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注入,任重道远

2021-09-13赵欣

新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装饰

赵欣

千年瓷都景德镇,以其独具魅力的陶瓷文化驰名世界。21世纪以来,这里吸引了数万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企业家、青年学生来此创业,浸淫在御窑文化中,孕育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陶瓷艺术家,付启宇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做好自己,追求完美

2008年,付启宇在景德镇创建了自己的全面工作室和个人窑口,秉持陶瓷作品“全部由自己创作”的理念。

在陶瓷艺术行业,有着“需经手72道工序方可成器”的说法,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一件手工瓷器制作工序之复杂,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而要独自掌握制作瓷器的72道工序,比想象中的更为困难。

付启宇一道一道工序拜师学艺,秉持陶瓷全部自己制作的理念,几乎把所有精力用在制作陶瓷上面。“从矿土开始研究,选料、加工、提炼,再到泥土的塑型、制作、烧制,将所有工艺融会贯通,作品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现今,景德镇艺人的作品,一般是在市场上的大众窑烧制。各家的陶瓷器皿,放在一个窑炉里,在这种情况下,烧窑师傅不管作品有无特殊的烧制要求,只是按照經验针对烧瓷的温度一刀切,只烧这个温度,陶瓷烧成了就可以了。不管你创作时用的是什么釉,局限性很大。付启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完美地呈现,而不是流水线上毫无个性的产品。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成品的呈现,从源头上就把好关,少走弯路。于是他在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全面工作室,这样在烧制瓷器作品时对炉窑温度完全由自己调控。

付启宇的第一件作品《喜上眉梢》开炉时即被一位收藏家一眼看中了。从初识陶瓷,到第一次开窑出品自己亲手制作的瓷器,付启宇的那种兴奋无以言表。

在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时,付启宇说:“没有当成一种作品,而是把自己所学的手艺,陶瓷工艺通过这些工序,通过窑炉呈现了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探索实践,付启宇将高温窑变与釉上彩相结合,融雕刻装饰技法为一体,使作品以新的艺术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深得行家和前辈的好评,李德真老师的作品“反弹琵琶”(镶器)在他的窑口烧制被不同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且多次获得了不同奖项,作品“反弹琵琶”(镶器)参加在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行的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文化交流活动视觉中国——瓷上敦煌艺术作品展并被永久收藏。

付启宇在采访中表示:“在艺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工艺美术冲破传统桎梏,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活力。陶瓷作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符号的传统工艺之一,自然也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我。当代陶艺创作得益于传统技法的历史遗产和装饰材料的现代发展,为陶艺家们创新表现手法及方式,开辟了全新的陶瓷艺术天地。这使传统工艺有了现代的传承,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陶瓷艺术就是个中代表,其创作不仅需要工艺上的巧思,更需要匠人精神的创作。”

求学路上,幸遇恩师

1997年,15岁的付启宇从上饶考入了景德镇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开启了付启宇陶瓷学习之路。课堂上学习陶瓷与工艺美术类的知识,他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一次,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园广场,付启宇凝视窑神童宾的铜像,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在景德镇,童宾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童宾是窑工的缩影,窑工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缩影。正因为有他们,景德镇陶瓷才能世代不衰,历久弥新。窑神童宾,让窑烧之魂永不灭。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所言:“陶瓷文化需要英雄,童宾精神是见难而上的精神,是奋不顾身的精神,是忠于所事的精神,是百工楷模的精神。童宾精神的精髓就是用生命熔冶陶瓷,用心灵融入艺术。”

15岁的少年付启宇为这个故事震撼,心里种下了以陶瓷艺术为终生追求的心愿。

此后,通过不懈努力,付启宇又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继续深造陶瓷专业。在此期间,付启宇结识了数位恩师,真正开启了他追寻陶瓷的艺术之路。

2000年,付启宇毕业于瓷校(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毕业到2003年,与李菊生老师相处几年,从专注绘画到成型的转变,也源自李老师对他的点拨,其时李菊生老师为参加港澳台活动,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佳作,在当时的工艺上受到了限制,烧成残品或者是炸窑,“小付,你看到了我们前期付出了那么大的艰辛,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工序不掌握的情况下我们是前功尽弃呀!”“要想画好瓷器,必须对瓷器的制作过程有所了解。”李菊生大师语重心长地对付启宇说。为此,付启宇瞬间悟出陶瓷前期工序的重要性,随后一头扎进作坊,边学边做,从拉坯开始,到吹釉烧成,花了五年时间,悉数掌握。

