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数据的背后

2021-09-14朱婉婷

天涯 2021年4期
关键词:菲利普斯数字模型流行病

朱婉婷

2021年5月12日的《洛杉矶书评》网站上,刊载了克里斯托弗·J·菲利普斯的文章,题为《数字的背后:新冠疫情时代的累加风险》。在文中,菲利普斯对疾病统计学的历史及其意义进行了评析。

统计数据和模型的运用如今非常普遍,从理论上说,我们能够借助这些数据预测自己的健康风险,但所有这些数据却并非精确,它们所针对的,其实并非你的个人健康风险,而是与你在年龄、性别、种族和街区等诸多方面相仿的一群人的累加概率。对统计学这一学科而言,累加的概念是其核心,但累加的过程,同时也是系统地抹除某些信息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在得出数据平均数的同时,你也就抹除了每次单个测量的信息,进而你所得出的数字也与单个观察的情况不同。而在医学领域,被抹除的往往是关乎个人的细节——也就是使你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你希望得到医生的关注,也正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个人。反过来说,二十世纪的医学统计学想要做的,就是使你将自身与和你共享某些特征的人联系起来,并达成这样的认知,即群体风险就是个人风险,即使前者只是对于风险的估算,并不可避免的既不清晰也不精确。举例而言,你可能与一群人共享某些变量,且平均风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一样,但总有一些未被测量的变量能够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家庭病史或饮食结构可能非常重要,但却不在这些变量的范围之中。而这也正是累加风险与个人风险之间的区别:你可以做测量、看数据并计算疾病风险,但如果并不清楚其在統计学意义上的分布情况(即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平均水平),那么你对个人风险的认知就会较低。

所有这些讨论对于新冠疫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从正面来看,疫情期间的统计数据、数字模型等,的确为我们的日常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今天要不要出门?出门要避开那些地方?是否乘坐交通工具?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有多少人注射了疫苗?疫苗的有效率是多少?不注射疫苗则风险几率有多大?等等。但某种反讽情境依然无可避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数字模型更优、数据更为易得可靠、治疗也更为有效,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抵御人类最古老的威胁之一——流行病。在此前的流行病时期,人们可以一面基于数据统计来吁求公共医疗服务,一面仍然坚信个人对自己染病负有责任:正如有学者在研究1980年代的艾滋病时所发现的,关于流行病的核心叙事之一,就是人们会借助某种既存的道德确信和精神假设来解释谁得病、谁康复。如今,对于个人风险与集体风险的此类区分已经不再为人所熟知,我们也不太会说谁得病、谁康复是因为他/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或者精神信仰。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借助统计学能对一般的公共健康状况有更多了解,但与此同时,如果想要知道你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如何才能保证安全,你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够的,这大概正是大数据背后的反讽。

猜你喜欢

菲利普斯数字模型流行病
数字模型分析在垂直型食物嵌塞治疗中的应用
Why I Give
美国太空部队与工业部门分享内部数字模型
预防流行病和传染病
3D打印数字模型的独创性认定
我国煤炭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及政策建议
我国煤炭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及政策建议
一类Holling-Tanner生态流行病系统的周期解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