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戏剧在传承与保护中重焕光彩

2021-09-10徐爱斌

百花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困境途径

徐爱斌

摘 要: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新媒体设备的不断兴起,人民群众接受的娱乐方式和信息渠道逐渐多元化,加上传统戏剧本身内容更新延迟、表演形式固化单一等原因,传统的戏剧文化呈现出活力消减、观众萎缩的态势。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梳理“戏剧之乡”松江的发展状况,并围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传统戏剧;保护传承;困境;途径

戏剧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戏剧的发展与繁荣,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剧重新焕发生机,大量的剧团开始恢复运营,他们送戏下乡,极大丰富了周边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戏剧文化呈现出活力消减、观众萎缩的态势,许多剧团在改制后解散,这对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松江有着“上海之根”的美誉,也有“戏剧之乡”的称号,沪剧、越剧等传统戏剧剧种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笔者1982年在松江越剧团主攻小生,学唱尹派,1985年进入松江区文化馆工作,从事戏剧、戏曲、表演、身段、越剧声腔的辅导长达30多年,曾导演越剧大戏《五女拜寿》《碧玉簪》、越剧小戏《董其昌学书》,曾获全国都市戏曲票友大赛个人表演金奖、上海市“小剧目展演”个人优秀表演奖、第十届上海十月业余剧展二等奖,辅导的少儿越剧《十八相送》获松江区少儿戏剧节汇演一等奖,还组建了松江越剧沙龙队,可以说见证并亲历了“戏剧之乡”的繁荣,也对戏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感同身受。本文将在梳理戏剧在松江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戏剧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为戏剧如何在保护传统中健康有序地发展提出建议。

戏剧在松江的发展

松江“戏剧之乡”的称谓,出自著名戏剧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陆军之手,他也是从松江走出去的本土创作家。2007年,陆军在《戏剧之乡:又是收获季节》一文中写道:“松江地理有山有水,充满戏剧节奏;松江男子多情多义,充满戏剧动作;松江女孩能歌善舞,充满戏剧韵律;松江文人能诗擅画,充满戏剧底蕴;松江田歌肆意汪洋,充满戏剧情趣。松江,又堪称‘戏剧之乡’。”

松江拥有“戏剧之乡”的称谓,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据《松江县志》记载,登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名录的历代松江戏曲作家就有13人。如元代散曲家钱霖,编有散曲集《江湖清思集》,著有《醉边余兴》,其杂剧常在民间演出。明代戏曲作家王玉峰撰写了传奇《焚香记》,叙王魁与桂英故事。明代顾瑾的作品《佩印记》,叙朱贾臣事。还有张照这位清代的书法家、文学家,曾一度主持宫廷乐部,编著过《劝善金科》(10本)、《升平宝筏》(10本)等大戏。

在传统戏剧中,沪剧在松江的发展积淀最为深厚。沪剧在松江民间又称花鼓戏,或称滩簧。松江曾是沪剧重镇,在上世纪30年代,松江演出滩簧的场所有13处之多,当时被称作“滩簧码头”。沪剧前辈艺人丁婉娥、张谷声、陈鹤轩、杨美梅、凌爱珍、筱文滨、刘子云、王筱新、石筱英、汪秀英等都曾来松江登台献艺,当时松江的戏院拥有大量的观众,场场爆满。

在松江还出现过一批沪剧名角和名社团。例如:沪剧史上第一位知名女艺人陆小妹,就是松江府华亭县叶榭人;松江申曲艺人陈鹤轩与人发起组织的“中山社”,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申曲跑码头班社当中最负盛名的,被誉为“杭、嘉、湖的申曲摇篮”,“解派”创始人解洪元也曾在“中山社”里唱小生;1957年,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松江沪剧团,出行2000多公里到兰州,为那里的上海人送去家乡戏,成为当时上海各家沪剧团中跑得最远的一个团。之后,上海沪剧界涌现出文牧、周良材等松江籍剧作家、评论家,松江本土也有乡土剧作家徐林祥等,编写出不少沪剧现代戏的精品,著名的有文牧的《罗汉钱》《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阿必大》《陆雅臣》等剧作。沈侠民、沈惠中、华雯等松江籍演员也先后在沪上沪剧界享有相当知名度。可以说,松江的当代戏剧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

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设备的不断兴起,人民群众接受的娱乐方式和信息渠道逐渐多元化,加上传统戏剧本身内容更新延迟、表演形式固化单一等,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传统戏剧面临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剧团经营困难,生存艰难。改革开放以来,松江民营剧团数量并不在少数,还有不少民间组织的文艺沙龙队,但是很多剧团和沙龙都是靠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维持生存的,还有一部分剧团一直处在停停演演的状态,演员也是游离在不同的剧团之间,很难形成稳定的演出班底。由于戏剧演出的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同一剧目的演出,每场都要涉及服装、道剧、舞台、演员的交通餐饮等投入,经常会出现“不演不赔,越演越赔”的尴尬局面。很多剧团由于资金不足,在创制之初就尽量做到节约资源和成本,为此常常让渡内容本身的质量和品质。

其次,劇目创作陷入困境,创新乏力。传统戏剧的创作和演出都面临着时代的嬗变,如果仅仅是维持原有的传统剧目,缺乏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动人新颖且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戏剧剧目,传统戏剧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自然也就无法在创新中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戏剧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能够彰显时代精神、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并不多见。还有一些戏剧创作,执着于形式的变化,对戏曲艺术的审美在退化,这无疑是对戏曲文化根基的侵蚀。

