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改进

2021-09-10陈孜谷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4期
关键词:影视戏剧方案

陈孜 谷琳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以多元化的方式与形式几乎实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全方位覆盖,并且電影艺术、媒介、产业或文化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影视文化不但全方位地冲击着旧有的艺术观念和文化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文化生态,它还超越艺术的领域而渗透或覆盖到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行为方式等。此外,影视艺术作为主要反映民族社会生活和历史文明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精神、心路历程之形象化的集中表现。”[1]因此对于如何培养出更优质的影视人才,尤其是对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成为重要课题。

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指出要制定戏剧与影视教育标准,即合格的戏剧与影视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标准的制定意味着培养目标的规范化,对于戏剧影视导演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与社会不断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在影视文化逐步扩张的今天,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力求输送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办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其类型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包括一些省级的高校如浙江传媒学院。二是综合性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的戏剧与影视专业。三是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例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是这种情况。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化的设备设施与专业性的院校相比较弱;专业性的院校非常强调实践技能,偏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综合性院校在高考中不能降分,对学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这也使人才的综合素养会相对高一些。也正是因为高校类型的多元化,才有效保证了影视人才百花齐放的良好形态。

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建成了第一所电影学院,开始将电影导演作为一门学科,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任教,开创了著名的蒙太奇理论。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成立,所设导演专业沿袭了苏联模式,即导、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目光移向了诸如巴黎电影学院、英国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东京大学电影专业、香港浸会大学电影专业等电影权威理念,即电影教学强调技术、强调学生怎么样学会拍电影的技术层面。其中,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既培养电影故事片导演,强调大师精神、以培养精英人材为目标,同时兼顾培养电视剧导演与戏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现今导演专业的教学理念仍旧是俄式电影理念加欧美的技术,从而为戏剧与影视行业培养出了著名一大批优秀导演人才。至八十年代后期,中央戏剧学院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了导表方向,即学生既学习导演专业知识也学习表演,从而培养出了优秀的双栖型人才。时至今日,开办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对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有着各自的特性以及彼此间共性,并且,也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改进之策。

首先,作为高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立与方案制定上,应当明确究竟要将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输送去何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追溯路径回到源头之处,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制定与修订。经调研发现,导演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会主要面向五大方向,一是影视作品创作,二是舞台话剧创作,三是进入电视台进行电视节目制作,四是近年来所兴起的各类自媒体平台,而最后第五点则是除以创作之外的,即进入更高学府进一步学习深造,未来致力于相关的理论研究,以求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因此,要想进一步实现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与优化,首先应当对紧跟行业发展变化,切实与行业、社会、经济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从专业水准、艺术水准、综合素质上紧跟专业需求的高质量学生。

就电影市场来看,据灯塔研究院联合微博电影发布《2020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02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204. 17亿元,约合31亿美元,超过北美成全球第一票房市场。 2016—2020年,北美年度总票房分别为755. 45亿元、 747. 94亿元、 786. 10亿元、 780. 77 亿元、 143. 89亿元,我国年度总票房分别为457. 12亿元、 559. 11亿元、 609. 76亿元、 642. 66 亿元、 204. 17亿元。通过数据可见,我国2016— 2019 每年年度票房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区间在40亿到100亿之间,这也正说明电影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良好的就业市场与行业发展前景。此外,影视作品不断的在缩小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并不仅仅是国内影视作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影视文化打破原有壁垒,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作品也进入大众视野,正因如此,观众的审美正在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对于国产电影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电影产业与电影市场,正是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崛起,以及电影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行业与观众从双向上对从业者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导演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有了维度上的扩展。并且,在当前的新生代导演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导演并非专业院校出身,但其所拍摄的作品却能得到观众与市场的肯定,那么对于专业院校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压力与挑战。行业对导演人才高需求以及观众对作品高审美之下,实则都是对导演在提出一定的高标准与高期待。不仅仅是电影领域,在上述所提及的另外四个层面上,对于电影专业的学生而言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如何权衡创作型人才与学术型学者之间的偏重、如何把握艺术性与市场性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院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这些都需要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严谨斟酌与判断。