师从李菊生大师是付启宇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他在评价付启宇时说:“作品与人格一样单纯、真诚,融会贯通于他的作品当中。”

付启宇的恩师朱永平教授(现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是研究矿料的,硅酸盐专业的,他对矿山、矿料非常了解,也常常带付启宇去实地考察研究。他告诫付启宇,做陶瓷的,不能只研究绘画技巧,要对矿料性质有充分的研究,“你知道你所用的陶瓷原料是从哪里来的吗?仅仅专注于绘画技巧,不懂原材料的性质,创作的作品与烧制后的成品时常会有明显的差异。掌握了原材料的使用,成分,窑火的温度,成品率会大大地提高。”付启宇把朱教授的话牢牢铭记心里。

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求学时,李德真老师就是付启宇的良师益友。李德真,著名画家,陶瓷艺术家,创制高温颜色釉。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李德真设计的两件青花瓷礼品入选,并作为中国国家体操队随队礼品。他从事陶瓷艺术二十多年,擅长人物、山水,画风中西结合,个人风格独特。他的作品新颖别致,既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风格。

李德真教授在评价付启宇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时说:与其他人不一样,付启宇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方面都在跨界。在他的作品中,山水和人物都能驾驭。另外,釉上彩粉、釉下青花、五彩、高温颜色色釉,在绘画上几个主要的表现手段,小付能把相对独立的东西,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天衣无缝。

付启宇的作品以古代人物为主,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做了一些嫁接,这在景德镇很多的艺术家还是很少尝试的。付启宇把人物和陶瓷雕刻又做了一些嫁接,一直在探寻一直做尝试一直在开拓,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良师益友的李德真教授,建议付启宇在保持陶瓷工艺的前提下,要尽量考虑作品的雅,只有优雅才会有上升的可能,从绘画角度来讲,从陶瓷作品来讲,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但其个人还是主张要阳春白雪,因为只有你的作品雅了,画面才会给人种种联想,可以让人们通过你的作品,通过你的审美眼光,通过你的绘画,看到你的与众不同。

最初的装饰手法还是比较单一的,通过不断观察、学习,付启宇借鉴了何炳钦、朱乐耕、李菊生等大师的作品装饰风格,如何炳钦的开膛、雕刻一气呵成,李菊生黄釉和珍珠釉开膛绘画,没有雕刻,他精心组合前辈的特色装饰风格,形成现在丰富的装饰样式——开膛、雕刻窗花、色釉变化等多种装饰形式为一体的半成品,自用、销售相结合,也得到很多艺术家的青睐,纷纷慕名而来,购买他的半成品。付启宇说:“哪些人用我的东西,他是画什么风格的,我要配什么装饰才能符合他的创作,这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 付启宇将高温窑变与釉上彩相结合,融雕刻装饰技法为一体,让作品以新的艺术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业内获得诸多好评。其作品《花开富贵》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金奖。

得益于诸多恩师的教诲与提携,20多年来,付启宇在陶瓷领域不懈拼搏,对陶瓷的“72环节”,除了不会上山采矿,从陶瓷成型、拉坯、修坯、绘制、烧制等等诸多环节都能做,做得游刃有余。从陶瓷原材料到陶瓷成型,陶瓷绘画直至烧制都有自己一套娴熟的技艺。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付启宇是幸运的,在探究陶瓷工艺的路上,有许多恩师指点,还结识了朱教授的得意门生,一位学习硅酸盐专业的姑娘。夫妻共同打造全面工作室,育有一双儿女。付启宇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国家对这方面的大力扶持,打造“工匠精神”,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希望孩子们能子承父业,把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在陶瓷艺术方面能够有所造诣。

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有时间,他们就会带孩子参观烧制、绘画等工艺,耳濡目染,希望他们有兴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付启宇设计并创作了一个高55厘米宽25厘米的瓷瓶,以表达对党的崇敬与热爱。瓶型瓶身设计为下大上小,瓶身直线代表稳重刚直,暗喻行稳致远意义,采用半刀泥雕刻手法、高温颜色相结合,画面装饰以长城盘旋为基石。天安门正中以旭日东升作为背景,寓意共产党如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朝气蓬勃。中间部分有党徽和百年雕刻字样,两边洁白无瑕的鸽子自由飞翔相互呼应。最顶端采用高温中国红装饰,象征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喜庆总少不了烟花,以景德镇特色的高温色釉绘画,给人以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輪美奂之感受。

那么,对弘扬景德镇“陶瓷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打算和建议呢?

付启宇认为: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现在国家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及时非常明智的。陶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装饰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