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报道中的思考

2021-09-15张倩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吉四力对象

张倩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鞏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如何讲好新生活、新奋斗阶段的感人故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每一个新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区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战线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最贴近基层和实践的报道平台,更应该全面创新思维理念、展开内容策划,为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舆论支持。

2020年2月,笔者通过新春走基层的方式,走访几家企业,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区千部建我家我为“滨城”出份力》《藏族姑娘德吉措我要为新区建设添柴加薪》为题,用电视报道的方式,采访了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以及青海省黄南州几名在滨海新区实现就业的老乡,让群众看到了受援地老乡们现在生活工作中所发生的变化。这次报道,笔者跳出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思维和习惯,既找到了新时期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报道的新视角,也从中发现了作为融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眼光与思维。

明晰新阶段的报道对象

找准报道对象是做好任何一项报道

的关键。一般认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报道对象解决的是新闻传播“5W模式”中“Who”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找准了报道对象,“What”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在《携手同行滨城情——天津援甘张家川记》一文中,笔者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对口帮扶的天水市张家川县所发生的变化,在产业帮扶、基础设施援建、医疗帮扶几个部分中,报道对象又细分为扶贫车间、享受到饮水工程改造与提升的王山花老人一家以及落户当地的“互联网+医疗”项目。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找准了报道对象“张家川发生的变化”,就可以围绕报道对象展开 “What”的深入探索。同时,“Who”并不单纯局限于人,而是结合报道需要进行了随时调整。因此,笔者认为,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的变化,报道对象也应该顺势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而要想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报道做好,一定要打破采编藩篱,创新记者思维,明晰并找准新阶段的报道对象。

第一,新阶段的报道对象应该围绕帮扶一线的典型人物展开。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帮扶一线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帮扶干部们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弘扬他们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一个个闪光的故事中为下一阶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凝聚力量。

第二,新阶段的报道对象应该围绕普通人展开,讲好普通人奋斗自强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例如,在新春走基层进行的几篇报道中,笔者就以脱贫群众个人奋斗致富为着力点,讲述了普通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收获幸福的故事。在新阶段,新闻媒体更应该挖掘这些普通人的奋进线索,找准“致富带头人”,用普通人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反映脱贫攻坚精神,反映伟大成就。

第三,新阶段的报道对象应该围绕帮扶一线的典型案例展开。在具体采访实践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的易地搬迁项目“德吉村”,让群众告别了过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生活困境,转变为如今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藏族姑娘德吉措我要为新区建设添柴加薪》的电视报道中,除了藏族姑娘德吉措为报道“主人公”以外,“德吉村”同样也成为记者眼中的“报道对象”。在这篇采访中,记者便通过德吉措讲述其目睹的“德吉村”变化,将典型案例揉入到了报道当中。诸如此类,透过一个个落地且扎根在当地的产业项目、帮扶案例,反映帮扶实效,透视人民群众勤劳务实、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也应该是讲好新阶段新帮扶故事的重点。

在新阶段继续践行“四力”是成功报道的前提

践行“四力”才能突出贴近性。贴近性能够体现新闻报道的温度,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性。要想表达这种时代性,让新闻更有温度,记者不能坐在办公室等新闻。“四力”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内力”,“脚力”意味着记者不仅要“能跑”,还要“会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会跑”意味着记者要善于“跑”到帮扶一线去挖掘故事,只有在现场真实看到的场景,才有可能触及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才有可能采写到珍贵的一手素材。这些珍贵的一手素材,正是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脉搏的起点。而在“跑出去”后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直至最后落在笔尖的内容,才是新闻记者专业的提炼和升华。

践行“四力”才能增强互动性。对于受众来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贫困地区在发生山乡巨变后,老乡们现今的生活生产状态。这些在新闻中通过文字、镜头展示出来的新状态,才能更好地引起受众共鸣。因此,只有走出去、看得见、动过脑、用妙手动过真章,才能让读者动情、共情,从而使让报道对象、记者、受众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互动中,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传播魅力。

践行“四力”才能在新时代创作精品。“四力”要求记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记者有发现重大题材的眼力,主动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求记者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善于策划,善于创新;要求记者在完成脚力、眼力、脑力之后,最终能够用笔力表现新闻事实。“四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的是记者的综合能力,只有践行“四力”,才能守正创新、思文并举,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新闻报道的水平,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进故事讲好。

用好媒体融合这一利器

首先,记者在采访时思维方式需要转型。媒体融合前,脱贫攻坚报道只需要根据各自平台的传播形式与刊播优势进行采写即可;媒体融合后,尤其是在进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阶段的采访工作时,融媒体记者需要发扬好电视媒体的声像画合一优势,报纸文字的生动、一目了然优势,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优势以及短视频的“人人皆可记录”的优势,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和受众人群的接受特点,创作出不同分发渠道的新闻作品。

其次,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借势”。对于新阶段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记者践行“四力”时可以直接观察到新生活、新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受援地往往在几千公里以外,记者不可能时时“蹲守”,这时,便需要借助当地融媒体中心或是帮扶干部的力量,通过他们手中的设备记录当地发生的变化。例如,帮扶干部手机拍摄的当地风貌、产业项目甚至是老乡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状态,都可以作为新闻素材进行收纳、归集。最终素材可根据记者需求进行使用,如在借助视频素材并完善相关内容的采访后,记者可通过文字报道、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一个人、一台手机同样可实现“全媒体采编、多渠道分发”的目的。而“移动优先”的开端,便是运用好手中的移动设备,通过全媒体手段进行图文和视频报道。

最后,在好内容上下工夫。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内容。笔者认为,尽管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并没有改变。不管是利用视频、图片还是文字,一切都离不开好的内容做支撑。因此,在报道乡村振兴的亮点故事时,融媒体手段+优质内容,将放大新闻的传播效果,让帮扶成果更具价值。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德吉四力对象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德吉:创业路上收获成长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Similarities in Belief Systems between Navajo sand Tibetans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