其次,除了需要时刻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精准把握,在考虑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充分结合院校自身的特征與优势进行考量。正是前文所提及,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因院校自身特点、招收学生的侧重点以及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与优化培养方案时,也应当将不同层面的影响要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正因各个院校对导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故而在招收学生的标准上以及后续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也会相应衍生出不同的侧重点。在这三种性质的院校当中,专业类院校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通常来说更加注重对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尤其体现在入学录取标准上。这些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潜力与艺术特质,在招收条件上对文化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而更加注重艺术成绩,其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的是力求培养出创作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相较而言则有所不同,大多数综合性院校更加注重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非是专业成绩“一家独大”,其培养目标准确来说是希望培养出一批借助对电影专业的认识从而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因此在录取标准上,则是招收艺术潜力达标,而文化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院校所招收学生的自身群体特征以及所有导演专业学生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就导演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共性而言,相较于其他学习理工科或文科的学生,导演专业的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或者可以理解为,导演专业本身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更加开阔、思辨、跳跃的思维,不同于其它学科,导演专业反而不希望学生“循规蹈矩”、严谨刻板。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上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除了导演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之外,不同的院校所招收的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这自己的特性,正如创作型学生与学术型学生相比,前者需要“天马行空”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先锋意识以及充分的创造性意识,而后者则需要保有学术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在大胆推测中寻求细腻的作证,要求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辨意识。

院校自身的教学条件也是制定与优化相应的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考量要素。导演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而这也是对学生实践创作能力培养程度的重要影响要素之一,但是每个院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所不同,如果自身硬件设施无法与培养方案相匹配,不仅无法完成培养方案的落地,甚至有可能会对所培养学生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自身特征不仅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把握,更应当具体到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招生要求与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硬件条件的配置等多个微观层面进行综合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有的放矢、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伴随着各类影视作品日渐融入人们生活,这些作品究竟是能够为担任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提高人们思想深度与审美高度的重任,还是沦为娱乐时代的工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所具备的人文高度与艺术情操,因此,对于培养导演专业人才的各类高校而言,虽然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至始至终应当相同的一点是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创作技巧与知识用以展现国家形象、传递人生价值,而非被市场所牵制。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中,除了完成对课程设置等既定要素的调整与制定,还应当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以及思想水平的提升。

其中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的正确认识,只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实现对中华瑰宝的传承与发扬。电影艺术至今不过百余年,但中华文化却是历经几千年的打磨形成至今,伴随着中国电影日渐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视野,这些作品就已经承担起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并且艺术本就是相同的,应当培养导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会从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传承中吸纳精华,创作出真正具有大雅品格的艺术作品。其次是对艺术与美学的深入学习。自古以来就有美育一说,导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艺术有深入的认识,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这样才能对各类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做出初步的准确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与艺术创作体系,并将艺术之美与思想之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以供读者品味咀嚼。除上述种种,还应当在培养体系设置中充分融入对学生思想高度的培养,毕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时刻伴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

最后,导演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无法与实践相剥离的,如何不断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配比也是优化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关键。一方面,这种合理配比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每学年的课程内容。导演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需要在相应的阶段学习不同课程,而课程的阶段性设置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科学性,这意味着需要依据正确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效率。在低年级阶段学生需要大量进行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例如艺术概论、美学、中外电影史等相关课程;进入到大二学年则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精进,在理论课教学中逐步融入创作类课程,如同时开展电影大师课、单人小品创作、导演基础等相关课程,即同步进行理论的深化课与实践的基础课教学;而在大三年级则将重点转移至创作课程的深入学习中去,并且除了进一步打磨创作技巧与方法,还需要考虑如何与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合并,使学生能够将三年所学知识进行无缝衔接、融会贯通,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也应当逐渐开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发现与培养不同学生的创作特征,帮助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体系与创作风格,而非格式化教学与套路型创作。

综上所述,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与优化必须以院校的性质类型为立足点,充分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所招收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在切实贴合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实现对导演专业学生创作能力培养与思想高度提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娜.陈旭光:戏剧与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应扬长避短、因人施教[J].艺术教育,2019(01):14-15.

本文为四川传媒学院2020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项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猜你喜欢

影视戏剧方案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传统戏剧——木偶戏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看影视学口语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