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要点探析

2021-09-10范朝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叙事纪念

摘要: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纪念某人、某物、某日等为选题依据的以特殊意义相区分的报道类型,作品类别主要包括纪念人、纪念事、纪念日、纪念地、纪念物等。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逻辑以及叙事技巧四个方面,探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要点,以发掘该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特点和本质规律。

关键词:纪念;视听新闻作品;叙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86-02

羅兰·巴特认为,叙事是国际性的,它跨越历史,跨越文化,它像生活一样,就在那儿。对于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来说,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逻辑以及叙事技巧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受众理解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事件和节日,弥补受众不在场导致的纪念意义的缺失,并在准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建构和弘扬文化价值观念。本文探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逻辑以及叙事技巧四大叙事要点,以发掘该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特点和本质规律。

一、叙事视角:灵活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全景式呈现新闻作品

叙事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感知的特定角度。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1]。一般来说,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灵活运用多元视角,通过对若干个角色视角和叙述者视角的动态组合以及不断变换叙述主体的方式,以达到对特定事件、典型人物等的全方位、多侧面、全景式描述。

央视综合频道清明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通过访谈追忆、历史资料以及倾诉献花的形式纪念先烈,主要运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的叙事角度,丰富和升华了清明节的内涵。在该节目中,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和介绍历史资料的旁白是典型的全知视角,用于全方位铺陈新闻事实和细节,并展示思想意义,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演播室中的主持人王宁是全知全能的,串联起了整个新闻作品的叙述脉络。她既知道朱光亚等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行为和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觉和情感,从外部完成对新闻人物的客观讲述,同时还在演播室现场访谈新闻人物相关人物,并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发表评论。而介绍历史资料的旁白则对合理调度各类素材、全方位呈现新闻人物起到了巨大作用。如《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正是通过旁白对《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图片素材、背景音乐素材与马兰基地视频素材的合理调度,补充交代背景事实和情景事实,完成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这一新闻人物的形象塑造。

此外,《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对新闻人物的缅怀不仅仅有主持人解说和历史资料呈现的方式,该作品还包含大量的现场人物访谈。被访者包括新闻人物的亲人、同事等,通过具有亲历色彩的描述,“创造出一种不受中介的阻碍而直接接近叙事对象的感觉,使叙事化无形为有形,造成一种‘有出处’的真实”[2]。叙述者的亲人、同事纷纷讲述当年的亲身经历,再现事实及场景,丰富新闻人物形象塑造。这种亲历性的内视角叙事,多描述不易为大众所知的感人细节,从而无限逼近事实原本的存在状态,极富感染力,对全知视角的旁白叙事是很好的补充。

二、叙事模式:在准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建构和弘扬文化价值观念

纪念日、纪念事和纪念人是三类常见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它们通过对叙事模式进行主动设置,架构了大众对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及其蕴含精神的深层次理解,在更广阔的社会意义空间内,基于准确的价值判断建构和弘扬文化价值观念,引发受众的共情心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播。总体来说,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模式表现为“新闻性+精神”“事+人+精神”及“成就/贡献+精神”三种,注重通过新闻事实的建构凸显精神内核。

纪念日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模式表现为“新闻性+精神”,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深刻内涵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春天的思念》就是在清明节这一承载着国人集体情感的特殊日子里,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将清明节这样具有新闻性的节日与英雄人物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精神完美结合,既丰富和升华了清明节的内涵,又体现了英雄人物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纪念事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模式则表现为“事+人+精神”,注重探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新闻周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化在改革开放的“试验者”“实践者”“思考者”及“见证者”的个人成长经历中,通过事件和人物的密切联系,凸显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既全方位展现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的进程,又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改革开放所蕴含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纪念人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模式更多地表现为“成就/贡献+精神”,注重刻画新闻人物伟大贡献背后的精神力量。《杨澜访谈录·克朗凯特》通过调动多个历史时期的采访材料,成功刻画出美国杰出记者、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的形象及其贡献。这类作品将新闻人物的精神力量通过具体可感的成就外显出来,使新闻作品避免了空洞、宣传的意味,缩短了与受众的距离。