再次,戏剧演员队伍老龄化,后继匮乏。年轻人群对于传统戏剧的兴趣不高,参与传统戏剧演出的人群缺乏年轻血液,戏剧成为了老人演给老人看。对松江沪剧颇有研究的周平,曾经撰文《松江沪剧的出路在哪儿》,直面松江沪剧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演员队伍普遍偏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很难吸引年轻人进场子观看,更谈不上吸引他们学习沪剧了;二是校园沪剧后继乏人,在舞台上少见青年演员,更难见优秀青年演员。松江区有关部门对2018—2019年戏曲团队调研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戏剧人员结构普遍老龄化,以退休人员为主,年龄基本上在45岁以上。有些剧目因为实在找不到年轻演员,不得已改变年龄或者由年老者扮演,这不仅影响演出的质量和效果,也很难激发年轻人对学习沪剧的兴趣。

最后,戏剧教育缺乏规范,难成体系。戏剧教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基础学科,被正式纳入从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体系,但是在国内尚不普及,绝大多数学生无法接触到正规体系化的戏剧教育。松江区在对文化团队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时发现,缺场地、缺师资、缺经费是呼声最为强烈的,不少团队反映团队排练缺乏场地,往往需要租用场地,另外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教学的方法不够规范和专业。

加强戏剧的保护与传承

要加强戏剧的保护与传承,就要审视、研究以往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出现的不足与失误,有的放矢地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从机制上健全保护传承,让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自觉性。松江区对于戏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让戏剧回归民间,主动走进人民群众。松江戏剧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民间,演绎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传统的节庆日群众性活动中,安排戏剧表演与更多的群众见面,让传统戏剧主动接近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频繁亮相,使人民群众对传统戏剧的存在习以为常,同时提供机会让群众参与到表演中来,通过实践加深对传统表演形式的感知,并逐渐去熟悉与了解这门传统艺术,在参与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经典的致敬。笔者在2004年组建了松江文化馆越剧沙龙队,担任队长一职。十多年间,带领沙龙队排练30多个折子戏,演出300余场,深受百姓喜爱,并带领沙龙队的成员们活跃在广场、社区、农村、福利院等演出场所,完成“百姓戏台”送戏下乡戏曲巡演,“五一”“十一”游园活动,送戏到福利院和文化馆宣传全国人口普查等文艺演出中,把最好的节目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在送演出的同时,于2010年1月在民间展示馆正式开设了每月一次公益性的“戏曲大家唱”,开办至今,吸引了众多的越剧戏迷前来,助力松江区文化馆越剧基地的建设,为松江区越剧事业重新焕发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戏迷为骨干,发起群众性传承活动。群众是文化传统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和感受者,传统戏剧的传承与保护也要广泛发动群众的力量,尤其是那些老戲骨老艺人们,请他们口传身授,把原汁原味的戏剧手把手地交给下一代。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到方松街道越艺社越剧辅导老师马士春,作为一名文化服务志愿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推广越剧、培养人才的第一线,成为戏曲文化传承的“摆渡人”。更可喜的是,他从娃娃抓起,创办了“小花班”,培养越剧新苗,让传统戏剧文化后继有人。松江区越剧沙龙队的成员们也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举办方塔小学少儿越剧培训班、中山文体站越剧沙龙指导、新浜成校戏曲越剧班等,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为松江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可爱的艺术新苗。传统戏剧需要年轻人去传承,针对沙龙队部分元老年龄偏大的问题,为此特别吸收钟爱越剧的年轻人加入。为使他们能早日站立于舞台,笔者在双休日里为他们安排了戏曲基训,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们,从手眼声发步的基础开始,从最初身训课的压腿开始;为了锻炼他们的胆量,在巡演活动中让新秀参演,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基本功训练课程,选择适合他们的折子戏进行辅导,扶持新队员快速成长。同时,为了给队员创设更多学习的机会,在松江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徐标新老师来松莅临指导,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以及亲身示范指导,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经历。

以旅游景区为平台,让戏剧走进大众生活。旅游景区一般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戏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戏剧与景区联手,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城市开发特色景区,彰显文化内涵的常用方式。在旅游景点开设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有助于吸引更多为传统文化而来的观众。由于这些观众本身来到此地旅游,就是为了感受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传统戏剧又是最能表现当地历史人文底蕴的形式,所以这些游客会非常乐意去接受和认识当地独特的戏剧表演,推广效果也是最好的。松江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方塔公园、醉白池公园等古典园林,以及仓城、泗泾下塘、府城三大历史风貌区,在这些人文底蕴厚重的区域设置戏剧演出,不但能够使传统戏剧发挥其表演艺术的本来属性,同时还能够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对游客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使游客对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有更加深刻而直观的了解。松江区每年春季、国庆期间都会开展“戏曲进公园”活动,邀请游客在游玩中欣赏戏剧表演,后续可以考虑将这一形式固定化常态化,让戏剧表演成为景区的特色和亮点,并提供体验式的活动,让游客有实得感,并以此为窗口,真正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结 语

传统戏剧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戏剧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正视问题,根据艺术的规律,研究对策,找到方法,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同行们能够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共同努力让传统戏剧绵延流传。

(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困境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跟踪导练(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