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绿色通道”绿化空间模式的几点思考

2021-09-10孙斌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绿化

孙斌

摘要:建设绿色通道是近几年城市绿化的一种潮流,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实施了以在城市道路两侧拆迁造绿和建设长距离、大跨度的绿化带为特点的绿色通道建设。应当说,这种追求开敞空间感、连贯通达的线性景观的道路绿化模式,是城市绿化建设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但与当年广场风、草坪风等一些绿化潮流和风气一样,很多地方绿色通道建设也存在绿化空间模式单一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进,将会使绿色通道建设发挥出更多层的社会功能、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行此文的目的也就是就这类问题作一探讨与研究,以期能对绿色通道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绿色通道;绿化;空间模式

一、规划绿色通道的空间布局,要基于对绿色通道多层面社会功能的综合认识。

统筹与系统是当下出現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各级政府都在要求统筹城市与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实际上也是科学城市发展观的要求。在当下由工具理性时代向实践理性时代转变的大背景下,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力求实现由空间物质性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整体性规划转变成为必然趋势,过去基于单一的学科、单一专业、单一系统和单一功能趋向的城市建设规划观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关系社会、人文、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子系统组成,而城市空间系统则是将各个子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基质,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区位发展模式与方向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城市绿化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要素,其对于城市建设发展也自然是有多层位影响的。在进行绿色通道这类大规模的绿化环境改造工程时,自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道路绿化,要把这一工程理解为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空间改善工程,应当站在引导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绿色通道在构筑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体系、整合绿化景观资源、优化城市结构、构建生境廊道、塑造视觉标识系统、协调区位资源、引导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多重社会功能,力求通过更科学的绿化空间布局模式,充分发掘与提升绿地系统的边际收益与外溢价值,取得更充分更科学的空间绩效。其实,现在绿化空间对于协调整合城市布局、发展、资源、功能区划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越来越直观的认识到,近年来很多城市对一些在上个历史时期建于城市中心的封闭式公园进行“还绿于民”的开放式改造,或者在城市中心区拿出核心地块建设开放绿地,塑造城市核心的公共绿化空间,这些绿化空间由于地理、景观、人文、历史、生态等场所信息的丰富性与优越性,成为城市的焦点空间,发挥出很突出的“绿核”或“绿心”的核化作用与边际效应,促动引导了其周边城市区域的发展与构建,围绕“绿核”、“绿心”形成了概念上的CBD区域或核心发展区域,体现了绿化的高附加值,验证了环境的生产力属性。上述事例在全国很多城市比比皆是。当然,决定绿化质量的除了空间序列外还有诸如植物群落配置的合理性、艺术性等很多因素,但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拆迁建绿、建绿色通道、改造环境理所当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因而要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认识绿色通道建设,通过规划塑造科学合理的绿化空间布局,来促进区域发展和环境优化,取得更显著的综合效益。

二、绿色通道空间塑造应避免形成单一尺度的线形空间,注重体现整体性、多样性和异质性,力求对城市空间控制和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引导作用。

像“绿色通道”这种形式的大跨度、长距离、框架式的城市绿化网带,在发达国家通常被称为绿化控制带(green belt),只是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他们的绿化控制带规模和跨度要更大,主要也是承载着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引导产业布局和限制构建设施无序蔓延等更宏观的作用(其实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角度讲,我们所说的具有所谓“大环境绿化框架”功能的绿色通道所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就应是控制引导城市空间模式)。为实现这些功能,国外的绿化控制带空间规划很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与异质性,通常都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规划与建设具有明确空间功能导向的、空间序列形式多样的、多种空间模式有序构成的整体绿化系统,而不是把绿化带局限在“带”这样一种线形空间概念上。

而反观我们的绿色通道建设,却往往存在尺度过度均衡、空间模式单一、缺乏空间纵深与序列变化、对区域格局与发展的空间引导性不强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绿化无法融入到城市的整体与区域的大局,功能和形式以及辐射出的城市信息非常单一,仅限于是道路绿化而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绿化系统。具体来看,很多城市的绿色通道的规划图式或模型非常简单化和矩阵化,长度、宽度几乎是均等的,有的长度在几十到百公里的绿色通道沿用单一空间尺度,形成了单纯的线性空间,体现不出空间纵深与空间序列的缓冲与过渡以及 “虚”与“实”、“聚”与“散”的节奏变化,更谈不上对周边区域的考虑与融合。笔者所见闻过的一些城市绿色通道设计图纸,就像是国画长轴,描绘了一个延展开来的长方型,墙上挂不开就铺在厅堂的地板上,在这些图纸上看不到因地制宜的空间分析与变化,甚至看不到几何形式与尺度的变化,严格来说这种缺乏综合考量的“绿化规划”很难谈得上区域控制性与协调性的。

