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

2021-09-13陈诗宗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践行四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宣传思想战线队伍提出要求: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党报基层一线的记者更要聚焦主题宣傳,围绕中心、守正创新,不断践行“四力”、提升“四力”。身在基层一线的新闻记者,要用脚丈量乡村的长度,用心体验乡村文化的厚度,用笔书写新时代的风采,这是新时代新闻人的使命担当。本文结合笔者10多年贵州日报驻站记者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扎扎实实深蹲基层,认认真真采写新闻报道。

关键词:践行“四力” 基层一线 典型报道

一、增强“脚力”,要乐于“攻坚”

好新闻都是腿脚奔走出来的,记者必须坚持到基层第一线去,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创作沾着泥土味儿、上达天下接地的好作品。与许多专业的对口记者相比,基层一线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具备增强“脚力”的天然优势和基础。

基层一线记者要精准抓住事物本质,擅长发现和挖掘,抢占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挖掘提炼出鲜活典型,让新闻作品迸发活力。

笔者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采访过程中写出了作品《贵州屋脊上的“第一书记”》《一场关于“变”的哲学问答》《三兄弟“大比武”》等作品。

《贵州屋脊上的“第一书记”》是一篇花费了半年心血的作品。当我发现杨波这个典型的时候,其实也是我在五年时间内,第三次在海嘎碰到杨波。惊讶在同一个地方多次碰到同一个人之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省驻村干部“驻”得之扎实,“驻”得之感人。于是,我决定认认真真做这条稿件。半年时间,我三上韭菜坪,与杨波一对一聊天,陪着杨波走访,翻看杨波自己写的随笔。“贵州屋脊”、“第一书记”、“老三届”……一个个令人激动的词语伴随着一次次的行走“迸发”出来。经过反复打磨、润色,全文4000多字在《贵州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整篇新闻里面没有“高大上”的语句,只有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一个个直击人心的细节,一个有血有肉,有干事创业的激情,也有彷徨苦恼的驻村干部被浓墨重彩地推介了出来。

从对杨波的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身为基层一线记者,需要用“脚板”寻找答案、还原人物,用扎实的采访、敏锐的洞察,走到新闻现场、深入基层,走进采访对象心里。平凡人平凡事,给人最多感动,给人最多力量。

二、增强“眼力”,要锻炼“辩证”

新闻记者要“上达天下接地”,“站在天安门城楼想问题,在基层大地找露珠”。这个“露珠”,就是“天线”与“地气”的最佳结合产物,这对基层一线记者来说尤为重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中心任务,做到心中有大局;了解地方新做法、新成果及当地社情民意。只有“上达天下接地”,才能回归新闻的本真,找准“新闻眼”。基层一线记者长期工作在地方,要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依靠的是记者的“眼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基层一线记者要胸怀大局、着眼大事,增强“眼力”,善于捕捉和发现,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增强“眼力”要敏于观察和发现,擅长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地方社会新闻尤其考验基层一线记者的“眼力”:如何挖掘身边好的典型。我曾经推出一篇《一粒包谷,一份信任》的稿件,获得了当年的贵州新闻奖二等奖。这条新闻从题材来说并不大,就是六盘水市钟山区的一个村评议村干部的活动。

钟山区的做法很新颖,他们采用了最传统的投包谷籽的方式来评议,一个红色的碗表示满意,一个白色的碗表示不满意,每个村民拿一颗包谷籽,根据自己的想法投入不同的碗中。

这是一个小切口的新闻,现场感十足,背后的意义深刻。《一粒包谷,一份信任》完美地包括了生动的“细节”故事和深刻的“背景”意义,通过投包谷籽这个“细节”故事,反映出当年“走群众路线”这个最大的主题,也是以小见大最好的范例。记者在稿子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做群众工作就要运用群众的方法,“投包谷籽”看上去很原始,但既简单方便又一目了然,群众的意见都集中在一粒粒包谷籽上,投向了每一位驻村干部的心里。

辩证思维是一名记者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新闻之所以叫新闻,关键在于“新”这个字。当了几年记者,会感觉很多事情都似曾相识,如果不具备辩证思维,就不容易发现“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辩证思考,从多个维度来看待采访题材,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个就是所谓的“辩证法”。

三、增强“脑力”,要突破“轮回”

基层一线记者虽然写的都是区域地方性报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研究区域性报道。作为基层一线记者,不像对口记者的专业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一线工作中把握新闻亮点,增强“脑力”,提升新闻策划能力。

对于基层一线记者来说,很多宣传报道都是长期重复采访的内容。例如,六盘水每年一届的马拉松、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等。这些内容,第一次、第二次有新鲜感,写起来也带劲,但时间一长,基本上就陷入了思维定势,很多人都照着葫芦画瓢,不想也不愿意再寻找新的角度了。

基层一线记者,远离编辑部,很多时候要靠稿子来和编辑“对话”,所以,面对不断轮回的题材,必须逼着自己寻找新的新闻角度,把“旧”写出“新”来。

例如,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这是六盘水每年7月份的一场盛宴,三伏天跑马拉松,在全国都有名气,也给六盘水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我来说,每年7月都有一场马拉松宣传攻势,如何在“旧”中挖掘“新”,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具体的采访报道实践中,我是这样来思考的——

第一、马拉松比赛中的新闻亮点,比如,明星跑者,最年长的跑者,最年幼的跑者,一家N口人的跑团,外国跑者,甚至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跑者,从聚焦这些人来反映不同的精气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六盘水这场马拉松的意义。马拉松中的新闻元素,赛事的花絮,互助互爱,坚持走到终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去选择的马拉松比赛的新闻角度。

