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1-09-13田妮寇延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策略

田妮 寇延

摘 要:积极心理学将人不再看作“问题人”,而是看作“发展人”,关注人软弱一面的同时,也看重其独特的优点与强项,在致力于修护生命伤口的同时,亦竭力建立生命中美好的特质,在努力帮助受精神困扰人的同时,也关心怎样令平常人活得更丰盛,并且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与运用,而心理韧性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目前受关注和研究最后的支点之一,故从心理韧性入手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的热点,希望通过心理韧性的提升让大学生养成理性、平和、阳光的积极心态,从而助力大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服务社会。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韧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28

1 心理韧性的概念

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因全球的学者对此概念没有取得统一的认知,故对其的命名也是种类繁多,如台湾称其为“复原力”,中国内地专业人士则称其为“心理弹性”“回复力”,韩国的心理学家则命名为“强韧性”“克服力”等。对其的定义也是没有获得统一。当前主要有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认为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根据众研究得出心理韧性的形成受到内、外因的共同的影响,如遗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学校环境等,良好的社会支持、健康的人格等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的程度,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各种情境下的挑战、应激和压力,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渐稳定并形成,但又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因外界的压力、应激事件等引发心理冲突,导致心理状态失衡的现象。

2 我校大学生心理韧性现状的调研

大学生既是发展人,又是未来的职场人,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欧亚学院为例,开展了一个调研。基于职场需求的学生心理素质特点调研,此调研从我校现有的专业中筛选出已经具有连续有3届毕业生的专业,共计19个。然后深入分析了这19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毕业条件和学习成果。其次对这19个从2009-2016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由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提供)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出职场认为重要而我校学生较欠缺的能力素质。最后,对这19个专业的负责人进行了“职场对本专业学生心理素质需求”的访谈。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调研工作,研究组发现,职场最需求的心理素质前三位的是抗挫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我校在读学生较欠缺的分别为抗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采取分层抽样方式,从全校各年级抽取样本3000人发放了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筛出有效问卷2965份,其中男生共1082人,女生共1883人。该原问卷包含25个项目,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0~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该量表包含3个因子(张建新,余肖楠的三维度分法(2007)),即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总分越高代表心理韧性越高。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心理韧性在坚韧性、乐观性、力量性维度及总分上差异明显,F(3,3961)=374,P=001<005,经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坚韧性、乐观性,力量性及总分维度上,2018级显著高于2017级,其他年级均无显著差异。

通过性别特征经过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心理韧性上,F(1,2957)=0699,P=0403>005 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在坚韧性维度上,F(3,2957)=398,P<005;在力量性维度上,F(3,2957)=474,P<005,在乐观性维度上,F(3,2957)=375,P<005,在心理韧性总分上,F(3,2957)=476,P<005 年级的主效应显著; 在力量性的维度上,F(3,2957)=172 P=016>005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针对以上的调研,随机抽取我校2017级6个团支部,共计296人进行心理韧性测试,然后选出选取心理韧性水平相对较低的团支部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生命教育、积极情绪、积极应对、积极关系等系列主题培训,通过培训后再次对相应人员进行问卷的调研。

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后测得分在总分及力量性维度上与前测得分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心理韧性的培训是有效的,由此说明心理韧性具有可干预性,且在国内外的诸多研究中也有证实。

3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

心理韧性的提升对大学生心理建设、未来职场的適应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多角度、全方面利用多种平台进行理念的普及,方式的传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建立家校合作的机制,多方联动,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校合作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润滑剂和坚实的后盾,故应建立并优化家校合作的机制,创新合作的形式、方法与途径,提升家庭对学生教育情况的参与、知情与特殊问题处理的支持,同时高校应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升学生父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便于对异常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识别,借助家长的力量协助高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另外由于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意识的提升,能让家长更加懂得并理解学生,从而也助力家长用学生期待的形式给予需要的关爱与关注,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学生体验到家人之间的温情和生活的美好,实现家长与学生之间爱的自主流动。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