟力和坚定的政治执行力;在价值旨归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实现价值引领,满足人民需要、建立利益基础,实现人民权利、获得政治认同;在组织效能上,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组织方法保证动员,以严密的组织体系保障动员,以严格的组织纪律保持动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动员能力;人民立场;组织效能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9-0046-05

任何组织或集团要带领成员实现奋斗目标都离不开通过动员来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动员能力既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党领导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开展有效动员,党和人民事业在风雨兼程中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全面总结党的动员经验、分析党的动员特征、探究党的动员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动员能力,持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动员能力的目标指向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目标和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意识到目标在引领动员工人开展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工人阶级只有将社会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政治斗争目标,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2]3,“只要人民在心目中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显示出足够的勇气”[2]118,反映出明确的目标对于赋予工人力量和勇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之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奋斗目标”[2]907,并将这个“新社会”概括为一个“联合体”[2]7。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因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根本目标分为两个奋斗阶段,明确了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第一个奋斗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1066的共产主义社会为高级阶段。

共产党人既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也需要制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目标,才能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 “为实现伟大目标所付出的努力之所以没有取得效果,是由于工人间不够团结、缺乏亲密联合。”[3]171马克思认识到确立了科学伟大的目标并不意味着胜利,伟大目标需要“各个不同劳动部门的工人”团结努力才可以实现。当前,我们之所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奋斗目标具有超强的政治判断力、深刻的政治领悟力和坚定的政治执行力。

1.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具有超强的政治判断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阶段奋斗目标。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始终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共产主义根本目标与阶段发展目标有机统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提出了具有动员引领效应的具体目标,并团结带领民众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在革命时期,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激发了人们参加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迅速适应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发挥了善于政治动员的优势,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奋斗目标,动员全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动员全国人民扫清障碍、团结一心,积极参加国家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推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实现一个又一个具体目标的同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的树立应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绝不能急于“跨阶段”,把將来要干的事情提前到现在来做。同时,也不能停滞不前,放弃对共产主义这一根本目标的追求,而要为进入更高阶段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共同感召、引领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之不懈奋斗。

2.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具有深刻的政治领悟力。 对目标的理解与领悟是执行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尤其在面对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根本利益时,更加要求目标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头脑清醒,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奋斗目标的本质内涵。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工人阶级的所有政治运动都应当服从于“经济解放”这一伟大目标[3]171,这为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的深刻领悟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奋斗目标具有世界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擘画现实道路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世界性的观点与目标。无论是“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还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和“消灭异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点和目标,都是站在全世界高度、基于全人类角度提出来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奋斗目标的世界性。从实践中看,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美国记者斯诺和斯特朗就评价毛泽东“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称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宗旨,也把为世界发展做贡献作为时代使命。

3.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政治执行力。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一些曾经的大党和老党的衰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强大的政治执行力,对于自己制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苏共垮台就是最深刻的教训。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保持百年长青,动员引领全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坚韧不拔的战略定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政治优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例,在“站起来”时期,党就制定了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5]。到了“富起来”时期,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科学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6],并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由于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党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进入“强起来”时期,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党再次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规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并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发展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动员能力的价值旨归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通往自由王国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不是靠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来鼓动人们为之奋斗,而是依靠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目标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要,获得人民认同,最终积蓄了动员人民的伟大力量。

1.坚持人民立场。 立场表征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原点。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立场,形成了以人民立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心系人民的理论。马克思曾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7]281也就是说,人民自己建立和规定自己国家的制度,并可以自主决策。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669的真正英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一生,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参与革命实践,都着眼于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致力于人民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与价值旨归。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國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并明确了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出发点和立场[9]。邓小平在阐述党之所以可以领导人民、组织动员群众时,也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了唯一原因[10]218。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落实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11]。群众路线既是党践行人民立场的现实路径,也是党保持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法宝。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联系群众过程中既能产生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也能动员和领导群众[10]288。越是面临困难,越要自觉坚持群众路线[12];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密切联系群众。新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活动范围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党服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否则群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结合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新特征,才能增强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意识和能力,解决“不愿走”和“不善走”的问题,才能实现对“网民”的动员。

