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学理论的人民城市建设探讨

2021-09-10沈晓星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设策略

沈晓星

摘要:在当前科技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需求集中在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对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体验需求日益旺盛。现代科技将支撑未来人民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建筑学;人民城市;建设策略

引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发展新理念。20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落实“两城论”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未来上海发展的五大目标: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城市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城市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1人民城市相关概述

人民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建设为了人民、城市建设依靠人民、城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人民城市的理论前提,“人民城市的显著特征彰显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社会治理需要转型升级,要围绕“美好生活需要”而展开,美好生活是社会治理的目标指向,因此社会治理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而非以管理者为中心的,这是美好生活的要义所在。但是,现实的社区治理却并非全部如此,基层政府有时面对自上而下的压力,急于推动一些经济社会项目,容易忽视民众的真正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居民利益。近几年,不少城市以推进城市治理的升级改造为目标,取缔了街道旁的小商小贩、关闭个体店铺,收回部分摊位等,这样的管理手段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治理、卫生整洁之表面目标,也有驱赶外来人口的隐含理路。

2基于建筑学理论的人民城市建设策略

2.1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是一个非常明确而又敏感复杂的话题,涉及环境品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文教体育、休闲养老等领域。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提醒我们从关注城市的物质形态转向物理环境,强调并遵循品质重于形式,应对并逐步消除慢性灾害,如粉尘、雾霾与废气,重视空气质量。消除声污染与光污染,对城市热岛、气候变化、水体清洁等诸多方面都关注起来,做出积极应对,营造高品质的健康环境。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开放空间提出良好的品质要求。以人的尺度和慢行交通为关注重心的区域,成为受人们欢迎的日常锻炼的空间载体。城市街道和广场上参与各类活动的孩子、老人数量越多,说明城市品质越高。一个城市的市民能有更多空间、时间与精力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各样的户外体育锻炼,是一个城市令人满意和幸福的标志。上海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黄浦江两岸滨江岸线贯通,为市民营造出集开放空间、慢行交通、都市景观于一体的宜人環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场所。2019年杨浦大桥东西两段完全贯通开放的杨浦滨江,更是以其独特的工业遗产景观与慢行交通体系(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色生态廊道相融汇,呈现出极具魅力的滨水空间,重新激发了滨江老工业带的活力,已成为杨浦最时尚的客厅、人民城市高品质建设的示范。在卫生防疫方面,洁净的人居环境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常规标准。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洁净的空气这些软环境,应该更加重视起来。科学布置医疗设施、预留拓展空间、完善应急救援体系,运用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和弹性设计,采用信息化手段,以应对突发疫情。

2.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追求可以理解为一种危机应对与回归,人工建设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关注生态,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共识。生态城市建设立足于生态平衡、系统有机、循环再生、生物气候学等原理,来解决城市化进程和建设领域中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将人工建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城市建设之道可以简要归纳为:尊重自然与土地,实现城市建设与所在场地地形和气候的契合。注重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基于整体意识的系统优化,促使系统进行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塑造自然宜人的城市和建筑环境。在生态系统原理的指导下,探索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城市建设途径。尊重使用者,对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都要加以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生态城市建设经常提到的3R原则(Reduce,Recycle,Reuse),即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循环与再利用,逐步扩展到尊重与记忆、接受与给予等人文和心理层面的适应原则。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自身良好运营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通过生态措施实现城市系统的综合优化。

2.3安全城市

2.3.1交通安全

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严重地侵占了城市空间,不仅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而且事故频发导致人们对城市交通产生恐惧。城市中步行和骑行的乐趣大为降低,给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甚至城市品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幸运的是,人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所在。21世纪的交通规划逐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世界各地都开始关注交通类型之间的平衡,关注慢行交通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以人而非小汽车为中心的交通规划与建设原则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实施。市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应引导以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交通为辅的方式。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良好接驳。提倡步行、骑行,步行在混合型交通中必须具有优先权。实施富有实效的、灵活体贴的交通系统。考虑不同街道类型、功能与交通一体化的程度,哪种方式是合适的解决之道。实行多样化精细化的组合与弹性管理,来解决通达与安全问题。

2.3.2基础设施与安全

基础设施是以分配公共资源、协调公共关系、改善公共环境为目的的物质技术设备与设施的统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是城市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保障。健全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而且是城市安全的命脉。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形象、轻基础,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暴雨考验冒进的城市,城市频频出现道路积水、街道被淹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重新思考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关系,跨越并联系建筑、景观、规划、土木、环境和市政工程专业领域,重视、整合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组,是可持续城市的基石。

结语

人民城市需要的是适度的治理,是要寻找管理与生活的边界,要以美好生活为界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要为民众提供基础性的物质资源,还要为其提供发展性的保障;是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尊重生活的多样性,在管控和包容之间寻找平衡,实现平等与自由;是要政府依法行政,在治理上采取渐进的治理方式,给予民众参与的渠道,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安妮·麦坦,彼得·纽曼.人·城·伟业——扬·盖尔传[M].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辽宁鑫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设策略
小学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诗意的空间想象──托马斯·萨拉西诺的乌托邦世界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新常态”下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建筑学名词审定预备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