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课标,解教材,促成长”

2021-09-10蔡清花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物体模型科学

蔡清花

导语:

孩子们会说这样一句话“科学学习很重要,长了知识心灵巧;科学知识装满脑,走到哪里都骄傲”孩子们因为学好科学而骄傲,我为自己是一名科学教师而感到自豪。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要做到“三熟”:一熟《课标》、二熟教材、三熟学情。今天我将以“研课标,解教材,促成长”为主题,对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进行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现五、六年级科学教材还在使用旧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两次重大课改都突出“没有实验探究的课程不是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式学习,但2017版《课标》的探究活动学习过程更明显,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更高。

二、教材编写及概况

小学科学课程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2017版《课标》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都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教材内容是1~2年级段的延伸,5~6年级段的基础。教材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

本册教科书每一课时都是四个板块划分。教师从科学概念和学习进阶两方面深入理解把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探究其变化的规律,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

三、单元解读

“物体的运动”单元

(一)单元设计思路

我们生存的世界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本单元的运动为机械运动。单元学习目标来自2017版《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相关学习内容。单元设计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第8课回归到本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了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在单元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是由真实世界中的运动引入到物体运动模型,在探索中从实体模型抽象为心智模型,最后回归到知识概念的理性世界。这样的科学思维贯穿单元始末。

(二)单元教材例解

课例运动与位置

“运动与位置”的设计思路符合单元科学思维。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再观察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最后拓展到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所在位置。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本课的重点,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证据是什么?”,这指向了中学物理“参照物”的认识,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可以用“和什么相比”来表述。如:球场上运动的孩子和球场边观看的孩子相比是运动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和路牌相比是运动的等。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运动,分享、分析得出结论。

探索部分为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在教学中要体现认知逻辑:先亲身体验方向距离,再地图代入描述物体位置。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检验到概念,最后总结成规律。规律的形成突破了难点。这一块我我这样教学:1、先判断教材中图片上的运动依据是什么?2、学生课堂上利用“方向盘”模拟运动,试着用方向、距离描述位置,这一块方向的判断也刚好的三年级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3、模拟的同学继续运动,加强对运动的描述。(插播视频,学生已知怎样描述位置)4、生活检验,可描述校园中的运动位置(我们现运动的位置在学校大门的西南方500米处)。

研讨部分的问题和聚焦的问题相呼应,聚焦问题经过探索研讨,孩子们知道判断运动是看位置是否改变,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孩子们可以用所学知识学者拨打消防电话(用方向距离报出位置)。

在课例中,活动组织层层递进,学生高度参与,重难点有序突破。

(三)教学建议

综合分析单元设计特点,总結课例经验,对本单元教学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了解物体运动的相关背景知识。

例如: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来分,可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分,可分成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按物体运动形态来分,可分成平动和转动。

2、理解“建模”对科学学习的意义,加强对模型的构建和使用。

建模是人类在研究复杂现象时,为揭示其内在本质规律,借助抽象思维的能力,用理想化的手段建立的一种与原型相关联、能够表征原型基本特性的模式。本单元模型有方向盘、运动“质点”模型、直线曲线运动模型、斜面模型等。模型的构建过程就是探索过程到研讨出结论的过程,模型的使用是知识的拓展。

3、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

(图片观察;图片上是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材内容,发现教材上提供的概念非常少,都是问题。目前我们所用的一到四年级教材都是这样的特点。要靠学生去探索、研讨,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本单元的学习依托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务必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反对脱离材料、脱离实践的讲解。

“动物的一生”单元

脱离材料、脱离实践在第二单元更行不通。

(一)单元内容概述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主体活动定位为养蚕的科学实践活动。学习内容聚焦在认识动物的生命过程、了解动物生命周期现象及其他生命活动现象。

单元价值追求:

本单元用饲养蚕与观察蚕的科学实践活动,承载科学概念建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态度形成、建立科学与人类生活联系的认识等,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二)單元设计思路

单元内容选择属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重在引领学生建构”动物有生命周期现象,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的认知。

本单元以养蚕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观察蚕的生命需求,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结构及相适应的生命活动现象,了解蚕的繁殖方式,建立生命周期模型。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

在“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认识三个天体特征,了解它们的关系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8个课时,前3课了解太阳、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4~7课学生将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同时逐步探究三者关系。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对地球开展更深入的探究。

(二)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基准设立。概念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结构图;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基本能力观察图片(太阳月球图片)、模拟实验(月相、环形山、影子)、制作模型(日晷)、制作海报(爱护地球、保护家园),态度目标(合作、分享、陈述、倾听)的基本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加深了解自然规律、形成环保意识等基本常识。

(三)单元教学存在难点及建议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中三球体是最常见的的三个天体,但是涉及到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教学中需要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室内外实地观察活动组织、材料收集准备、空间立体知识以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流都将是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入手:

1、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组织。活动开展前有完善的计划,实验中有明确的分工,活动后有充分的交流等。(插播阳光下影子变化视频,观察前分组、分工、准备材料,强调注意事项;观察中学生合作开展;观察后学生交流总结)

2、了解模型与现实的相互关系,利用模型理解知识,把所学知识活化、整合、运用。

3、借助多渠道提前准备材料。可上网查阅,查阅课外读物,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准备好材料。(环形山视频:提前查阅资料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模拟陨石撞击。提前寻找球体,沙坑等)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

结语:

我们教授一个课时,一整册教材都要遵循它们的设计理念和编排思路。教材是课程具体的体现,教材却不是唯一的课程实施载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全面的参透和理解。着重从“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及“拓宽”教材等三方面分析整合。紧记内化“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以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物体模型科学
自制空间站模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科学拔牙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