2.满足人民需要。 需要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是人的需要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曾从人类生活动因和人类历史逻辑起点的高度对需要的本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释,明确了人的需要的合理性[13],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并将“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根本需要和最高追求,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提出“共产党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任何不同的利益”[2]413。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和利益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表明了党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构成了党动员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在动员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党十分注重对各种具体利益关系的处理:首先,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统一。“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党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有形物质激励又注重无形精神引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是相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全体中华儿女利益的集中体现。最后,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抗日战争,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动员军事力量抗美援朝、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都体现出党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本质把握。当前,人们的物质文化条件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人民新的利益诉求。无论是面对人民当前的利益诉求,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利益,党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4]144的状态,领导动员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3.获得人民认同。 认同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与价值判断,属于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既是“五大认同”的关键,也是党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要,保持和不断提升动员能力的根本所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15]历史和现实表明,得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只有顺应民心、维护人民权利才能赢得人民认同。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几十人组成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9500多万成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的奋斗目标和动员过程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始终不忘深入群众、发动群众、赢得群众,几年间数万名干部换上农装、深入农村,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和清匪反霸斗争。反观国民党军队到处派粮派款、强行抓丁,形成强烈反差。广大人民群众在鲜明对比中认清了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百姓利益的大救星,因此当国民党反动统治倒行逆施发动全面内战之时,虽然其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都占据绝对优势,却因为失去民心,被人民彻底抛弃,最终溃败垮台。我们党虽然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但在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时得到广泛响应,在“一切服从前线”的号召下,广大百姓舍生忘死支援前线,忍饥挨饿捐粮捐物,涌现出了“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等感人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将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始终将获得人民认同作为持续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改革和复兴各项事业的根本前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到新时代进行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及新冠疫情防控伟大斗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和提升动员能力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动员能力的组织效能

有组织才能积聚力量,动员才能实现保障。能够将“动员”和“组织”两者综合的政党便可以实现政治现代化[16]。为了达到某一动员目的,动员主体应通过一定的组织效能取得动员实效,而组织效能则源自科学的组织方法、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1.以科学的组织方法保证动员。 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程序和工具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动员经验,掌握了科学的组织动员方法。一是强调理论武装。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非常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善于将理论变成“物质力量”[7]460。通过理论讲授、培训和宣传等方法,中国共产党将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灌输和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头脑当中,使动员对象了解、认同、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积极投身于社会动员活动。二是注重动员宣传。宣传既是动员的方法,也是动员的载体。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以动员大会、动员令、动员口号和誓师大会等形式传播党的思想、形成社会舆论,从而进行社会动员。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创始人就通过编报刊和开书店等宣传形式,帮助人民大众了解、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时期,通过“耕者有其田”等宣传号召,动员贫苦农民拿起枪杆子进行武装起义。三是重视榜样示范。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矛盾和不平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涌现出思想和行为较为先进的典型和榜样,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和“时代楷模”等人物,既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也是在不同领域进行有效社会动员的榜样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中国共产党具有举世公认的强大动员能力,但是动员能力不会永远“保值”和“增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动员能力,激发群众伟力,不断探索创新组织动员方法。一方面,应针对社会阶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等新時代特点,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在组织动员群众的实践中把握新时代组织动员群众的规律。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14]309,真正实现把社会动员的“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2.以严密的组织体系保障动员。 从组织的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分为组织内动员和组织外动员。组织内动员主要是指党依靠组织体系对党内的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党员的动员。重视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与优势,从“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开始,党就坚持“哪里有党员、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原则,大力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形成了全方位涵盖中央、地方、基层的科层式组织体系。依靠严密的组织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党员的先锋模范力量,是我们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法宝。组织外动员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嵌入和吸纳等形式获取执政资源,进而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动员。一是在“两新”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既实现了党的组织网络扩充和组织覆盖面延伸,同时也增进了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党进行社会动员和群众组织提供了重要保证。在组织嵌入过程中,注重在嵌入客体认同和支持前提下,实现执政党这个嵌入主体与社会组织这个嵌入客体之间的“共振效应”[18]。二是强化党组织对社会的吸纳能力。除了直接吸纳,党组织还通过统战机制和政协制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接纳或者主动招纳各行各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优秀典型,这样既可以优化组织内的党员结构与成分,又能够增进我们党与社会的联系,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组织外的动员能力。

3.以严格的组织纪律保持动员。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19]纪律是一个政党的基石和保证,也是一个组织实现内外动员的保障。纪律严明是党的独特优势和传家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的坚强核心,不仅在于其有科学的组织方法和严密的组织体系,也在于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为坚强保证。无论是旧中国时期的军事动员,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动员、经济动员,铁的纪律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看,严格的纪律要求可以使组织内成员在政治上保持“三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行动上高度统一,也可以使组织外成员尊重、认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从而凝聚组织内外的力量和资源。相反,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政党组织就会如同一盘散沙,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也不会拥有一呼百应的动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虽然革除了党内存在的一些弊病顽疾,成效显著,但远未大功告成。面对“四大考验”的长期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严峻性,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必须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加强纪律性,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组织内外的动员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 30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19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 270.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19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1031.

[9]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253.

[10]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3).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 80.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286.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 81.

[16]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 390.

[17]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311.

[18] 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229-230.

[19]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194.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