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

2021-09-16杨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手法受众想象

杨淇

在历史的演进中,文学写作成就了新闻创作,后者基于长期的发展探寻,自成一类文体,是人们了解并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窗口”。伴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闻事业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面对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面临着严峻挑战。将文学写作手法运用到新闻创作中,使之增添了文学魅力,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表现,更是在现实语境下新闻创作的重要选择,对提升新闻作品的耐读性、可感性以及感染力有着积极作用。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价值

新闻作为基于事实的报道,是人们了解和深入这个客观世界的重要通道。某种意义来讲,新闻创作与文学写作应当是本源同宗,均是通过文字语言的组织来表达观点,历史维度上新闻创作正是脱胎于文学写作,正是基于此决定了两者不可能绝对隔离。同时,随着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创作愈加显露出独特的文体特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细化的必然,而又因着其与文学写作不可割裂的关联性,使之仍旧能够相互影响和借鉴。尤其是信息化生态下,互联网应用架构起了世界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人们迫切需求更广泛的信息支持,以应对快节奏、高频率的社会生活,渴望某种程度上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以恰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输出信息的同时,亦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辅助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解读,起到了增强宣传效果的作用。综合来讲,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价值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提升阅读趣味性、增强新闻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是拓宽新闻报道深度,升华作品内涵的有效手段。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基础

一是要始终坚持新闻创作的基本态度和底线,保证信息输出的客观性、真实性,绝不能将想象或夸张成分汇入其中,否则只能沦为文学作品的附属。在新闻创作中撰稿人应牢牢把握细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实际践行中,新闻撰稿人在充分尊重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确定报道中心,梳理关键字眼,并通过对细节的深入观察与感知,从中抽取一些感性资料,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进行枝节末叶的填充,使作品产生震撼受众心灵的效果,完成告知、教化、鼓舞的“使命”。通过对细节的精心编织,丰富新闻事件的演進脉络,帮助受众找准核心,并不会因此造成失真的现象,是当代新闻创作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注重标题设置。标题作为阐述新闻事件的中心,亦是整篇行文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直接影响了受众的阅读决策。对此,可借鉴文学写作“一语双关”的处置手法,突出文章主题,吸引受众目光。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实践

散文手法

中国近现代以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层层递进,新华通讯社长期摸索实践中建立的新华体,是新闻创作领域的典范,充斥着浓浓的中国文风特色,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华体尤其擅长从全知视角切入,文字精炼、准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篇幅较短,基本一个事实一段且过度自然,清晰的叙事主体意识,非常利于快速抢发新闻。相比之下,“散文式”新闻则以自由灵活的文笔脉络见长,通过轻巧的文学修辞、多变的切入角度,能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深刻的思想揭露,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传播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升。单纯从文体本身来看,新闻重在写实叙事,而散文重在写意抒情,两者看似对立甚至水火不相容。但是,新闻创作中恰到好处地“散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等,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增强新闻叙事的现场感和可读性。综合来讲,新闻创作中的“散文化”处理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以及新闻结尾等,但始终不能脱离事实本身,过度的“自由”可能会退却其本真趣味。故事手法

故事化手法

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常见于情景设置、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部位,是提升戏剧性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凸显了新闻写作技巧,从而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语境下,受众的审美个性追求,使之不再单纯满足于新华社新闻或读题新闻模式,新闻创作中对故事化手法的引用,增添了受众阅读的趣味性,成为很多撰稿人文学创作的基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以受众群体需求为导向,必须要创新新闻创作结构,从传统枯燥无味的状态中跳脱出来,将事实真相寓于跌宕的情节变化中,从而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是新闻传播功能释放的根本。但是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故事化”新闻创作,主要适用于同民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亦或有着起伏情节波动的事件报道,将受众引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闻信息,切勿过度地趣味化、通俗化、大众化,而迷失了新闻的本真追求,否则只能成为文学写作。因此,故事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要求撰稿人立足事实真相,善于从细节切入,抽离其中的故事化元素,如冲突、悬念等,以趣闻轶事为引,中间穿插戏剧性的瞬间场景,可使受众深入其中。

合理想象手法

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突破了时空束缚,成就了更高层级的认知,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目前,新闻界对文学想象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争议不断,其中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想象脱离了真实,与新闻最基本的原则相悖。但其实并非如此,相比于单纯的文学想象,新闻想象被限定在“真实”“合理”的规制下,其立意的根本是把枯燥简单的事情述说得更加形象,从而引动受众的积极阅读情绪。

因此,在新闻创作实践中,从业者要精准定义新闻想象的科学内涵,可凭借主观想象按图索骥,寻找与新闻主题相符的事实进行报道。事实上,对于新闻人而言,他们不可能亲历报道事实的每个情节或细节,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不得不根据现场观察、当事人访谈等进行必要的复原想象,是更加深刻地披露事实,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知名学者陆定曾经说过,新闻报道切忌死板,受众对太客观的新闻报道往往会产生反感心理,加上新闻从业者呆板的阅读式报道,只把事实机械地传递给受众,整个新闻报道全是了无生气的内容,让人失去兴趣。《人民日报》的一篇《白衣执甲生命至上》中,就对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21年1月5日ICU的抢救现场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记者虽然没有进入抢救室,但通过事后采访对抢救室内的场景想象,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大无畏精神。

修辞手法

修辞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写作时语言表达手法的集合,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引用等。其中,比喻是指用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从而使之更加形象可感。例如,《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报道《得了“及时雨”添了竞争力》,标题中将各地海关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比作天气,生动且真实;夸张则是作为力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事物形象特征。例如,题为《西安昨39.9C创今年以来最高温》的新闻报道中,通过“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竟变成了熟人!”这样的夸张段子,真实而又诙谐地描述了西安的高温天气;所谓借代,即是指借一物来替代另一物的出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着重考量替代的正当性和通用性,能够有效激发受众读者的想象力。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新闻《难得一见!“海上大熊猫”现身泉州海域“提前拜年”》,其中就用“海上大熊猫”替代“白海豚”,既从中知道其珍贵性,又增添了新闻标题的趣味性;引用是指通过对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的引用述说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一般情况下,在新闻创作的方向与内容中引用优美简单的诗句,可平添其文学内涵魅力。

综上所述,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创作中的运用有着多重方面的功能价值表现,包括散文手法、故事手法、想象手法、修辞手法等几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环节、种类的行文处理,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其仅是作为一种增添新闻作品魅力的辅助手段,核心与关键仍旧是把握新闻事实真相。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手法受众想象
拟人手法真多情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