在绿色通道建设中,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城市建设绿色通道是针对在城市的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沿路产业经济模式。建设绿色通道的初衷也是改善这种曾经对局部经济产生过拉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区域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容貌产生制约的产业模式以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城市建构形态。所以一些城市提出,建设绿色通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以“沿街营业房”为特征的“一层皮”式的产业模式与空间模式。但从实际来看,一些城市花了很大气力把沿街建筑拆掉了,腾出土地建设了尺度平均、平行延展的线性绿带,而绿带后很快又出现了新的“一层皮”式的沿街经济,不同的只是建筑更新了并由绿化带之前移挪到绿化带之后了,而随后就是绿化带中开的路口越开越多,绿化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从属性、变量性的地位,这对于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起不到积极作用,反映出一些绿色通道建设很少考虑空间模式问题,更不用说空间的多样性了。我们应当学习一些先进的绿化控制带的空间规划办法,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在确保绿化系统整体统一的前提下,改变单一尺度的线性空间模式,把握好城市空间结构与景观序列的节奏关系,把线性空间、点式空间和面型空间组合成有机的空间系统,以此使绿化成为粘结、整合生态空间、经济空间、景观空间的纽带,并沿着、依附科学有序的空间形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使区域经济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纵深,避免形成新的简单化的沿路经济,使绿色通道成为环境优势链条与产业优势链条。

三、绿色通道空间模式构建的几个要点

用一句传统的话来概括这个要点就是“起承转合”和“疏密有致”这八个字。简单说来,“起”就是强调景观序列的起始点要设计成具有主题与个性的标志性景观;“承”是指保持道路界面景观轴线的方向感和流畅性;“转”是要求景观系统转向后,突出开敞空间的塑造;“合”是强调视线与景观轴线重新合并后,轴线以变化的形式继续延伸。“起承转合”说的实际上就是要求景观轴线的连续性、节奏性与韵律感的体现,是空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疏密有致”强调的是种空间的质感。这种质感一是通过空间布局的围合与开敞、集聚与分散的变化,一是通过园林植物群落造景、拓展景深来实现的。“起承转合”和“疏密有致”是一条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把结点中心绿地、环型绿化空间、楔型绿化空间、廊道绿化空间、绿化生态斑块等多种功能和形式的空间形态有机整合构置为一体,根据区域特征构建舒展式多中心结构、松散式多中心结构或非均衡中心结构,突出点、核、线、面、环的系统组成与功能互补,力求体现空间功能的异质性。中心绿地要突出场所感发挥“绿核”作用,楔型和带壮连接绿带要发挥过渡和缓冲功能,廊道绿化要考虑空间围合与步行系统,以植物群落为基础的生态斑块则要发挥空间整合的基质作用,区域内原生生态与景观空间要突出界限标识与区域保护特性。

四、结语

绿色通道是一项对城市空间布局有较重要和长期影响的社会系统工程。很多城市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种大规模的、甚至是高难度的环境改造工程,应当说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城市与区域整体、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一个城市政府长远的发展意识与观念。探索与构建更合理的、积极影响更多的、公共政策导向性更强的绿色通道空间模式,从而使绿色通道建设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发挥,更积极、更全面的综合效益,是实现绿色通道建设良好初衷的重要途径,也是绿色通道工程摆脱“形象工程”的偏见树立“民心工程”的前提。本文所举的一些观点是笔者就接触到的一些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感所发,也许只是一家之谈,但至少可以引起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引发对如何站在统筹与系统角度上看待城市建设事业的思索。的确,在这个日益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里,做任何一项城市建设事业都应基于一种心存大局的理性科学的思考。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绿化
深圳绿化条例正式实施,绿色从地面向空中发展
我爱绿化
广西田林:完成21个村屯绿化 多植经济树种
沙湖立交绿化
谈语文课堂通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
小猴栽树
绿色通道
智慧大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