三、叙事逻辑:通过主题思想建立诸多材料的内在关联

主题宏大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显著特点,这使得该类新闻作品往往需要展现大量跳跃性的材料。因此,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逻辑强调通过主题思想建立诸多材料的内在关联,并运用现场画面以及蒙太奇手法驱使受众体验特定情感和感觉,提升作品高度。

《杨澜访谈录·克朗凯特》对诸多材料的整合呈现背后蕴藏着作品的叙事逻辑,即服务于克朗凯特的杰出贡献及其个人精神这一主题。总的来说,诸多跳跃性材料被“信任”“经历”和“第一”的主题词人为分成三个叙事段落,展现出严密的叙事逻辑。第一个叙事段落的主题词为“信任”,通过对克朗凯特本人、同事和同行的采访,全方位展现其尊重新闻事实并赢得受众信任的情况,使“事实就是如此”深入人心。第二叙事段落的主题词为“经历”,通过大量视频资料还原克朗凯特的个人经历,包括对其战地记者、电视主持人身份的刻画。最后一个叙事段落的主题词为“第一”,组织材料如主持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批评越战以及随尼克松访华等。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除了向受众提供重要的事件情节、其他相关人物对新闻人物的看法外,更多地运用间接的方式突出新闻作品的主题,如利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画面,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并向受众传达主题思想,增强叙事张力,驱使受众体验特定的情感和感觉。在《生死金银潭》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控制诸多视听材料的内容表达,服务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主题。影片开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武汉夜景如封闭街道、鹦鹉洲长江大桥、金银潭医院等碎片化的空镜进行艺术性的组接,并配以“金银潭医院是一线中的一线”等同期声,营造出抗疫一线“红区”紧张、肃穆、悲怆的意境氛围,再现抗疫一线的真实场景,引发受众抗疫的情感共鸣。

四、叙事技巧:多元视听符号建构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核心。所谓意义,哲学上将其定义为对事物的阐释与理解。意义的传播有助于传受双方意义空间不确定性的消除,当意义被主体接收后可以内化为观念体系,从而对主体的认知与实践行为产生支配与引导作用,最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集新闻性、知识性和导向性于一体,通过“意义化的过程将驳杂纷乱的世界条理化,建构一個有意义的有关国家和社会的符号世界”[3],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意义的有效传播依赖意义详尽的表达,“以补足文化语境不同可能丢失的部分”[4]。《杨澜访谈录·克朗凯特》中的新闻人物沃尔特·克朗凯特是享誉全美的知名主持人、记者,是“全美最受信任的人”,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但我国大多数受众对其不甚了解。该新闻作品一开始就以视频资料、滚动字幕以及旁白等直接外显的方式,介绍克朗凯特的生平以及贡献,做知识类、史实类信息的普及,创造高语境交流条件,让受众始终处于和传者共通的意义空间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意义的呈现与解读除了依赖文化语境,还依赖多元视听符号的有效组合。赵毅衡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5]纪念类新闻作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多种视听符号,将意义编码在不同视听符号组合呈现的显性材料中。如在《好记者讲好故事》中,主题演讲《追寻》虚拟演播室效果配合大量历史老照片如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照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照片、台儿庄战役中范长江等人的合影照片以及背景音乐,丰富演讲内容呈现形式,深情记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触动受众关于记者节的情感。

五、结语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通过对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逻辑以及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准确把握,从某事、某人、某日小切口切入,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弘扬某种价值观,构成了具有新闻性、审美价值以及时代价值导向的优秀作品。总的来说,优秀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应灵活选择多种叙事视角,全景式呈现新闻作品,通过主题思想建立诸多材料的内在关联,运用多元视听符号建构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并在准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建构和弘扬文化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魏蔚.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以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纪录片《开创》为例[J].新闻世界,2015(06):51-52.

[2] 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50.

[3]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99-200.

[4] 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

[5]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

作者简介:范朝慧(1994—),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新闻、新媒体。

猜你喜欢

叙事纪念
特别的纪念
新黄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