第二、马拉松比赛外的新闻亮点。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山区,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性赛事,六盘水的目的是什么?赛事的背后至少有这么三个方面的意义:(1)借“赛”提升城市知名度,大家知道,马拉松比赛是所有体育运动中体力消耗最大的项目之一,比赛拼的是耐力和速度。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降雨等,对运动员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马拉松比赛一般不适应在炎热的夏季举行。但是六盘水是中国凉都,夏季能够跑马拉松,本身就吸引眼球,加上中央电视台的全程直播,让六盘水的最新、最靓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的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2)借“赛”助推产业转型,已经连续五年举办的马拉松与其说是一次体育竞技比赛,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至少让我们看到除了煤炭业之外的又一种新经济发展的态势。(3)借“赛”打造旅游发展新业态。从六盘水旅游蓬勃发展的趋势来看,马拉松比赛真的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马拉松比赛的横空出世,就没有梅花山、乌蒙大草原、牂牁江等旅游项目的快速实施。

实践证明,记者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记者的眼光是否长远、嗅觉是否敏锐,文章写得深还是浅,只有记者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才可以写出好作品。基层一线记者增强“脑力”,就必须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特别是基层一线记者,作为党的政策纲领宣传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有优良的政治素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提升理论政策素养和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学习干劲、批判和思考的能力。

四、增强“笔力”,要善于另辟蹊径

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心怀大局、作风深入、善讲故事、善抓细节才能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

一般来讲,新闻报道都必须有思想,都要做到有高度和深度,要让思想通过新闻事实自然流淌。要舍弃枯燥无味、生硬说教,克服文字材料枯燥的“文件味”“机关腔”,善于另辟蹊径,用群众的语言,让宣传方式更加“接地气”、更加巧妙、更加新颖,群众更易于并乐意接受、入脑入心。

有很多初入行的记者采访后,会和我交流这么一个话题——采访后稿子不知道怎么写?因为采访的扎实程度不一样,很多采访内容,现实远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笔者的观点是,没有写不出来的稿子,只有挖掘不到的深度,关键在于你怎么看,怎么想。

笔者曾经采访过三次招聘会,其实每次的流程都差不多,我总是采访思考两手抓,思考怎么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新闻作品。三次招聘会,三篇都刊发,其中两篇还是版面头条。在当年《贵州日报》还没有这么多版面的时候,能够被编辑选上,是因为我另辟蹊径找到了不一样的写作角度。

第一篇标题是《技工千金难求 “热门”难寻工作》,聚焦了招聘现场看到的场景,很多技工招聘摊位上,尽管工资开得很高,但是门可罗雀没有几个人咨询,招聘現场却是人山人海,不少前来应聘的大学生都是学习金融、计算机等等热门专业的。从“一冷一热”的反差来切题,一下子对当时整个招聘会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诠释。

第二篇标题是《招聘会上怪现象:孩子靠一边 家长唱主角》,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采访我明白了“空穴来风”找角度的重要性。认真在现场观察着,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招聘会现场没有多少年轻人,反而是很多老年人在各个招聘摊位前串来串去的。我在稿子里面写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就业招聘会,但和以往的情景不同,招聘会中少了一份青春洋溢的气息,少了串来串去的年轻人。满眼望去,家长成为密密麻麻人群中的“主力军”。招聘会上,年轻人的“少”和老年人的“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构成了我写这个稿子的角度。

第三篇标题是《六盘水:下岗失业招聘 “变”毕业招聘》,印象中这是我第三次在同一个地方,明湖高架桥下的那个人才市场采访招聘会。这次招聘会原本是专为下岗人员开设的专场,但是我在现场看到,更多前来应聘的人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稿子里面我是这么写的——记者在招聘现场看到,整个招聘会场中洋溢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原本专为中年下岗失业职工举行的招聘会一下子成为了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的天下。失业招聘与毕业招聘不由自主地被混在了一起,这就是当时我选择的角度,由此可以看出来当时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

同一个题材,只有从不同的写作角度着手,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感觉。同样的新闻事件,只有想别人所想不到的,只要角度新颖站在风口上,什么稿子都能飞起来。不怕人家做不到,就怕自己想不到,只要自己想得到,什么都有可能。

身为基层一线记者,最怕的就是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不足,很难系统而全面地对某个题材进行纵深式的宣传报道。所以,一定要站位更高,写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才能抢占好版面、好位置。基层一线记者写的都是“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基层报道,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用漂亮的稿子说话。这就要求基层一线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脚力”是躬身基层一线的韧力、“眼力”是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脑力”是深度挖掘内涵实质的能力、“笔力”是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华章的感染力,这四个能力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新时期的记者要躬身基层一线,迈开步子写出好新闻;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让眼睛“亮”起来;要深度挖掘内涵实质,做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人;要以好文风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漂亮文章,使党报的声音在群众心坎里走得更深、更实、更远。

参考文献:

[1] 张旭.驻站18年的党报记者谈践行“四力”[J] .中国记者,2019(6):45-47.

[2] 邹晨莹.记者愈深入作品就愈生动!贵州日报举办记者陈诗宗新闻作品专场研讨会[N].贵州日报,2017-6-24.

[3]韩宏.驻站记者如何践行“四力”要求[J].新闻战线,2020(5).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猜你喜欢

践行四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