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光白得很

2021-09-10王小妮

特区文学·诗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喊裙装写诗

王小妮,生于1955年。出版有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散文随笔集《手执一枝黄花》,非虚构作品集《上课记》,小说集《1966年》等多种。

月光白得很

月亮在深夜照出了一切的骨头。

我呼进了它青白的气息。

人间的琐碎皮毛

变成下坠的萤火虫。

城市这具死去了的骨架。

没有哪个生命

配得上这样纯的夜色。

微微打开窗帘

天地正在眼前交接白银

月光使我忘记我是一个人。

生命的最后一幕

在一片素色里静静地彩排。

月光来到地板上

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白了。

诗还没让我厌倦

诗,是一闪而过

诗,常常是一闪而过的零星念头。我昨天去一家文化用品商店,看见新进的一种纸,手感好极了,抽出来又放回去,想到了诗。诗的忽隐忽现和某种潜在连通,不经意就启动。许多时候,那些已经接近诗的东西,自然而然溜走,能记录下来,写成诗的只是一小部分。

一个感觉突然跳出来,可能是短诗;一大堆东西又拥又挤可能是长诗。当然,自然丢失的很多,许多感觉在心里一闪而过自生自灭。

诗在我这儿,常常是一过,瞬间的、掠过的、几乎不停歇的。虽然选词造句都不难,可诗歌气息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写作氛围。

诗写完就完了,我写过的诗一律不能背诵,也没有回去阅读的习惯,看了反而麻烦,因为总想要再改。

关于语言

很明显,没有语言,哪里有诗。但是,关于“在家的感觉”“存在的家园”“语言即世界”,想出这些空荡荡、干巴巴的词汇的不是写诗的人,或者不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说话。远处有一片建筑群,有人说去看看吧,那里是别墅。走近去才发现,那不过是些水泥框架。未完成者、无血无肉者。我感觉真正的诗,是容人安居的寓所,理论却是住不得人的空架子。不是不需要命名者,但是写诗的人不需要他们。我可以给语言安装上5个新命名,而写诗的时候还是要回去找我自己的方式。

写诗的人常常凭感觉认定某一个词是结实的、飘的、有力的、鲜艳的,凭这个词和其它词的相碰形成了诗句。这时候词所含的属性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在另一个语境里,它很可能不结实、不飘、不有力、不鲜艳。一次性,哪里找得到规律?哪里给理论以出现的机会?写诗的人都有他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和选择。而通常人们判断说,那是诗的语言,也许恰恰是酸腐的陈词滥调。诗的语言必须活着而新鲜。总结不出来的。一旦能总结必然就生硬了。

关于女性诗歌

我想,女人可能更接近纯粹的写作。她们常常比男人写得更自然,更松弛。但身体只是一个表象、一个层次。坐在画室中的男模特、女模特,对于任何性别的画家来说都是个物理的描摹对象。一个女诗人如果离开了“感性性感”之类,进入了纯人的层面,她的诗反而会变得更加女性。个性,比女性重要得多。

迎面来一个穿裙装的人,路人突然高喊:那是个女的!能说明他有独到的发现吗?同样,迎面来个穿裙装的人,她自己突然高喊:我是個女的!人们不觉得她是个疯子才怪。

诗还没让我厌倦

写诗写了20多年,对于诗我还是说不清。

诗,我们只能感觉到它,却不能完全说得清它。如果人们能完全说得清诗是什么,写诗就一定减少了魅力。一目了然、事先知道的写作还有什么意思?

常常有一个句子突然冒出来,今天感觉它可以含得住诗,明天它就苍白如水,什么也不是了,完全没有写下去的可能了。诗正是以这种飘忽不定的特点吸引人。散文、短篇、中篇、长篇我都写过,返回来才更感觉诗的独特,它忽来忽去、可是可非。诗是一条深河,小说是精工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天然和人工的区别。河是什么,外表上很好认定,用语言却定义不了。

我总是认为,我们的生存大多数时候和诗人无关。不体会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而我们到这世上是来做一个人,肯定不是被设计好了去成为一个诗人。

诗还没让我厌倦。写诗对于我来说,还是件有意思的事。

猜你喜欢

高喊裙装写诗
新一年 新气象
BUST IntoBloom
春绽
为你写诗
区别
读诗十二法
葵花听指挥
盛夏裙装
跪地抗议
成熟的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